在虚拟中寻求真实也没啥

“在虚拟的故事当中寻求真实感的人脑子一定有问题”.jpg。
这句出自《凉宫春日》阿虚的台词,早已经成为了战斗力极强的表情包。也被人用于讽刺那些试图在动画中试图寻找逻辑正确,纠结设定的人群身上。
如果只是简单的调侃倒没什么。有趣的是,有不少人把这种“调侃”当做了攻击的手段。而他们却忘记了这句话本身所处的位置和环境。
“在虚拟的故事中寻求真实感的人脑子一定有问题”说出这句话的阿虚,对于我们而言是处在虚拟世界的人物。

1
那么,对于虚拟世界的人物的话。我们是否应该相信呢?
选择相信阿虚的话,那我们就是选择相信一个虚拟人物所说的话,进而将他的话当做真实。然而,他本人确实虚拟的。所以,我们便是在变相地在虚拟世界追求真实。于是乎,相信这句话的我们也就成为了“脑子一定有问题”的可笑的人。
那么如果不相信阿虚的话呢?那么我们对这句话的观点自然不再是“认为在虚拟世界寻求真实的人脑子有病”。而是变成了“在虚拟世界寻求真实的人脑子没病”或者是“在虚拟世界寻求真实是无所谓的一件事”。
所以,一旦被人注意这里面的逻辑陷阱。那么自然拿这张图去怼别人的人,会遭到反噬。
暂且抛开这个问题本身,追根溯源地去寻找这个问题的诞生。我们会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在虚拟世界中寻找真实?”

这其实是非常简单的道理,简单到每个人都能说出理由。但是,虽然理由简单到每个人都能知道的地步,但说出来的人不多。
这就好像,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尊老爱幼,勤俭节约是好事。但是,却没有人说出口。我则是担心这种集体的沉默反而会让这种“世人皆知”的普世的道德准则受到打击。
所以,即便是无用功,我也想稍微拿出来说一说。要论理论和思想深度,我肯定是不如许多人的。但如果我能提供一个可以引起思考的问题和途径,那也不算是白费功夫。
说回话题,为什么“在虚拟世界中寻求真实”是没有问题的呢?

2
这个问题里,我想得弄清三个问题。严格来说的话,其实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在虚拟世界中寻求真实”?
第二个问题是:哪些部分是虚拟,哪些部分是真实?

3
首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在虚拟世界中寻求真实的目的是什么?
几乎所有的人都能说出正确答案:增加代入感。
在其他的作品中也可以换成稍微不同的概念:增加可信度。
所谓的代入感,就是能让读者或观众产生“发生在我周围”的故事的想法和共鸣。而所谓的可信度,则是让读者或观众产生“这个世界真实存在”的想法。
而这代入感和可信度他们被创造出来的目的则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欲望,对其他人生或其他生活的向往的欲望。这个很好理解,比如:我们会试图希望自己成为了勇者故事的主角,或是成为救济世人的救世主,亦或是成为妻妾成群的帝王.......
然而这些愿望。放在现实中,要实现基本上是天方夜谭。而且,其背后的危险性也很高。就算是一些普通的一点的愿望,对于想要实现愿望的人,光是踏出第一步就已经精疲力尽。
而虚拟世界所做到的则是将我们的愿望用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减少我们巨大的实现成本。比如,我们在游戏里可以选择我们想要成为的人或者是前进的路线。我们也可以由自己来编写属于自己想要的世界。
由此第一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我们“在虚拟世界寻求真实”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愿望可以便捷的实现,而这愿望要求我们有足够的代入感和可信度。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愿望实现的感觉。所以,“在虚拟世界寻求真实”就成为了必要的条件。

4
然后随之而来的是第二个问题:哪些是虚拟?哪些是真实?
我个人倒是分得粗暴简单,能在现实中存在,并且很大几率发生以及发生过的是真实,没有发生过的是虚拟。听起来是挺怪的。
但解释起来理解的话,很容易的。比如,虽然丧尸题材的设定是虚假的,但是里面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真实的。又或者是虽然校园恋爱的设定是真实的,但是里面人物的故事发展是虚假的。亦或者是赛博朋克作品是虚假的,但他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和我们切身相关,它所利用的技术和我们无限接近,所以某种意义上是处于虚拟和真实之间。
硬要分出什么是虚拟,什么是真实。我只能认为是因人而异。
第二个问题所要解决的,是作为个人,在虚拟作品中的身份。你究竟是完全成为了虚拟世界的一份子,还是说是带着很清晰的“观众”身份去欣赏舞台上的表演。并且有的时候乐于和舞台中的人打破荧幕的关系,但最终还是能将对方放在虚拟故事当中。

5
回到最初的标题,“在虚拟中寻求真实也没啥”。比较,被压迫的本性是需要得到发泄口的。而现实中,这些发泄口都不能开放。那么,唯一得到认可,能够被接受的发泄口——虚拟世界,也就成为了“理想乡”。
对于这“发泄口”的处理,说到底也是每个人自己自制力的体现。有的人能够正常处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有的人则是为了逃避现实而进入虚拟,也有的人则是抵触虚拟。无论怎样,未来的发展总是会渐渐地模糊两者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