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懂设问、理解题目,巧用工具去答题,事半功倍

2022-05-08 09:19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设问你真的读懂了吗,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真的理解了吗?我们可以在回答材料题的时候试试结合自己“所学”的去回答,这里的所学指的是你头脑里学过的语文文言文,数学逻辑,历史知识等所学去回答问题,过程虽然重要,但是结果更重要,得分才是目的,拿到手最重要;真的是要用你的毕生所学去回答问题,拿到分,都到考试了,别藏着掖着了,多一分算一分,一步一个脚印,把分拿回来。

换个角度看设问,多一个角度去思考设问,多一些答题词语的积累,回答问题切入更轻松,书写答案更轻松。记忆知识点,不一定是一句完整的话语都要背诵下来,好比高考英语高频词汇一样,记住一些历史答题常用的高频语言也很重要,红宝书的八股金句也许对你有所帮助。

下面用例题教大家如何更好地使用红宝书:

例题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女真族的封建化,始于金太宗时期,到世宗和章宗之际,金朝的封建化基本完成。

原来使用奴隶生产的猛安谋克户,这时“往往以田租人”,“取租而己”。泰和四年九

月,又“定屯田户自种及租佃法”。金熙宗推行汉法,废勃极烈制,改革官制。在中央

设尚书省,下设六部。又设御史台,监察官员活动。在地方沿袭宋朝的路、府、州、县

制度。金太宗即位后,模仿辽、宋之制,设立科举制度以取士。完颜亮时,建国子监。

金世宗时,又相继置太学和州学。女真、汉族和契丹族的知识分子进入政府机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女真族封建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女真族封建化的意义。(6分)

解题过程:

①看设问,明确设问对象→,根据材料,概括女真族封建化的措施。和女真族封建化的意义

这个设问可以理解成女真族改革措施和影响,影响至少可以从设问得出一点→封建化这里可以加一个描述词,作答为意义。

②看到这个设问,你心里马上想起→要么看材料,要么用所学通用知识来作答。

③用所学知识来作答,历史上少数民族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可以借鉴参考

回忆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有:整顿吏治;变革税制;颁俸禄制;改革官制;行均田制;创三长制;改革租制;禁胡语;改汉姓;尊孔子。

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巩固了政权;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流。

想到这里你就可以从中出少数民族改革通用的几点→政治上整顿吏治,经济上改革税制,文化上学习儒学;写完这几点之后,如果这道题的答题卡还有多余空白,你还可以再回忆两点。

第2问,意义作答也可以参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带来的影响作答,但要选你作答的措施来推出你写的意义,前后要连贯。可以参考作答为→巩固了政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流。

④结合材料来作答,那就老实一句一句去分析材料;

据“猛安谋克户往往以田租人”、“租佃法”可以概括出经济方面的措施,即采用封建的租佃关系;从措施推出影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据“改革官制”、“在中央”和“在地方”可以概括出政治方面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从措施退出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

据“模仿辽、宋之制,设立科举制度以取士”可以概括出选官方面设立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从措施推出影响→有利于培养人才;

据“建国子监”和“置太学和州学”可以概括出教育方面的措施。但是在财政方面,由于材料没有提及两税法,同学们可能无法答出金朝仿效宋朝实行两税法,但是不需要纠结,答出其它的点,拿到分才是最重要的。

第2问,问的是女真族改革带来的意义,同学们只要依据女真族采取的措施即可推理出相关的意义。意义不同于影响,它是褒义词,考生只要答积极的影响就可以了。不需要像影响那样要辩证、一分为二分析。

【参考答案】

(1)措施:

政治方面:

①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废除旧制度,推行汉化/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建立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员的监督;

③强化对基层的治理。

经济方面:

①废除猛安谋克制度;

②采用封建的租佃关系;

③仿照宋朝实行两税法

④采用新的赋税制度。

选官方面:①设立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教育方面:设立国子监、兴办太学、州学等/完善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统。

(每点2分,任答 3 点即可,共 6 分)

(2)意义:

①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②扩大了金的统治基础;

③巩固了金朝的统治/有利于金朝统治的延续/加强了金朝的综合国力;

④提升了金朝的军队战斗力;

⑤增强了宋金对峙中的优势地位;

⑥有利于安定生产,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⑦有利于黄河流域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⑧培养了人才;

⑨加强了民族交流,有利干民族交融。

(每点2分,答3点即可,共6分)


例题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西汉自武帝时创立太学,所谓“太学”,其实质就是儒家式的大学,太学的教授是五经博士,教学内容是儒家经典。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在太学实行“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的政策,下至郡太守卒吏,皆用通一艺(一经)以上者,形成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的局面。西汉后期,五经博士增加至十几个,太学生也增加到几千个,太学成为全国文化学术的中心。

--摘编自毛礼锐《汉代太学考略》等

材料二(东汉以后)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不坠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故论学术,祗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矣。

--摘编自陈寅格《崔浩与谦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时期兴办太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西汉至魏晋时期学术文化中心变迁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

思考过程:

①先看这个设问,概括西汉时期兴办太学的特点,变迁的趋势和原因。

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红宝书专题复习当中的“书院与大学”当中的知识点可以参考借鉴,借鉴一些词语的表达

红宝书115页提到了特点,其中可以借鉴到“以儒学经典为主;教学与学术结合;受政府重视”

红宝书115-117页有原因可以借鉴→“官学存在弊端与不足;对前代的借鉴;前代书院奠定基础”等。

②第一个小问,根据材料“太学生也增加到几千个”可以归纳出规模宏大,从材料可以看得出太学的发展跟统治者的倡导密切相关,可以归纳出朝廷高度重度,从据材料教学内容是儒家经典。根据材料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在太学实行“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的政策,可以归纳出学校教育与选官结合。特点类题目的答题方法主要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范围、程度、性质、主体、影响(效果)等各方面考虑。

③趋势体现的是变化,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不难得出学术文化中心变化的趋势是从太学向地方的世家大族转移,原因需要结合材料和时代背景综合分析。从材料中原经五胡之乱可以得出政局动荡(社会动乱), 从材料“祗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矣”可以得出“浓厚的家学渊源,此外,学术文化被士族大族所垄断跟当时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密切相关。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术文化的发展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可得出世家大族经济实力较强。

【参考答案】

(1)特点:

①规模宏大;

②朝廷高度重视;

③与儒学紧密结合;

④把学校教育与选官结合起来/培养众多儒学之士;

⑤推动太学成为文化学术中心。

(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

(2)趋势:

①从太学向地方的世家大族转移。(2 分)

原因: 

①大一统政权的消亡,官方学校体系衰落/政局动荡;

②世家大族重视儒家文化传承;

③世家大族垄断学术以求政治仕进;

④世家大族经济实力较强,具备钻研学术的经济基础;

⑤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同学们要去真正理解设问,对设问要换一个角度去认识材料设问,材料的结合所学知识,不只是与材料相关的历史知识,只要是你头脑里有的,都可以拿出来用,已经是你的知识了,干嘛不用呢,本事记住知识都很不容易了,还不拿出来溜溜,会心情不好的,所学的语文知识,地理知识,政治知识和历史知识都可以在答题的过程中去运用。

有同学说,红宝书入手不知道咋用,记住,红宝书不是速效救心丸,入手了不能马上见效,需要你去研究它,不可能是一字不漏的和题目一模一样,是给你一个大题的切入点,这个材料设问好像和红宝书的哪一个专题有关,有联系,那就马上去想到它,然后看看那些语言,字词可以借鉴来答题,有时可能是借鉴完整的一句话,有时可能是借鉴单独的一个字词,到这里,同志们,红宝书的作用已经达到了,能够给你一个参考的方向,给你一个答题的方向,给你一个倾诉的平台,给你种下成功的种子。

在运用红宝书的时候,可以带着设问去学习记忆红宝书专题知识。

比如,专题1疫情、防疫第9页,中国古代对疫病的防治,学习记忆时我们可以这样,带着设问去记忆→古代中国有哪些措施可以防治疫病,这些措施有哪些特点,这样做又带来哪些影响,通过这样去记忆,并且用设问的方式去提问同学,互相进步,坚持这样做可以让你在枯燥的历史学习当中增添一点乐趣。


读懂设问、理解题目,巧用工具去答题,事半功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