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相声演员的不安全感和观众的安全感(二)

2020-11-06 14:57 作者:修者竹也  | 我要投稿

相声演员一定需要观众,观众不一定需要相声演员。

相声演员没了观众就没了饭,观众没了相声演员,那就不看相声,换个娱乐方式。


从零几年开始,郭德纲一直是相声界的顶流,用他的话说,但凡和相声沾边的新闻,没有不提德云社的。

但是,热闹的是郭德纲,不是相声。


相声与其说是传统文化,不如说是民间文化,相声说的是老百姓的事儿,共鸣的是老百姓的情绪。解放后,有老舍、梁左这样高度的文人加入相声创作,相声的艺术性有了巨大的提高。

但是,这些本子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时代过去了,相声文本的创作没有跟上,相声就又不好听了。

直到出了个郭德纲。

郭德纲虽然一直嚷嚷说“我们说的是传统相声”,但是,他打动人的不是靠传统相声的文本,而是他拆洗之后倾注在文本里的感情。

《托妻献子》《揭瓦》《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我要幸福》……所有的相声里,你都能看到那个窘迫的痛心的狡黠的无奈的小人物,他叫郭德纲。上了舞台,他帅卖怪坏说相声,下了舞台,他说他没钱坐车靠地走,他说他卖了BB机换吃的,他说他被房东堵门不敢出声,你会说对对!就是他!

他给垂死的相声打了一剂强心针。相声没有起死回生,相声只是垂死挣扎。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德云社舞台上活跃着的这一代的相声演员们,他们是靠什么打动观众?

传统相声么?传统相声的文本大同小异,演员如何区分?

基本功么?基本功是用于表达自我的工具,基本功好,相当于一个电视机的硬件配置好,电视好看不好看,还得看播放的内容。

脸么?用老郭的话说,外面好看的孩子多了去了!

最后,观众要看到的,还是演员本人,用演员的情绪激发观众的感情,双方有了情感共鸣,才算建立了连接。如何激发?创作作品。但是,有没有能力创作作品?


老郭在我们这一代观众心里的位置不可撼动,因为他对观众付出过真心,在作品里倾注过感情,我们看到了那个真正的郭德纲。

在这一点上,目前最得真传的徒弟,小岳岳和九辫。

小岳是受过苦的,他的作品里,观众能看到那个吃不饱饭的服务员,去了德云社却郁郁不得志,能留下扫地都是师父师娘的恩惠,有了名气却被说“说学逗唱占个忠”,当他在作品里倾注了感情自嘲,就是最高层次的幽默。观众看到了岳云鹏本人。

所以岳云鹏成了。

九辫商演就那几块活,翻来覆去地拆洗,观众看得欲罢不能,因为本子虽然没变,但是九辫的情绪变了,观众的感受也跟着变化。看着是旧瓶装旧酒,喝着却是新滋味。并且,观众会好奇,下一回,这酒品起来又有什么变化?观众看的不是本子,是人。

而且,九辫在打磨业务的同时,也一直在谨慎地坚持创作。先是小改小动,然后更换结构化模块。创新不是扔掉原有的,凭空造新的,老舍先生写本子,也是要来旧本子,在旧本子的基础上创作。九辫没有老舍先生的艺术造诣,所以他们是一点一点打磨,这一点点的量变累积,质变指日可待。

所以,九辫会有成的那一天。


老郭、小郭、壮壮都说:相声是虚假繁荣,现在繁荣的只是德云社。

或者说,只是郭德纲。

这是脑子清醒且爱相声的相声演员的不安全感。

作为观众,我倒很有安全感。因为德云社少班主的班底明朗,太子党们不再低调谦逊,纷纷开始展示实力,他们因不安全感而努力,观众就可以安心坐等,等着他们出好作品了。

相声演员的不安全感和观众的安全感(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