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连载]“乔姆斯基有几个师?”-私底下见了几位还活着的“西哲”…| 语言学虚无主义

2023-03-12 18:48 作者:Gjentagelsen  | 我要投稿

视频版合集:

(一)BV1jk4y1h7hT

(二)BV1Lk4y1h7QA

“乔姆斯基他有几个师?”(1)-私底下见了几位还活着的“西哲”…(part1)

up由于不算特别偶然的契机,在过去几年中结识过几位还活着(也不算老啦)的“西哲”。

虽说是“结识”,事实上指的大致是非常简要而抽象地抓住时机向对方了解一些内行人才清楚、而且愿意向我这样的不知名角色多少透露的那部分内容。当然,过后在社交平台或者电邮上仍有往来的不多。再者,他们的生活方式从仍需要四下奔忙的我的角度看来,本来就近乎隐士(有点谢耳朵跟莱呆有一回去丛林请益找的那位的意思)。

先说说场合吧。就刻板印象中的欧美人来讲,年轻世代和我们的出入不大。但五十岁是个显著的分水岭(题外话:语料采集的时候,五十岁也往往是老派口语跟新派口语的分水岭,这种对称关系挺有趣的),五十岁往上,而且多少能排上“活着的西哲”的人,我见过的要么是家庭侠,要么是家族侠。倒不是说他们只在家里玩,而是但凡没参加过他们家庭聚会或者传统家族活动的,不论是同事、学生,他们能跟你谈的,就止步于著作里已经写了的,要么讲座里公开讲过了的(“东哲”也没差很多啦老实讲)。

但是,跟东哲显著的不同是,你只要已经登堂入室,和他们的妈妈(不包括爸爸,爸爸通常最不爱说话,多数只对打猎行船之类的感兴趣)、丈夫或者妻子以及孩子交换过名字,哪怕接着全程光忙着烧烤打下手、听真正的大佬拱趴、埋头干饭,下次再有什么热闹也一定会通知到你。在他们的社交观念中,大概关系是跨栏式的,跨过去了就算数(东哲通常不容易碰到这么“幼稚”的,东哲的社交观念基本是斜坡式的,要时间和力气,一点点爬)。

紧接着第二回见面通常想问什么东西,尽管问,别太突兀就行了。像我这类小年轻,不管怎么掩饰,额头上总是贴着“小问号”之类的词的。虽然目的性在所难免,到底遵循人家的传统先混一两回脸熟也就可以了。

关于咖位:有必要事先声明哈,乔老板本人的话不是我见得到的。可能大家零几、一零年代还有比较多的机会在公开场合闻教。此外他所属的体系不太一样,我们这个系列也会聊到。

这个系列里面,我会主要谈到一些不同人聊到的内容,不分性别称呼一律用“他”字。下一期先从其中的一位说起,这位前辈跟GPL关系匪浅。(叫GPL的也没几个,真感兴趣是谁三分钟到半小时内一定能猜出来或者搜出来。)

 

“乔姆斯基他有几个师?”(2)-私底下见了几位还活着的“西哲”…(part2)

这个系列里面,我会主要谈到一些不同人聊到的内容,不分性别称呼一律用“他”字。本期先从其中的一位说起,这位前辈跟GPL关系匪浅。(叫GPL的也没几个,真感兴趣是谁三分钟到半小时内一定能猜出来或者搜出来。)

作为算是比较入世的语言学家,GPL曾经是Bhoii的文胆。因此我跟Kay君最开始聊到的一些话题有点不着边际,他跟GPL都属于什么都关心一点,又什么都可能知道点内核的人。

说说场合吧。通常来讲,上一集说过的家庭场合中,大部分时间其实是花在一起准备食物上面、偶尔玩一些毫无营养的桌游,要不就是在院子里往外面乱丢东西(最后得自己出去捡),有些东道主愿意邀请大家下地下室观赏他一些奇奇怪怪的手搓发明(有点意思,但实际用处是相当的有限)。言归正传,除非家里有比客厅还更大的老式书房,大家在场景的作用下会提起一些比较正儿八经的话题,不然的话,真正聊得比较开的还都是户外,要不就是泳池。一来是只有在最原始的徒步、登山、扒水的活动当中,大家才达到最平等的状态(甚至年轻人能稍稍压过老家伙们一头,只是稍稍,那个年代的老家伙可是像小多子那样刀枪里滚出来的);二来是完全排除了智能手机跟任何电子设备的干扰:用GPL的话讲就是他和健国同志都不惮于跟对方急眼,但他们都共同忌惮过多的新闻。

Kay跟我就是在GPL办的招待活动上认识的。Kay只是比我稍稍年长一点点。而虽说是GPL办的,事实上他自己仅仅开场的时候露个面,发几句关于天气、交通和多肉植物的牢骚而已。这样的活动竟然还常有,几乎是GPL的“朋友们”资助,以他的名义举办这样子。这一点倒是走到哪里都大同小异。至于这类活动的主旨,无非是资金方面宽裕的人出于友谊,当然也出于在同阶层的人当中时不时地借助被资助方的名气刷一刷存在感,以进一步获得声望与名誉,也就是“人品”,“人品”可是能实实在在刷出来东西的。这个也一样大同小异。总而言之,不仅仅艺术,尤其现代艺术,是等效的“有价证券”,在商业发达,而人际又保持相对简单和传统的地方,文化内容和由浅到深、由边缘到主流的学术也都可以是。

我的意思是,不是哪个出版社下礼拜要出什么八竿子打不着的书了周五才跑来跟你说照您的文风写了个序能不能署名啦文句有没有哪里要修改的等等,往下除了收到样书和隔段时间告知销量以外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hhh。

当然啦,什么样的事情在什么地方都有。Kay碰到的就靠谱点,常常找他的人至少是了解他所做的东西而找他的。我能给自己找的借口是,Kay本来人情练达,额外的,他全然属于有闲阶层,不管是最好奇的追问还是无根的质疑,Kay的耐心并无二致,即便对方完全是第一次接触Kay的领域,不说满载而归,至少下次和第三方转述时,都能“略懂略懂”。

然而就是这样的人,头一回闲聊的时候,我们不约而同地嚼着用莫名其妙的调料炒制的花生米(脆倒是很脆,但没什么香)。当时他正和邻座滔滔不绝地交流着一位小有来头的唯物主义外星人爱好者如何向他展示了自己的收藏。我一边想着怎么把话题凹到他的领域上,掰扯点乔姆斯基或者博尔赫斯的公案私事之类的,一边没头没脑地插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外太空,关于外星人的发现,比已经披露的更多吗?

听到这个,Kay停住了,转向我……


[连载]“乔姆斯基有几个师?”-私底下见了几位还活着的“西哲”…| 语言学虚无主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