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二世是一个无能的君主吗?

其实去年年底就想写爱德华二世了,但出于种种原因以及这个人的复杂性和难以评判,直到最近才完成这一工作,现在将我的一些调查和思考放出,欢迎大家前来讨论亦或指出

爱德华一世的晚年(1294-1307)
在1294年之前,爱德华一世的统治为英格兰带来了极大的繁荣,并且让英格兰的权威来到中世纪的顶峰,然而1294年开始,持续不断的战争给爱德华一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需求。在1294年至1297年间,爱德华一世的加税次数超过了他统治的前20年之和,通过这些税收,他筹集了超过20万英镑用于战争,随之而来的则是经济的持续衰退,尤其爱德华一世对羊毛产业征收的附加税臭名昭著,严重的打击了当时英格兰的经济发展,亦极大的动摇了臣民对他的信心。
与此同时,爱德华要求拨款所有文书收入的一半也应上缴国库,这让贵族也对国王的财政要求引起了不满,最终导致英格兰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对立。1296年,教宗波尼法爵八世(Bonifatius VIII)向英格兰坎特伯雷大主教温切尔西(Robert Winchelsey)颁布法令,禁止神职人员在未经教皇明确同意的情况下向世俗当局纳税。由此引发了激烈的斗争。爱德华威胁他会宣布每一个不愿意缴税的神职人员都不受法律保护。温切尔西面临着效忠国王和维护教宗训令的两难境地,他最终决定和稀泥,让神职人员按照一个国王和教宗都满意的的方式支付费用。最终,爱德华和波尼法爵达成和解,然而此次事件标志着爱德华一世统治晚期,英格兰将陷入不可避免的危机中。
这些事件的危害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慢慢展现出来。 1297 年2月的索尔兹伯里议会上,诺福克伯爵反对爱德华声索贵族应额外服兵役的和向贵族额外征税的权利。这场会议中,多位贵族联合提出了史称为“抗议书”的联合抗议,他们国王对过高的税收提出了反对。英格兰各地都陷入了持续的经济衰退中,同时由于爱德华破坏性的驱逐犹太人,王国的许多管理职位出现了空缺和混乱——自从征服者威廉起,犹太人一直是英国许多部门的重要管理人。
如果不是此时,威廉·华莱士和安德鲁·马里带领苏格兰军队在斯特林桥战役中击败英军,让国王和贵族成功同仇敌忾。英格兰将很有可能爆发一场内战。这种持续的衰退一直持续到爱德华一世在1307年驾崩,马克·达菲指出,爱德华一世统治晚期的经济崩溃,严重影响了英格兰各个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爱德华一世死时,由于资金短缺,葬礼只花费了473英镑,爱德华一世被葬在一口粗糙的石棺里,上面甚至没有雕刻国王雕像。屈勒维林也提到,这段时期:“英格兰的贵族子弟甚至需要四处考虑谋生。”

爱德华二世统治的第一阶段(1307-1311)
爱德华一世于1307年在出征苏格兰路途中去世,他的儿子爱德华二世继承了王位。
在爱德华一世时期,爱德华二世就因为其奇怪的性取向和“过于软弱的性格”,令其父非常失望。此外,爱德华二世还喜欢任用宠臣,其中包括他著名的宠臣兼男友,骑士加韦斯顿(Piers Gaveston)。在爱德华二世还是王子的时候,他请求父亲允许他将自己的封地转封给加韦斯顿”,作为回应,长腿爱德华“愤怒的抓着爱德华二世的头发,将他打翻在地,并且放逐了加韦斯顿。”
爱德华一世临终前的遗言便是让艾默·德·瓦朗斯和罗伯特·德·克利福德照顾好爱德华二世,并且确保加韦斯顿不会再踏上英格兰领土。
而在爱德华二世上台以后,他立即违反父亲的遗训,召回了加韦斯顿。在经历了比起爱德华一世辉煌的统治前期相对失败的最后几年后 ,英格兰人一看迎来了一位软弱的君主,则更觉失望。
因此,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有人能看好爱德华二世的统治。
然而,爱德华二世用他在位的前四年向全国证明了他并不是一个如同传言中软弱无能,只知和男宠开银趴的花花公子。
爱德华二世接手的是一个昔日辉煌,国际声望达到英格兰中世纪辉煌的国家。然而这一国家此时正在宪政危机和财政崩溃的边缘不断滑落。在成为国王后,爱德华二世马上叫停了军事行动,回到了伦敦,开始着手缓解王国的各个危机。
首先是宪政危机,从亨利二世到爱德华一世,之前的立法一直沐浴在亨利二世所行拟的法律与习俗的荫蔽下,除了理查和约翰短暂的破坏,这一体系一直保持着活力。然而爱德华一世统治后期对这种体系的破坏又加上经济危机,造成了贵族的严重不满。爱德华二世在其父阴影下,不满的贵族和骑士开始声索更多权力。而爱德华二世的回应是在加冕礼上发誓维护“王国社会应选择的合法法律和习俗”,这种宣誓在英格兰国王加冕礼上还是头一次,这是爱德华二世对讨好贵族们的一次尝试,帮助他在贵族心目中树立良好的情况。
然而爱德华二世的软弱也在这场加冕礼中体现出来——民众们因为想要一探这位传闻颇多的新国王,竟然对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发起了冲场,爱德华二世见到人浪吓得扔下权杖就从后门逃走——这似乎也预兆了这位国王悲剧性的统治生涯——颇有一番变革的雄心,最后却落得悲惨结局。

不久后,爱德华二世任内的第一次议会召开了。爱德华在议会上不断强调当前英格兰政府急需改革。贵族们表示加韦斯顿还在就一切免谈,最终爱德华二世决定将加韦斯顿派往都柏林。此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改革计划。
在爱德华一世晚期,因为连年战争和经济衰退导致政府欠下巨额债务,而大量税收和借款都进入了国王的私人战争金库——锦衣库,这让财政署收入不断减少,甚至难以运转。满足国王财政需求的锦衣库成为了国家财政上巨大的溃疡。国王和贵族们开始重新意识到财政署的不可替代性,爱德华二世继续任用国库长朗顿,将财政署的收入从锦衣库中夺回。但同时继续保持锦衣库私人战争金库的作用。爱德华二世时期,锦衣库的借款和税收远低于爱德华一世时期,而且来自于王国的一般收入,这有利于国家财政维持健康。与此同时,国王和贵族都对锦衣库的改革感到满意,贵族认为锦衣库失去了独立的财源,无法成为国王专制统治的基础。而国王认为,锦衣库依然起着在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其活动范围未受限制,只要不爆发战争,锦衣库依然可以每年取得远大于国王花销的收入。虽然1297年已经提出了“国王对于协助金,发现物和关税的征收必须通过议会和民众的一致同意。”的原则,堵住了国王直接征税的道路,但是爱德华二世注意到国王在自己领地上进行摊派的权力还存在。于是他便行使了此权力,过多的资金他也不再索取。通过锦衣库和摊派,让自己在不至于经济不佳的情况下,最低程度上可以保持和贵族,平民相对和谐的关系。
随着财政署再一次兴起,账目的审计,债务的征收,国库的记录被整理的井井有条,并且形成了财政署需在御前会议做出财务报告的传统。而随着英格兰经济的健康,爱德华一世最后几年凋敝的英格兰又开始重现生机,经济贸易再次繁荣。爱德华二世甚至有了资金还清早至约翰王时期因国王滥用采买权而欠下的款项。一度帮助英格兰政府提高了在人民眼中的评价。
这段时期国王和贵族的矛盾得到了缓和,国王的诚意议会也看在眼里,他们同意爱德华二世对苏格兰战争征收新税。并且各个贵族也在积极备战,英格兰处于一种爱德华一世晚年以来从未有过的高涨热情中。

此外爱德华二世还是一位杰出的公共演说家,他不同于传统贵族喜欢狩猎和竞技,而是喜欢划船和园艺,并且热衷于和下层工人交流。多年后,英格兰国王和平民之间的信任被再次建立起来。侯建新指出,这一时期,中等农户每年平均每年结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4.8先令,一些富裕农民的积累则更高。
波斯坦认为 ,在这一时期中,英格兰一些农业生产率较高的地区 ,农民土地上的产出至少有一半是为市场而生产的,经济作物的规模种植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同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剩余,这也为市场的繁荣提供了前提条件。屈勒维林也提到,爱德华二世统治的前期:“矿产重新开工,羊毛的生产年逾一年,人口持续增长,整个社会贫乏日益减少,农民的生计日益富裕。”
总的来说,爱德华二世在位前几年,他不仅成功度过了爱德华一世晚年的财政危机和宪政危机,还为国王,贵族和平民间构筑了一种久违的和谐关系。倘若他在此时去世,如今的史书中他将是一位颇有才干的中兴之主。
然而爱德华二世却又活了十多年,唉,那还能说什么呢?
正如他在加冕礼上的奇怪预兆一样,从1310年开始,越来越多莫名其妙的事情开始发生在这个国家,以及爱德华二世的宫廷中。

爱德华二世统治的第二阶段(1311-1314)
首先是加韦斯顿的回归,在爱德华二世构成了和贵族们的良好关系后,他们开始认为围绕着加韦斯顿的纠纷已经结束了。爱德华二世也向贵族和教宗保证,绝不会再让加韦斯顿飞扬跋扈。因此贵族们同意他将加韦斯顿召回。
狗改不了吃屎,加韦斯顿回到英格兰后,他并没有老实多久。随后他与各大贵族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困难。屈勒维林认为,加韦斯顿或许并非一个恶意扰乱国政,蛊惑国王之人,但他的问题在于:“目无规矩,不知轻重,且治事紊乱。”,加韦斯顿随意点评政治事务,甚至在宫廷中大搞集体淫乱。在加韦斯顿的口中,英格兰不存在没有侮辱性外号的贵族,加韦斯顿甚至公开喊权势强大的沃里克伯爵盖伊·德·博尚(Guy de Beauchamp) “沃里克的狗”。而英格兰最有权势的贵族之一——兰开斯特伯爵托马斯(Thomas, 2nd Earl of Lancaster)亦被公开羞辱。为此,托马斯发动许多不满加韦斯顿的贵族集体拒绝出席1310年的议会。这次议会的主要课题是关于国王如何利用他的财产权为苏格兰战争获取物资。最终,由于贵族们拒绝出席,这一年的议会变成了马戏团,爱德华二世为出征苏格兰组建军队的尝试失败了,新税的征收也因此暂停。
与此同时,北方传来罗伯特·布鲁斯突袭英格兰的消息,英格兰边防告急,爱德华二世心急如焚。可是贵族们却表示:“只要加韦斯顿还在英格兰,一切就免谈”。不得已之下,爱德华二世只能第三次放逐他的男友。贵族们勉为其难的答应了爱德华二世要求征税和组建军队,或许这些贵族早已想到,加韦斯顿还会第三次回到英国,只是他们没有想到,这次,加韦斯顿只在流放地待了一个多月就溜了回来。
1311年11月初,加韦斯顿被流放到佛兰德斯,然而圣诞节刚过,他就溜了回来。
爱德华二世默许加韦斯顿继续在英格兰活动,还还给了他被没收的财物和土地,看来,现在只有战争能解决这一矛盾了。

1312年3月,温切尔西大主教宣布把加韦斯顿逐出教会。托马斯·兰开斯特领导的贵族们则对国王发出了最后通牒,在被无视后。爱德华一世的托孤大臣,彭布罗克伯爵艾默·德·瓦朗斯带领军队前往纽卡斯尔逮捕加维斯顿。5月4日,加韦斯顿在纽卡斯尔战败,他逃到斯卡布罗,很快这里被瓦雷纳和克利福德围攻,19日,加韦斯顿被从斯卡布罗的藏身处里抓了出来。
汉密尔顿指出,对于加韦斯顿的这次军事行动是彻底的“清君侧”,贵族们对爱德华二世尚有信任,他们认为国王只是被加韦斯顿蛊惑。贵族们把加韦斯顿抓住后,便没有再为难国王。在约克和国王就关于加韦斯顿的处理事宜进行谈判时,瓦朗斯发誓会保护加韦斯顿的人身安全。随后爱德华二世和贵族们达成共识,加韦斯顿将被软禁在瓦朗斯的城堡中。然而,被加韦斯顿侮辱为“沃里克的狗”的沃里克伯爵博尚得知了加韦斯顿的下落,他趁6月10日彭布罗克外出时将加韦斯顿带走。尽管瓦朗斯大声抗议,但沃里克伯爵权势滔天,在一场作秀审判后,加韦斯顿被判处死刑,然后被迅速处决。他被曝尸野外,直到3年后才得以安葬。
加韦斯顿的死,让爱德华二世的权威受到严重打击,贵族们在1311年拟定的41条法令也得以实行。其中包括规定国王只能“经贵族和议会的建议和同意”才能任命他的官员。此外,未经贵族同意,国王不能再发动战争,也不能进行铸币改革。这标志着爱德华早期的改革尝试受到严重打击。但爱德华并没有放弃,他因为这次打击变得更加坚强,同时,由于瓦朗斯被沃里克伯爵羞辱,他因此跳到了国王的拥护者一方。爱德华二世也利用自己以前的积累和沃里克的无礼行为得到了来自人民的广泛政治同情,很快,沃里克就在政治上被边缘化。爱德华二世很快重新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在瓦朗斯的提议下,爱德华于1313年对法国进行了国事访问,爱德华良好的谈吐为他的岳父腓力四世留下了深刻印象,两位国王一同宣布将要参与十字军东征,并且举行了盛大的仪式。
这是一次成功的国事访问,从法国回来后,爱德华发现他的政治地位大大加强了。经过激烈的谈判,包括兰开斯特伯爵和沃里克伯爵在内的伯爵们于1313年10月达成了妥协,爱德华终于筹措到了足够的资金继续达成他的目标。

然而,噩运不会就此结束。
1314年伊始,爱德华二世就收到消息,苏格兰领袖罗伯特·布鲁斯带领军队围攻了斯特林城堡,斯特林城堡守将莫布雷表示,如果在6月底前还不能得到支援,他将被迫向布鲁斯投降。爱德华于是立即动用之前征收到的资金,北上救援斯特林城堡,著名的班诺克本战役由此爆发。但爱德华二世的军事能力如何比得过老辣的布鲁斯呢?更何况,这场战役中英格兰还有许多贵族选择摸鱼,开小差。在两日的战斗中,英格兰军队遭遇了从阿尔弗雷德建国以来最惨痛的战败,战后爱德华逃到邓巴,然后乘船前往伯威克,然后返回约克。很快,斯特林城堡向布鲁斯投降了,随后布鲁斯将势力扩张到几乎整个苏格兰。
班诺克本战役后,爱德华二世尊严扫地,但他也没有一蹶不振。重新获得权势的兰开斯特再次要求恢复1311年的条款,在持续的斗争后,爱德华二世与他达成一个宽松的协议。
如果仅仅是一场班诺克本战役,爱德华二世或许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然而,然而,更大的浩劫即将将爱德华二世的梦想彻底破灭,也会将他的统治拉入真正的深渊。

关于班诺克本战役,可以看我之前写的文章: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1120020/?spm_id_from=333.999.0.0&jump_opus=1
爱德华二世统治的第三阶段(1314-1321)
1314年,在班诺克本惨败后,英格兰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寒冬,这年秋天,英格兰连续发生暴雨,农田被水淹没,农业工作难以进行。随后是非常寒冷的冬季,许多家畜被冻死。第二年春季则又是持续暴雨。导致许多牛羊死亡。爱德华二世试图像当年一样稳定物价,但由于畜牧业受到重挫,赖以生存的羊毛出口收入大幅下降,食物价格飞涨。爱德华二世打开官仓释放食物,并鼓励内部贸易和谷物进口,甚至他亲自下田挖沟耕种,希望贵族们效仿他,减少对平民粮食的征用,但只是杯水车薪。同时,爱德华要求贵族放出粮食赈济地方的举措也锐化了他和贵族们的矛盾。这些恶劣天气和作物歉收最终导致了大饥荒,1315年和1316年,英国连续爆发农民起义。1318年,一位名为约翰·彼得汉姆(John of Powderham)的疯子,宣布自己才是爱德华一世的儿子,现在的爱德华二世不过是“狸猫换太子”,“这从他喜欢耕地就可以看出他是农民生的。”。虽然彼得汉姆很快就被处决,但他的言论在英格兰引发了大面积的担忧。越发感觉贵族不可靠的爱德华开始任用自己的宠臣德斯彭瑟(Hugh Despenser),负责政务。德斯彭瑟在一开始还能处理好各个事务,但随着权力的不断增大和财富的不断增多,他终于变成了第二个加韦斯顿。
1321年,兰开斯特,罗杰·莫蒂默(Roger Mortimer),汉弗莱·彼鸿(Humphrey de Bohun)三位贵族又以清君侧为理由,发起了对爱德华二世的叛乱,然而搞笑的是,这三位贵族的统治也漏洞百出,他们刚刚宣布造反,他们领地上积怨已久的农民们就抓住机会发动了对他们的反叛。三位贵族不得不又回师去镇压农民,这让爱德华二世抢得先机,事实证明,爱德华二世对付不了布鲁斯还对付不了这三傻?
1322年1月,爱德华二世带领军队越过塞文河,攻克了莫蒂默的大本营布里奇诺斯,逼迫莫蒂默投降。随后他被放逐,爱德华二世2月从考文垂出发,突袭了伯顿,逼迫汉弗莱·彼鸿撤退。3月,在巴勒布里奇的决战中,卡莱尔伯爵安德鲁·哈克莱击败了叛军,汉弗莱·彼鸿阵亡,兰开斯特被处决。
爱德华二世终于收回了自己曾经失去的权力,但此时,他身上一些宝贵的品质已经不复存在了。

爱德华二世统治的第四阶段(1321-1326)
如果说,1311年之前的爱德华二世是一位未来的杰出之君,或许没人会反对。这时候的爱德华二世春风得意,充满理想,正打算在事业上大有一番作为。他改善了自己父亲晚年以来国家持续的衰退,并且计划重新征服苏格兰,成为雄主。然而,他的梦想却因为1311年的事变破裂。
1314年之前的爱德华二世,虽然遭遇挫折,但也还在不屈不挠的尝试达成自己的理想,但随着班诺克本的惨败和饥荒的到来,一切都灰飞烟灭。
1321年以前的爱德华二世,依然还怀着一丝野心,对自己王国的未来尚有期许。他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努力,想要加强自己的权力,同时又谋取民众的支持。但可悲的是,他所做的许多努力,因为他的性格,持续的天灾,贵族的阻挠等原因,最终只是南辕北辙。
到了1322年后,爱德华二世已经失去了他曾经拥有的许多宝贵品质,开始自绝于他的身边人和他的国家。
德斯彭瑟利用自己的权力积累了大量财富,并且变得越来越擅权,爱德华二世此时已经不再信任任何贵族,一直支持爱德华二世的托孤大臣艾默·德·瓦朗斯被怀疑谋反,然后被没收一切财物,废为庶人。1322年,爱德华二世再次出征苏格兰,然而布鲁斯却一直使用费边战术,不断的避免会战,同时不断的骚扰英军。最终,直到爱德华二世的大军补给耗尽,他也没能和布鲁斯打上一仗。
人们对爱德华二世的信心正在越来越弱,爱德华也变得易怒而神经质。在1321年内战中立下大功的卡莱尔伯爵哈莱克,因为私自会见罗伯特·布鲁斯而被爱德华二世下令处决。他变得越来越不关心政治,德斯彭瑟成为了实际上的国王,历史学家西摩·菲利普斯描述道:在德斯彭瑟的统治下,“欺诈、暴力威胁和滥用法律在英格兰变得越发常见。”
人们试图回忆起,当年爱德华二世还意气风发的时候,曾将国家从持续的宪政危机和摇摇欲坠的经济衰退中拯救出来,然而现在似乎爱德华一世末年的惨剧又在英格兰重现,征用土地越发混乱,法律和秩序开始崩溃。
由于1324年对加斯科涅的冲突,爱德华二世对法国宣战,这场战争最终无疾而终,却导致了爱德华二世和身为法国公主的王后伊莎贝拉的关系破裂。德斯彭瑟对妇女粗鲁无礼,还涉嫌家暴,伊莎贝拉曾经多次劝告爱德华换下德斯彭瑟,然而爱德华坚持己见。最终在爱德华对法国宣战后,伊莎贝拉带着儿子——未来的爱德华三世以和法国谈判为理由出走,即使在1325年议和后,她也拒绝返回伦敦。作为回应,爱德华二世剥夺了伊莎贝拉的监护权,将自己孩子们的监护权交给了德斯彭瑟的妻子。


伊莎贝拉遇见了因1321年内战被爱德华流放的伯爵罗杰·莫蒂默,二人很快勾搭上。到了1326年,他们两人已经准备武力推翻爱德华二世,英国全国对王后和伯爵的奸情,反叛的可能传的满城风雨,只有爱德华二世还被蒙在鼓里。
1326年夏天,伊莎贝拉让爱德华三世和埃诺伯爵威廉一世的女儿订婚,以此获得了威廉的132艘运输船和8艘战舰。爱德华二世幡然醒悟,意识到莫蒂默此时势力已经十分壮大。爱德华在朴次茅斯调集舰队,并且派了2000人的军队驻扎,防止莫蒂默登陆。然而这2000人陆续逃走,到了莫蒂默登陆的那天,驻军只剩下55人。
得知莫蒂默登陆成功的消息后,大惊的爱德华立即组织军队抵抗,然而许多贵族都是德斯彭瑟的反对者,他们并不愿意帮助国王。随着莫蒂默的进军,越来越多的城市向他倒戈。
10月2日,爱德华二世在戒备森严的要塞中听到伦敦传来震耳欲聋的欢呼——那是起义的伦敦市民攻占了政府,他们在向莫蒂默伯爵致敬。爱德华二世连忙出逃,起义军攻占了伦敦塔,并且释放了里面的囚犯。
爱德华二世在英格兰的权威崩溃了,他最后的希望便是威尔士,逃回他出生的地方。伊莎贝拉在教会的支持下接管了英格兰政府。她的军队包围了布里斯托尔。德斯彭瑟的父亲此时正在那里避难,他被发现后立即被杀。
爱德华继续逃亡威尔士,但在 11 月 16 日,他被出卖并且被逮捕。爱德华被带回英格兰,并被关押在曾经兰开斯特伯爵的凯尼尔沃思城堡中。
德斯彭瑟也被逮捕了,他被宣布犯有叛国罪,然后在被阉割后剖腹挖心。莫蒂默成为了英格兰事实上的统治者。然而,如何处理爱德华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他仍然与伊莎贝拉保持着婚姻关系,原则上他仍然是国王,而英格兰历史上还没有废黜国王的先例。
1327年1月,议会在威斯敏斯特召开,讨论了爱德华二世的未来。爱德华拒绝参会。主要贵族和神职人员一致认为爱德华二世应该被罢免,并由他的儿子取代。第二天,报告被提交给全体议会,会上认为爱德华的软弱领导和个人过失导致王国陷入灾难,他没有能力领导国家。
这之后,贵族代表团找到了爱德华二世,表示如果他愿意此时退位,他们愿意拥立他的儿子成为国王。但如果爱德华二世拒绝退位,事情的发展可能就难以预料了。爱德华二世流着泪在1月20日写下了退位诏书,第二天,议会正式宣布爱德华二世——现在被称为卡那封的爱德华,已经放弃了他的王国。他的儿子爱德华将继承他的王位。加冕典礼于 1327 年 2 月 1 日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而莫蒂默,则成为实际上的掌权者。

莫蒂默的统治比起爱德华二世似乎更加不得人心,一些贵族开始密谋救出他们曾经的国王。出于担忧,莫蒂默在4月将爱德华转移到戒备森严的格洛斯特伯克利城堡。菲利普斯指出,“爱德华二世在这一时期经常遭到莫蒂默的虐待。”,退位之时莫蒂默承诺的每月150英镑的生活费也没有发放给爱德华。 但即便如此,莫蒂默继续担心爱德华可能会被人救出,在一次仍然忠于爱德华的骑士冲击城堡的事件发生后。爱德华二世被多次转移,然后在 1327 年夏末被带回城堡的秘牢中。
或许是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爱德华二世在这段时间写下了自己的绝命诗:《挽歌》
En temps d'hiver moy survygnt damage
Fortune fort forsance
Oeur m'est fayle trestot mon age
Bien sovent l'aty esprove
大雪飘乎兮灾祸临,
时运不济兮吾丧命。
十九载岁兮似梦吟,
厄现于人间兮皆常情。
当年9月21日,爱德华二世在囚禁地死去,爱德华三世和马克·奥姆罗德等历史学家认为爱德华二世是被莫蒂默所杀。莫蒂默的残暴统治加速了他的覆灭,尤其是1330年和苏格兰的《北安普顿条约》导致了他的垮台。1330年夏,莫蒂默在诺丁汉城堡被爱德华三世的死士逮捕,随后被处决。伊莎贝拉也被迫退休,伊莎贝拉活得足够久,以至于她最终看到了爱德华二世被平反,以及自己的孙子黑太子爱德华在百年战争的战场上英勇作战。

爱德华二世作为一个国王最终是失败的。历史学家普雷斯特维奇认为,他“在重大问题上优柔寡断”,罗伊·海恩斯则直截了当的称他“无能”
然而也有一些史家,如杰弗里·勒·贝克和托马斯·林斯特德,为爱德华平反,注意到了他在位初期面对严重的债务和宪政危机的良好表现。
到19世纪,威廉·斯塔布斯等史家对这一时期的行政记录进行了更多的研究,尽管他批评爱德华二世作为国王有许多的不足,但他也强调爱德华二世专注于他统治期间英国宪政和政府体系的发展,他认为爱德华的统治还是相对积极的发展。
爱德华二世以任期内贵族叛乱,丢掉苏格兰,发生饥荒而颇有恶名,但他不是一个特别无能的国王,相反,他还很有行政能力,而且力图革新政治,有所作为。只是他并没有魄力将自己的主张坚持到底,而又反复无常,委任宠臣,因而得罪了贵族,导致失败。
在爱德华一世晚年越发强硬的统治和经济衰退下,爱德华二世尝试塑造一种更加温和的政府示人,以此重新换回英格兰人对政府的信任。为此,爱德华二世还清了最早可至理查,约翰年间的王室采买欠款。随着政府信誉的提升和经济再次好转,英格兰的物价趋于稳定,商队再次繁荣起来。此外,爱德华二世常常出现在街头巷尾,与劳工和平民交流,他热爱划船和园艺也得到了平民的认可。但总而言之,他没有能力在短期组织起一个支持他的政府,没能有足够的魄力履行自己的意志,在爱德华二世时期,议会仍然是“国王的议会”,而爱德华二世却因为自己的软弱和反复,逐步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力,最终被废黜,这也为他本身意图加强的王权起到了恶劣的影响。
爱德华二世最终丢失了自己的可贵品质,从一位意气风发,意图大有一番作为的青年君主成为了一个背负骂名的昏君,这不仅是他和英格兰自己的悲剧,也是宪政发展不健全,时代固有局限性的悲剧。
假如马歇尔和华特服务的不是理查和约翰,而是爱德华二世,这两位强有力的助手会帮助爱德华二世走上正轨吗?
这或许只能继续存在于无尽的遐想中了。

此外,悄悄说一句,在第二次苏格兰独立战争前,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相互战绩中苏格兰甚至占优,因此,将班诺克本战役的惨败归为爱德华二世一个人的问题也是不妥当的,关于这些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的战争,想看的话就...
写了这么多英格兰史,想到亨利二世被儿子反叛的悲剧和爱德华二世因为男友引发众怒,被王后推翻的惨案,我不由得感慨一句
国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鸟
2023.9.11
References
Hilton,R. H. The English peasantry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
Haines, R. M. King Edward II: His life, his reign and its aftermath, 1284–1330.
Prestwic, M. (2003).The Three Edwards: War and state in England, 1272–1377
Brown, Elizabeth A. R. (1988). "The Political Repercussions of Family Ties in the Early Fourteenth Century: The Marriage of Edward II of England and Isabelle of France.
Phillipp, R. Schofield. (2003).Peasantandcommunityinmedieval England1200—1500.
Hamilton, J. S. (1988). Piers Gaveston, Earl of Cornwall, 1307–1312: Politics and Patronage in the Reign of Edward II.
F·W·梅特兰(Frederic William Maitland)《英格兰宪政史》
屈勒维林(G.M.Trevelyan)《英国史》
威廉·斯塔布斯《金雀花王朝:从亨利二世到爱德华二世》(The Early Plantagenets)
马克垚《英国封建社会研究》
施诚《中世纪英国财政史研究》
侯建新 《现代化第一基石》
崔洪健《中世纪英国农民生产剩余与财富积累状况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