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承诺疗法(ACT):自我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根据接纳承诺疗法的语言理论,从语言中至少产生了三个意义的自我:概念化的自我、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自我和观察的自我。
当认知融合的对象是自我时,即我们把给自己贴上的标签当成自己的“属性”时,就发生了自我概念化。例如,“我是一个不值得被爱,总是会被别人抛弃的人”便是将“不值得被爱”、“被抛弃”这样暂时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当成自己“永恒”的属性,而认知解离的表达方式则是:“我的头脑里有一种声音在说‘我不值得被爱,我总会被人抛弃’”。
概念化的自我中,我们成为了语言归类评估的对象的自己,在语言上表现为“我是……”,比如“我是可爱的”、“我是内向的”、“我是焦虑的”。概念化的自我中所充斥的内容是自己向自己兜售的故事和人生,包括了对自己想法、感受、记忆和行为等的整合。例如,“我是自卑的人”这一概念化自我,将自己划分到了“自卑”之中,同时还为自己找到了生活中能够证实自己是“自卑”的一系列事件。但其实,这些标签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执着地把标签与“自我”融合,会让我们难以发生改变,而放开对概念化的自我的执着后,我们便能够拥有更为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发生的事情。
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自我是指当下流动的、持续不断的个人体验。从本质上看,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自我也是归类的,与概念化自我相区别的是,它是描述性的、非评价性的(概念化自我是评价性的)。如果过于执着于概念化自我,就很难接受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自我,如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勇敢坚强”,就很难让他承认当下存在着的恐惧、害怕、脆弱等。
观察的自我是审视、观察正在发生的概念化的自我和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自我的主体,当我们以抽离的态度去审视流动着的想法、情绪等时,这个“我们”便是观察的自我(不过,如果你发现了观察的自我,那么那个“发现者”又是谁?)。做观察的自我,能够让我们从现象当中抽离,看到更多的选择。例如,以观察自我进行体验,会发现“焦虑可能只是现在的我的一种体验,它让我感到难受,而我想要回避这种难受”这件事正在发生,我可以选择不陷入其中,只是在一旁观看着它的存在,也不必有所行动(如陷入无休止的忙碌状态)。
来源:《跳出头脑,融入生活——心理健康新概念ACT》(曾早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