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接纳承诺疗法(ACT):头脑中构建的世界未必真实||认知融合与认知解离

2019-10-20 16:29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除了语言所产生的具体形象和抽象表征之间联系的搭建,自动化的过程还涉及认知融合,即在具体的事物表征上建立更为抽象的联系,使得思维产生意义,思想也在某种程度上脱离现实。例如,糟糕至极想法的形成:一次考核/考试不达标=不好的结果,找不到好的工作=不好的结果,前途灰暗=不好的结果,于是,在脑海里,一次考核不达标诱发找不到好工作、前途灰暗等“不好的结果”被激活,让人感觉非常痛苦。

自动化模式有几种类型:(1)评估型,对事物做出评价判断;(2)预测型,尝试预想未来;(3)后置型,对过去的经历加以理解和分类;(4)自我概念化型,对自身做出评价。可以尝试做痛苦日记,在接下来的几周中,建立表格(如下),只要有痛苦情绪、难过的想法、痛苦的回忆等,都可以记录下来。然后将痛苦事件按照自动化模式类型进行标记,如“我希望焦虑能够消失(焦虑不好)”是评估型,如“我真的太差劲了”是自我概念化。


试着去观察自己的思维,练习观察思维列车:想象自己在桥上,看着桥下的三列火车——左侧的火车装载当下的感知和情绪;中间的是思维;右侧的是应对方式及想要做某事的冲动。如果陷入了某一节车厢,那很可能是认知融合造成的,请回到桥上,继续观察。


疼痛时,身体机能的状况取决于:你愿意体验痛苦的积极态度;在体验痛苦时所采取的积极行动的能力。

 

为了从认知融合中走出来,我们需要认知解离,即意识到,我们所思考的一切只在自己想到时才存在,削弱象征意义的影响。在自我对话或表达时,“我现在感觉到难过”和“我很难过”分别表现的是认知解离和认知融合,前者没有完全陷入自己的情绪,而后者则使得“难过”这一象征情绪意义的词等同于“自己的属性”,虽然意识上我们知道前者才是客观的,但是我们往往会在自我对话中选择后者。

认知融合呈现的是我们将自己的想法当成外部世界的一部分,把自己思维里所做的评估当成真实的现状,将描述和评估混淆了。描述是用语言表现事物或事件可以直接观察到的部分或特征,这些特征不会依赖于我们的独特经历而存在,例如,不知道未来会是怎样的,产生了焦虑。而评估则是我们对事件或是某些方面做出的反应,在事件上予以评价(好坏、喜欢讨厌等),这些都是次要特征,以我们和事物、想法、情绪、身体感觉的互动为中心,例如,为未来而焦虑令自己感到痛苦,于是觉得这种对未来的焦虑是糟糕的,想要极力地避免(陷入了工作狂状态)。可见,我们产生的许多痛苦都是因为我们把评估当成了描述,常常以为自己的评价意见就是事物的首要特征。

在认知解离的练习中,可尝试辨别情绪感受中的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主要特征是这一体验的直接属性,次要特征是对这个体验的判断或评估。判断认知解离,看我们是否仅仅把想法当成想法,想法的可信度是不是降低了,想法带来的痛苦是不是减少了这几个指标。

参考书目:跳出头脑,融入生活——心理健康新概念ACT》(曾早垒译)


接纳承诺疗法(ACT):头脑中构建的世界未必真实||认知融合与认知解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