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习方法随笔 2022年8月10日(关于写讲义的思考)

2022-08-11 11:23 作者:Maki的完美算术教室  | 我要投稿

1. 核心过程是积累的过程,一点一点写下来的过程。

2. 并不是全部学明白了再写,而是越写越明白,所以随时可以开始,从最熟悉的开始。

3. 不需要一次性写到完美,细节可以补,证明也可以补,关键是框架要搭好。

4. 在写不动的时候,切换心情做一些可以提升自我的事情,例如听知识讲座。

5. 讲义的更新进度至少要超过讲课的速度,目前的讲课速度大约是一天4-6页,只需要每天写超过这个量的讲义,就可以跟上进度。

考虑到之后开学要上课(估计可以不去,忽略不计)、科研(或许是重要的,但是可以和写讲义的工作合并)、助教(不可避免,但是也可以和写讲义的工作合并,至少有所帮助),所以开学后的讲义应当是更多,而不是更少。关键问题是体力与时间安排。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每天的精力非常旺盛,应当不存在体力不支的情况。至于时间的安排,只要控制一些关键节点即可,如早上7点45分之前要起床,8点30分之前要发直播课通知,9点要上直播课,中午按时吃午饭,晚上按时吃晚上,白天把讲义的工作尽快完成,并且达到甚至超过博士生的学习/科研工作量(这里的逻辑是:如果要做两份工作,就应当用两倍的时间,把两份工作都做好),晚上10点前洗澡、吹头,晚上11点30分前上床休息,12点睡觉(除非极特殊情况)。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愚蠢是超乎想象的。愚蠢会导致大量错误的决策。类似地,一个人也是极容易情绪化的。情绪化不止让一个人陷入消极的情绪中,降低工作效率,减少产出,也会让一个人在欢愉中过度享乐,忽略真正重要的事情。实际上,我们必须把精力用在正确的地方,做出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依赖于长期的目标。在精力旺盛的时候(如一天的清晨)做最困难和重要的工作,在极度疲惫的时候休息、打盹,在有些疲惫的时候可以切换到某个创造性的工作,抑或用非劳动时间提升自我,如听讲座(从视觉换为听觉,从另一个角度吸收信息,这对大脑也是非常有帮助的;讲座的选择主要是得到app的讲座)、听一些精彩的中文演讲/脱口秀,在潜意识中锻炼口才、将思路整理成文字。

关键的过程是不要因为感到对未来的迷茫而不敢去尝试。事实上,人并不是在准备好了以后才开始工作的,而是在工作的过程中逐渐准备好。人也不是在获得了知识以后开始工作的,而是在工作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完全不需要害怕会失败而不敢做一件事情。只要认定这件事情现在做是合适的,不存在大问题,那么就制定计划,开始做。实际上,这是最重要的时间管理能力——立刻去做。很多人把太多时间花在了等待上。一个事业,只要不开始,就永远没有真正的进展。只要开始了,那么进度再慢,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进步,创造出新的东西。按照这样的说法,一个人花在纠结上的时间是双倍的吃亏,一个是吃亏在这些时间原本可以拿来工作,另一个是这些可能拿来工作的时间还可以创造出新的收获,使自己对未来更能做好准备。因而,一个人如果做事可以不纠结,在大的事情上思考清楚,每一天都果断地前进,那么这样的人一定更容易成功。

事实上,我们有时会认为做某些事情是浪费时间的——我们仿佛用了很多精力做和目标不直接相关的事情,但这样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实际上,有很多的时间是让我们提升了某方面的能力,无论是在学习、工作上,或者心理上,甚至社交上。关键的不是这些时间对当下的工作量的完成有多大帮助,而是长期来看,这些时间能对未来的工作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多大。举个例子,如果现在学会了python这门语言,可能短时间用不到,但是未来需要编程的时候,就不需要再额外挤时间去做。再比如,如果用一些时间学会了时间管理的方法,或者自己花时间钻研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的方法,这些时间就算花几百个小时也是赚的。因为这些时间很快就可以赚回来。只要能够提升5%的效率,在五年或十年的跨度来看都会造成巨大的改变,这些改变直接使得一个人和大部分人区别开来。因此,在这样的认识下,我们可以认为这些时间的付出是血赚的。类似地,如果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在正式工作前所付出的时间和努力是未来可以靠此维持生计的先决条件,事实上,所谓的“一招鲜吃遍天”,就是说年轻的时候花时间(未必是很长时间)学会的技能,可以让自己在余生中都受用。那么,这些时间的效益,实际上是未来所有效益的提升的总和。那么单位时间的收获就是非常大的。“一招鲜吃遍天”告诉我们一切的努力都会对未来有长期积极的影响,可是人不能被过去的成就所困,因为人只有不断地成长,才能做出越来越伟大的功业。一个人只用十年的努力,就可以养活自己一辈子,但是如果一个人用三十年的努力,或许可以对这个社会做出重大的贡献。一个人的成长一定不是局限在自己的小环境中,而是和大环境中,通过人对社会的贡献,形成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反馈和良性循环,最终加速成功的过程。

现在写的很长的文章实际上没有花很多时间(因为打字速度和思考速度都极快,甚至可以更快些,因为打字速度甚至跟不上会思考的速度),但是这些时间如果不花在写文章上,我刚才就会纠结讲义的写法,浪费掉不少时间,所以这样的时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其实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推广。如果因为一道题卡住,不如去重新复习一下概念。如果在证明一个命题卡住,不妨把要证的东西分几点写一下,把定义代入展开一下。看似是浪费时间,其实是节约了时间。这就是“走远路”的工作方法。很多时候,直线未必是最近的。直线段可能困难重重,有时真正的近路是那些直觉上认为更远的路。

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尤其在21世纪的人类,实际上并没有花多少时间思考。其实并不是人类退步了,而是人类一直就是如此。过去的人类追求享乐、颓废,现在的人类同样如此,或许是科技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可视化,但本质并不是时代或科技造成的,而是人性造成的。

为什么要思考呢?如何思考呢?实际上,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一个人常常因为情绪化而做了不重要的事情,之后又追悔莫及。人生并不是可以回头的,但我们可以从过去的失败中吸取经验。真正的思考是困难的,困难在于很难拥有这样的意识——我现在要开始思考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思考的困难并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我们主观上认识的思考是困难的错误假定。一旦我们摆脱了这个思维桎梏,我们才能领悟:真正的思考也并不困难。只要人按着自己熟悉的方法,去探索,就总能得到理想的答案,花时间在纠结和享乐上是最没有用的。

我们有时期待自己在享乐中调整自己的状态、情绪,仿佛享乐完了以后就能恢复状态,头脑就能更加聪明,很多问题不攻自破。但这是大错特错的。享乐会让人对于快乐的阈值大幅上升,让我们对于思考更加不感兴趣。有时,依附人的天性会毁了自己。思考一定是困难的,但正因为这种困难,才使得思考的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类可以在黑暗的房间中摸索,苦苦寻求真相,也可以用思考点亮一盏灯。或许真正简单的方法我们早就知道了,只是不愿意承认。

在思考中,我们一定会衡量重要的事情,我们会知道,什么事情是真正重要的。只要一个人思考的时间足够,那么他一定会认识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一定不是自私的事情。一个学生一心想着把学习成绩提高,科研成果做出来,却忽略了其他因素,这样的学生不会幸福。一个成年人一心把精力扑在工作上,而忽略了家庭,这样的人也不会幸福。真正重要的事情是有所反馈的。在某种程度上,越重要的事情或许反馈来得越晚。在B站上做很水的聊天视频,播放量、粉丝量的提升都是惊人的,这是反馈来得很快,但是不重要的事情。在B站上,花非常大的精力写讲义、录课、讲课、审核、修改,播放量、粉丝量的提升是缓慢的(对于弱者而言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对于强者而言完全无所谓,因为有充足的自信),这是反馈来得很慢,但是很重要的事情。这样的例子有非常多,这里不赘述了。事实上,为什么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呢?关键因素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程度。一个普通的聊天视频虽然普通人爱看,但是并没有任何实质的帮助,在历史的长河会完全褪色。但是一个好的教育视频将成为经典,不仅可以教会未来的学生,而且可以激励未来的老师做更好的课程,让科学的火炬传承下去。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本质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人是自私的,自我中心的,只想着自己拿到最多的东西,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为之。第二个阶段,人本质上还是自私的,是事业中心的,把精力扑在工作上,但本质上还是为了养家糊口的,或许从个人的自私变为家庭的自私。第三个阶段,人是他利的,将自己的工作视作对整个社会的重要的工作。在第三个阶段,人是最幸福的,因为无论是动机、荣誉感还是正反馈都是远超常人的。实际上,这样的人是极少的。大部分的人没有到达这个阶段的关键因素是时间安排不合理,并没有将更多的时间花在提升个人的认知水平上。正如复利一般,一个人越早达到这个阶段,他的成长就越快,长期而言对这个社会的贡献就越大。


学习方法随笔 2022年8月10日(关于写讲义的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