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说德云】10月6日德云四队“曲苑杂坛”专场repo
说明:
小剧场repo是我的观演记录。

昨天德云四队“曲苑杂坛”相声专场还不错,用了心思,诚意也有,虽然表演水平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嗯,这句很官腔),但是肯尝试、肯搞点花样就值得赞扬。
“曲苑杂坛”专场加上开场和返场,一共7个节目。
四队全体参演的开场节目《四队之音》,⭐⭐⭐⭐⭐
质量四星,情怀一星,合起来满分!

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评书,笑话,说唱艺术,东西南北中,君请看《曲苑杂坛》,曲苑杂坛!
演员以戏谑的方式唱出《曲苑杂坛》的片头曲,我立刻告诉闺蜜:我想哭!
她回给我一个大哭的表情,说想起了小时候和家人一起看《曲苑杂坛》的情景。
电视精彩饭菜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们喜欢《曲苑杂坛》,喜欢《曲苑杂坛》的片头曲,不仅因为它好看好听,也因为它承载了我们的记忆和感情。
经过年深日久的发酵,只要一段旋律几句歌词,深藏心底的记忆和感情就会喷薄而出。
这就是文艺作品的力量!
人们之所以会对文艺工作者寄予超一般的感情,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文艺工作者承载了人们的某种寄托、某种回忆。
人们未必真的了解汪文华、陈佩斯、赵丽蓉、郭德纲,但是当人们看到他们,就会想起他们奉献的作品,想起自己当时在哪和谁一起看,当时的心情怎样,感受如何。
逝去的时光不会倒流,离开的人不会回来,唯有记忆和感情藏在心底,像美酒经历了时光的酝酿,愈发醇香。
好的文艺作品是记忆的凝练,是感情的阀门,是能量的集中,也可以是技艺的传承。
这个开场节目,我喜欢。
不足之处,台上的演员不在同一个氛围里,有的欢乐,有的腼腆。
抢戏和入戏是两回事,抢戏是“让大家都看我”,入戏是“让大家更欢乐”。哪怕演员站在台上没有动作,肢体和表情也会让观众一眼看得出台上谁在卖力,谁在凑数。
大胆点儿,活泼点儿,蔫儿坏的事儿让老演员去干,年轻演员要敢把自己撒出去,不温不火那不是小演员能掌握的火候。
就像以前老郭说张云雷,什么时候自己知道丢人了,那就是到火候了。
火候没到之前,把自己打开,不要顾忌那么多!
人艺院长冯远征说格罗托夫斯基训练法就是让人脱衣服,脱到一丝不挂,没有顾忌,没有羞耻心。(这是比喻,不是真的脱衣服)
记住你们师父的话,相声演员在台上,要脸就是不要脸!

第三个节目,李斯明、于霄伟,《拜年》⭐⭐⭐⭐
文本主题明确,主线清晰,逻辑在线。
演员演得也比较到位。
挺好。

第三个节目,杨鹤灵的京韵大鼓 ⭐⭐
这节目最大的问题是:不美。
这京韵大鼓一看就是杨鹤灵自己练的,小动作太多。
如果有老师陪着练,哪个动作不到位,或者出现了什么不该有的动作,老师早拿鼓箭抽了。
又有天赋又肯学习,杨鹤灵的成就本来可以更好的,现在这样不温不火的,有点可惜。
杨鹤灵已经是鹤字科的成熟演员,师父不可能盯,队长也没空管,跟吴霄泽再磨磨吧,三人行必有我师,最好用也最应该用的,难道不是一场买卖的搭档吗?

第四个节目,于子淇、李赟霖、吴霄泽 ⭐⭐⭐
节目名字叫啥我忘了,他们管这叫小品,然而这不是小品,是群口相声。
小品是戏剧,相声是曲艺。
戏剧是演故事,曲艺是说唱故事。
故事必然强逻辑,必然人物抢眼,必然有目的和障碍互相作用形成张力。
如果用故事的标准去衡量,这个活完全失败。
文本不好看,演员也没有人保活的功底,就节目质量论,只值一星。
鉴于是三个年轻演员演的,加一星。
自己创作的新活,再加一星。
合计三星。
10月1号的相声剧专场,我以为我会看到一个剧,然而是个群口。

什么是相声、什么是相声剧、什么是小品,演员还得再琢磨,尤其是名义队长和实际队长,话剧也演了,是不是该把心得给队员们传授传授?

第五个节目,魔术,王霄颐、陈九品,⭐⭐⭐⭐
演出质量三星。
演出有失败的地方,减一星。
肯做新的尝试,加一星。
捧逗配合得好,加一星。
合计四星。

第六个节目,李云天张鹤帆《捉放曹》⭐⭐⭐
技巧娴熟,但不动人。
一样是说学逗唱样样俱精,为什么有的演员红了,有的演员没红?甚至有的演员说学逗唱都算不上俱精,为什么人家也红了?
因为有的演员动人,有的演员不动人。
动人就是演员的某种特质打动了观众,激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不管什么形式、什么活、什么人物,都会体现出演员本人的特质,即使是戏剧演员也只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处理角色,更何况是相声演员?
加强修养吧,这是创作者一辈子的功课,活到老学到老,永无止境。
最后的返场 ⭐
我很怀念张鹤帆和李斯明在北京天桥返场时唱的《公道老爷劝善歌》,那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