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条件式育儿》
《拒绝条件式育儿》 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别动不动就和孩子“谈条件” 。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10岁的男孩,短短半年之内,在父母面前上演了十几次“跳楼”事件。起初,男孩出现厌学,无论父母怎么做,他都不愿意去上学。无奈之下,爸爸就答应他:“只要你去上学,爸爸就给你1元钱。”因为有了这一次的“交易”,后来男孩每次不愿意去上学时,就会威胁父母:“你们不给我钱,我就不去上学”。只要父母拒绝,他就会再一次上演“跳楼”。被逼无奈之下,父母只得一次又一次地与男孩进行“交易”。 “谈条件式”教育,它不能达到让孩子乖乖听话的目的,反而更像一种变相的妥协。这样的方式,往往会有这几个教育弊端: 1.破坏孩子的自主性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德西效应”:指的是,过多的奖励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件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的动机。如果父母一味的用条件做“诱饵”,会极大程度上激发孩子的欲望,但也会让孩子用“交易”来威胁父母:你不让我看电视,我就不写作业;我再玩十分钟,就去学习。 交易越多,孩子越爱“讨价还价”,一旦父母拒绝,就会出现抵触心理。因此,“条件式育儿”不仅会削弱孩子的行动力,也会降低孩子的行事效率。 2.模糊孩子是非观念 条件谈的多了,会让孩子有心态上的转变,把“该自己做的事”理解成“为父母而做”。惯性的“交易”习惯,孩子可能会有这种心理:只有爸爸妈妈答应了我,我才会去做。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要挟父母的习惯,以为通过条件的交换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纪录片《中国少年故事》中,陈思凝的母亲谈到教育成功时这样说:不要让孩子被逼着去学习,而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自己寻找动力和错误,做一个“旁观者”。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被父母逼着努力。因此该让孩子自己做的事,父母千万别用谈条件来妥协。当我们在跟孩子“谈条件”时,往往会一次次降低底线,这就是孩子越来越放肆的原因。当孩子发现,父母的原则,很容易会在他的眼泪攻势下“土崩瓦解”。那么,下一次,他就有可能故意用哭闹来“要挟”父母,逼父母作出让步。原则一旦被打破,威信度也随之下降。 教育孩子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我们绝不能图省事,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谈条件”解决,他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育孩子,不仅考验着我们的爱心、耐心,更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其实,孩子每一次的条件,都是在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合理的诉求,我们应该尊重;不合理的需求,我们要疏不要堵。和孩子好好沟通,坚持原则,巧妙引导...父母的言行,在孩子眼里,应该是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明白你的底线是牢不可破的。如此,孩子每一次的条件,都能成为亲子关系的桥梁,帮助孩子充分表达,不断成长!
——《圆爱组织》粉丝投稿 #圆爱组织##LoveLifeAssociation##守护新生命##关爱准妈妈##新生命守护者林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