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风》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秋雨坐在空艇的边缘,目不转睛地盯着风暴。
在朝阳的照耀下,远处的巨大风暴团正闪烁着银灰色的光芒,在视野的尽头缓缓地铺平,与深邃的星空和红色的大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浮空艇被风的余波干扰,颤抖了一下.
秋雨白皙的双脚悬空,却很快调整了身体的重心。她在三万米的高空之上生活了很久,早已习惯了这样的颠簸。
“秋雨,该启动接收器了。”
舷窗边,一个年老的男人抽着旱烟,悠悠地说道。
“爷爷,玄枵还没有走呢。”少女伸了个懒腰,有点不想去做。
“现在的深空卫星越来越少,多尝试一下也是好事。”老人放下烟斗,“不要忘了,这是我们的工作。”
爷爷这样说,稚嫩的秋雨也拗不过他,只好抓住气囊上的缆绳,向上攀爬着。
这种危险的事情对她来说是轻车熟路,更不用说她腰间的安全带是纳米材料制作的高级品,好几次都救了秋雨的命。
只花了三分钟,她就攀登上了浮空艇的最高层,这里可以看到群星闪耀的天空。
秋雨将天线调整到最佳的状态,不一会信号由弱转强,“链接成功”出现在秋雨胸口挂着的个人终端上。
她擦了擦上面残留的灰,显示屏上出现的是“B36”的代号。
“那是一颗老卫星了。”爷爷瞟了一眼屏幕,熟练地操作着浮空艇的控制台,按下了通讯键,“秋雨,还有十分钟。”
“嗯,我知道了。”
她便抿着嘴唇,点开了麦克风键。
“宇宙人类,你们好,这里是联邦3号浮空艇,我是追星者,秋雨。”
秋雨的声音经过个人终端的翻译和打包,经过天线传达到万里之外的深空卫星上。
“今天是我在浮空艇上的5476天,天气晴,玄枵风暴团距离我们很近,方向从西向东,很快就会接触到旧海附近。”
“火星、月球、地下城已失联长达十年,请滞留在巴纳德星系的人类文明注意,目前太阳系依然没有人类生存的空间,联络代号为AU23,通讯完毕。”
浮空艇正在缓缓下降到离地面三千米以下。
秋雨便摘下了呼吸面罩,将扎起的长发披散开来,发丝随着远处风暴的余波飘扬着。
她从旁边拿起了一只横笛,在童年的时候,爷爷已经教会了她怎么用。
这个由3D打印机制造的横笛通体都是灰色的,抚摸着还带有粗糙的纹路。
秋雨很喜欢它。
只要来到安全的高度,她就可以摘下呼吸面罩,吹起自己所编缀的曲目。
她给每一个风暴都编缀了曲子,其中“玄枵”和“析木”的曲子她是最喜欢的,前一个代表新年将至,后者则代表万物复苏。
悠扬的笛声在风中渐渐飘远。
秋雨知道,冥冥之中消逝的人类文明会听到她的笛声。

在很久以前,地球还不是这样,那是一个四季平稳,有着海洋和湖泊的星球。
那是气候改造计划的重大失败,比她指甲盖要小千倍的纳米因子不断地复制,在大气层内有序地形成了十二个超巨型的风暴团。
风暴团将沿途的所有的岩石、土壤,以及人造建筑物都分解和磨碎掉,海洋和湖泊也被裹挟着蒸发和弥散,留下的金属块也会被分解成为氧化铁,最后也变成了红色。
爷爷说过,当时有几十亿人类都被风暴裹挟成为了其中的养分,纳米因子将这些碳基生命化解成为了二氧化碳和热量以此供能。
也就是说,他们的身体变成了风的一部分。
而在夜晚,纳米因子会散发出微弱的荧光,汇集在一起就成为了光的海洋,散发出犹如天空一般的蓝色,倒映在秋雨的呼吸面罩上。
风暴好像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它的每一次转动和踱步,呼吸的频率,所散发出的光芒,那样的庞然大物却构建出纤细的美感,危险而又魅惑。
她张开双臂,想要拥抱风暴,却差点掉了下去,惹得老人一阵训斥。
他们已经是整个地球表面唯一的活人,也是最后的追星者,就像当年游牧民族的牧羊人,是沉默地守候着羊群的主人。

在旧海的深处,有一道长约2550千米的山谷。
而它的名字也曾经耳熟能详,那就是马里亚纳海沟。
每次风暴刮来,都会把里面的石头和峭壁再磨碎一次,山谷都会增加几米的宽度,使海沟逐渐开阔。
不过,沙子的疏松性让海沟里保存一定量的海水,海水因为温度蒸发上升变成雨水,曾经沙漠中的植物也短暂地驻扎过这里,很快也就销声匿迹了。
秋雨熟练地解开着气囊的锁扣,氦气迅速地被释放出来,她抓着浮空艇的边缘,看着眼前火红色的地面越来越近。
随后一跃而下,将自己的脚印留在了沙地上。
“秋雨别忙了,气体分解仪,还有钻井机器,天黑前就要搞完。”爷爷苍老的声音传来。
“好的,爷爷,不过...今晚吃啥?”
秋雨抬起头,笑着问道。
“就知道贪吃,要是房子搭不起来,你连营养膏都吃不了。”
浮空艇的计算机开始采用基地模式,当氦气释放到一定程度后气囊就开始展开,一个半圆形的充气基地逐渐铺平,上面还有几个大号的补丁,都是秋雨小时候的杰作。
这是文明最后的科技结晶,充气基地是为了适应沙漠化的地球所做的准备,这个设想在人类还没有殖民火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所欠缺的就是制造的技术。
因为风暴团虽然吞吃了一切的生命,却保留了生命适宜的一切要素。
气温、气压、磁场都奇迹般地与黄金时代前的地球比要好,只不过也没有人可以享受这一切。
基地终于完全搭建起来,以浮空艇舱室为中心,平铺下来足足有三百平方米的空间。
钻井设备终于到达了合适的深度,开始泵出盐水,分解出淡水和氯化钠食盐,前者则浇灌在土壤上。
基因植物种子,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成熟,虽然产量很高,味道也很好,但却有无法忽略的缺点——依赖地球土壤,需要大量水分,这让它很难成为批量种植的星际作物。
爷爷将一颗颗种子都种进了泥土中,而秋雨则吃力地抱着水管,一老一小在新年的前夕就要完成古人一年的收获。
植物生长地很快,几乎肉眼可见地发芽、生长与成熟,就像被施加了时间的魔法一样,在短时间内就散发着生命的气息。
她的脚丫踩在冰冷的土壤中,脸庞上却有着黑色的印记,但仍然笑的很开心。
爷爷说过,几千年前的人类也是通过种植作物生存在黑土地上,而当人类死后,也会葬在田地的附近被微生物分解。
而另外一种则是养殖动物,自由地活在草原里,死亡后也会被老鹰或者饿狼蚕食,没有人可以永远活在当下。
这便是生命的互相馈赠。
“那么我到底从哪里来的呢?”秋雨倔强地问道。
老人只是呵呵一笑,指着天空上高挂的太阳。
随着学识的增加,秋雨便知道了,植物是吸收光能和二氧化碳,产出氧气生长。
而人类原始时代的火点燃了植物,产生了二氧化碳和热能,完成了物理意义上的循环。
从这一点来说,食肉动物吃掉了食草动物,食草动物吃掉了植物,植物则吸收太阳能,而太阳来自于那场大爆炸的余威,生命起源于那一刻。
总有一天,地球上重新出现生命,他们会达成一个新的循环,产生新的进化。
她在金黄色麦田的海洋中,天真地幻想着。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镇子正在闹鼠患,百姓们都苦不堪言。
有一位身穿斑斓花衣的吹笛人来到这里,声称自己可以解决鼠患,代价就是需要一些报酬。
人们答应了他的要求。
吹笛人拿起了笛子进行吹奏,隐藏在周围的老鼠竟然如痴如醉地跟在他的身后,当吹笛人在河边停下的时候,它们也没有停下脚步,无数的老鼠直接掉在河中淹死,再也没有爬上来。
人们很高兴,可当吹笛人要索取报酬的时候,他们却反悔了。
于是在夜晚,吹笛人在月光下重新吹响笛子,这时跟上他脚步的不是老鼠,而是每家每户的孩子们。
他们跟在吹笛人的后面,走向了远处的深山,再也没有回来...
在春节的时候,爷爷总会说一些在计算机里都没有储存的故事。
而这便是秋雨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哈梅尔的吹笛人》。
秋雨一边想着这个故事的有趣,一边咀嚼着香喷喷的春卷,想起来今天是大年三十。
爷爷总喜欢喝一口珍藏的白酒,再给她讲故事的。
秋雨摸索着房间的角落,这里乱糟糟地摆着一堆杂物,里面有气压服的备用零件,没有能源的充电电池,坏掉不舍得丢的植物种子...
在深埋的杂物里,她取出了一个黑色的方盒子。
但当打开的时候,秋雨却发现,那个熟悉的瓶子里,已经没有了一滴白酒。
“爷爷,你是不是又偷喝酒了?”她蹙然一笑,似乎抓到了什么把柄,“我藏得那么好都被你发现了。”
可是却没有人回答她的话语。
挂在脸上的笑容逐渐收敛,她的眉毛皱起。
秋雨来到舱室内,解开了能源区域的层层枷锁,一抹亮色浮现在她的脸颊上。
“原来你在这里啊,爷爷。”
一个小型的风暴团出现在秋雨的面前,磁约束装置正在束缚住纳米因子的行动。
它则闪耀着淡蓝色的光芒,与外面庞大的风暴团有着相同的模样,此刻却像水晶球一样在狭小的空间中独自地舞蹈着。
这是浮空艇的核心,反应球,也是支撑她生命活动的根本,所有的仪器都需要它的能量。
“秋雨,该做下一件事了。”
老人苍老的声音从电脑中传来,那只是一段长达24小时的音频文件,“过年了,别忘了检查反应球的情况。”
“嗯好的,爷爷。”
秋雨轻轻擦掉眼角滴落下的眼泪,拍了拍脸。自己需要检查反应球的各项指标,并且检查它所产生的能量功率。
毕竟它组成的一部分,来自于一位老人的身上。
在两年前,当爷爷安静地离世时,秋雨遵照他的遗嘱,艰难地把他的尸体拖到了反应球的面前,打开了最后一道锁。
那团纳米因子就挪动着身躯,逐渐吞噬老人的身体,从皮肤到肌肉都被剥离和溶解,其中的水分被蒸发,而分子则变成了纳米因子一样的白色。
在秋雨的世界中,这是一种难得的颜色。
她颤抖着伸出手指,想要触碰他,将纳米因子也牵引到自己的身上。
可是心底的最后一丝柔软让她收回了手指,并且启动了磁约束装置。
秋雨走到农田旁的桌子边,一个人慢慢地坐下。
“你知道么,爷爷。”秋雨用筷子夹起豆芽,“每次我看到外面风暴的时候,我都感觉到恐惧。”
“自从你走了以后,我才发现,你有很多事在瞒我,我却视而不见。“
没有人回答她的话语,只留下外面呼呼的风声。
“我一直在对自己撒谎,说你们能回来,可是在二十年前,地下城失联后的追星者足足有一百多人,现在只留下我一个女孩子。”
秋雨眯起眼睛,看着头顶摇曳的灯泡,轻声说道。
“我能猜到一些事情,爷爷,在失去地下城的补给后,我们究竟依靠什么办法获得了能源?我的父母究竟做了什么事情才会离开呢?”
“结果你最后还是跟他们一起走了,在这个小小的玻璃球里。”
秋雨叹息一声,拿起竖笛,开始在空荡荡的充气基地中吹奏着曲子。
头顶的电灯闪烁了一下,植物在这样灯光下茁壮地生长,机器消耗着能源发出沉重的嗡鸣声。
它们将秋雨包裹在其中,宛如血腥的原始森林。

风暴来了,来的很快。
这次是代号鹑火的风暴团,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淡红色,从远处看就像一道坚不可摧的红墙,缓慢地吞噬着陆地的一切。
而秋雨回头看,则是寿星风暴团,它就像云朵一样,在灰色的天空中尤其明显。
两个风暴团将基地夹住,再过一会就会彻底吞噬自己。
追星者有一套完善的天气监视系统,但这次却没有受到任何预警,留给她的时间非常少。
秋雨启动浮空艇的紧急升空程序,还没有来得及收割的农作物带着泥土都被扔下,仪器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回收。
基地最终合拢起来,氦气迅速地填充进去,浮空艇焕发了新的活力,开始颤颤巍巍地悬浮起来。
风力逐渐地加大,浮空艇也被波及,开始不受规律地晃动。
秋雨白皙的双手稳稳地操控着方向舵,即使舱内所有的一切都在抖动,像是发生了八级地震。
此时风暴团占据了整个舷窗的视野,一些纳米因子已经开始吞噬浮空艇的部件,油漆被分解露出里面的金属色,接着是防锈层和隔热板...
听起来就像是划玻璃的声音。
“快,要快一点。”秋雨念叨着。
浮空艇到达了五万米的高空,可是它也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整个浮空艇的外部都被剥掉,气囊只有薄薄的一层内层做支撑。
此时地平线上的阳光升起,她戴上了呼吸面罩,上面还有一层薄薄的雾气。
浮空艇的寿命只有十三分钟了。
而失去它,秋雨很难在这个沙漠化的星球上存活下来。
“失败了么?”她懊恼地自言自语道,“倒也不是什么坏事。”
她打开个人终端,上面还残留着十几个微弱的信号连接。
看着这些显示红色的卫星,她按下麦克风,强自镇定地说道。
“这里是联邦3号浮空艇,我们即将失联...宇宙人类,祝你们好运。”
秋雨从小就知道,这件工作只是爷爷让自己不无聊的替代品。
可是在潜移默化中,星空也变成了自己无声的朋友,所以面对这片寂静的星空,她竟然有点不舍。
浮空艇上的降落伞包都已经因为纳米因子损坏,还好有一个可以勉强工作。
她望向下面,风暴团像海洋深处的漩涡一样旋转着,延伸到地平线的远端,就像土星上的风暴之眼。
说不定在过去的大航海时代,航海家们也看到了这一幕。
秋雨拆下反应球,把它和横笛一起放进了背包,里面还有携带七天的食物、水和工具。
“爷爷,我要走了。”
说完这句话她愣了楞。
她看向了怀中的反应球,说了声,“对不起,每次都是你在陪伴我。”
随后她缓缓倾倒身体,跌入了风暴团中。

没想到风暴中是如此地安静。
整个视野都开始模糊不清,呼吸也逐渐变小,漫长的坠落感拉长了她的思绪。
她蜷缩成婴儿的形状,反应球静静地放热,让她感受到了一丝的温暖。
秋雨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肌肤被一些东西摩擦。
那个感觉,不像是单纯的风,更像是人的手掌。
背包被扯烂,呼吸面罩上的锁扣也被分解掉,隔离服也有了缺损。
然而让秋雨想不到的是,即使是在如此高空之上,自己也能自由地呼吸,就像鱼儿进入了海洋。
“她...醒了...么。”
“是最后...的人类了。”
耳边传来说话声,可是她却分不清是远处还是近处。
她艰难地睁开双眼,眼前发生的壮丽景象却让她失去了言语。
那是一个巨大的黑色圆球,表面闪烁着复杂的电子纹路,看着要比浮空艇还要大上百倍。
对于秋雨来说就像是从外星来物,与残暴的风暴外表是截然相反的,那是充满着秩序和科技上的美感之物。
“这是人类文明最庞大的计算机,秋雨。”
苍老的声音响起,只不过出现方向是在她的怀中。
“爷爷,你还活着?”秋雨睁大眼睛,不想相信摆在眼中的现实。
“以前我就提出一个假设,为什么平稳的碳元素结合氧气就可以产生如此庞大的能量,而条件为什么只有生命所包含的碳?现在一切的答案都已经揭晓,以七十亿人类和地球生物圈所搭建的星球计算机,而我,是它等待的最后一个...人。”
反应球闪烁着光芒,像坏掉的灯泡一样忽闪忽灭。
“这是一次伟大实验的副产物,通过绿伞计划,我们发现了纳米因子的储存功能,它在吞噬行星能量,放出能量的同时,也惊人地可以承载生命的思维。对于文明来说,这是难以拒绝的巨大诱惑。”
爷爷的声音像一把刀,插进了秋雨的心扉。
“可你说过,你还没有研究完风暴,甚至告诉其他追星者,总有一天风暴会消失,我不理解你为什么要对他们撒谎。”
秋雨责问道,可是眼角早就有了泪水。
“所以我带着他们,在这里做了一辈子的工作,只是希望留下一些资料,给星空之上的人类。孙女,你以为他们是带着什么走的?”
爷爷的话语中带着理智和冷漠,“有几万人甚至都不知道这个计划,就被喂给了殖民飞船的初代反应球,为了活下去,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些选择。”
“你的父亲和母亲是优秀的科学家,在我投票时,他们身先士卒想要成为反应球的第二代实验者,并且在供能一段时间后融入了外面的风暴团。”
“他们爱你,并且在得知计算机的事实后,第一时间,只是把你排到了最后一位。”
反应球的外壳碎裂,里面的纳米因子挣脱而出,它在风中形成了一个类人的模样,依稀可以看到老人的脸颊,仿佛是一尊无法亵渎的神。
爷爷的身后还站着一百多个人,他们都保持着生前的身形和容貌。
这些追星者都曾经无私地奉献过自己的生命,提供能源保持浮空艇上的生存条件,只是为了让秋雨活下去。
“那就让我加入吧。”秋雨低声地说道,“爷爷,答应我。”
秋雨伸出了手掌,想要拉住他的手,却被老人轻而易举地挣脱了。
他只是轻轻地抚摸着秋雨的头。
“哈梅尔还有最后一段故事,你要记好。”老人说道,“结尾写到,有一个孩子跟在哈梅尔的身后,他拄着拐杖摔了一跤,掉了队,并没有跟着他一起进入深山。”
“我能教你的就是这么多了,秋雨,你应该长大了。”
他最后看了一眼少女,微微叹息。
“我想要在计算机启动前的最后一刻,留给他们一个吹笛人。”
她背包中的横笛飞了出去,微风穿过了笛子的内部,发出了奇妙的曲调。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笛子,藏着最后一道计算机指令。
纳米因子仿佛被笛子的声音吸引,不断地进行分裂和重组,无数的光点组合成了不同的模样,跳跃的麋鹿,奔跑的土狼,行走的猿猴,包括人类的存在,又因为纳米因子的上升而融为了一体。
那是一幅壮丽的生命画卷。
眼前的圆球开始爆发出巨大的亮光,风暴计算机开始运算了。
它独自地旋转着,仿佛燃烧的太阳一般。
秋雨闭上了双眼。
因为她知道,这是地球新生命的曲目。
或者说,一个完全集群思维的行星之神。

她再一次醒来,已经处于地表的沙漠之中,怀中的反应球已经消失不见。
“这里是巴纳德星殖民救援队,我们收听到你的信号了,秋雨小姐。”
破碎的个人终端上传来了一个少年的声音,“我们正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已经锁定了你的位置,不要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远处有一个蓝色的光点,好像是装载了小型反应球的宇宙飞船。
秋雨艰难地抬起手掌,似乎想要抓住这个光点,却苦笑着放下,望向了远方的风暴。
笛子则被沙子掩埋了一半,闪烁着诡异的光泽。
也许从这一刻开始,她才是独自一人吧。
“新年快乐,爷爷。”秋雨轻声呢喃道,“我会常来看你的,一定,一定..."

作者的话——
这篇文章是“一半灵感,一半努力”所造就的作品。
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中,我对这篇文章的主题(陪伴、春节、科幻)一再地提出质疑,扩展,想要突破看不到的剧情界限,想要给予读者一个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且让他们感到惊艳。
写出这篇作品,我才知道我跟其他作者差距了多少——对于延伸的主题以及矛盾的设立,比如不要用大量的描述试图感动读者,而是抓住重点铺垫,将剧情推到最高峰。
我可能会出一篇文章专门论述这方面的新经验,这也是后话了。
写了九年的时间,才在别人的评价中找到需要修改的东西,再看看原来19年的文章,当时纯粹靠灵感和兴趣拼搏出的作品,总是觉得有种老去的沧桑。
也许是我自作多情吧。
说一说灵感方面的启发。
一开始我设想的是浮空艇这个元素,可是找不到好的东西去依附,然后我偶然间听到了杰伦的《明明就》,里面有句比较有名的歌词(虽然现在是网络流行语,骂人的qaq),“远方传来风笛”。
我就觉得风这个元素很搭,然后联想到了风暴,接着设想了一个世界观——在沙漠化的地球上,跟风暴一起生存的追星者...
有了核心后,我就开始写整个剧情和逻辑链,在漫无目的地思考后,我觉得单纯的风暴有点立足未稳,所以要给它加设定——风暴是吞噬了整个人类文明的杀手。
但这还是单薄,所以我还加了一个设定——风暴可以提供能源,但这种能源必须要生命偿还。
当时我觉得还是不够,在凌晨三点望着屏幕发呆的时候,我最终找到了一个落点——追星者的浮空艇能源是什么?
因为在我的设想中,太阳系殖民地因为没种植技术所以无法立足,加上叛乱和械斗,整个太阳系是没有多少人的。
所以有一部分人逃走了,他们的能源又是什么?在没有核聚变的年代?
答案,反应球,反应球是一种小型的风暴团,为了维持住它的体型,必须要用活着的生命去填补。
这就有点意思了,当时我想道。
所以陪伴着秋雨的爷爷牺牲了自己,在过去也牺牲了一百多人的生命,只是为了让孙女最后见证风暴计算机完成的这一刻,并且将知识传递给星空人类。
这个点还是站得住的,而且很有科幻的味道,让我想起了《朝闻道》。
所以我还加了“笛子”这个中式元素,为了区分,只能把名字叫做“笛风”而不是“风笛”,后者完全是另外一种乐器。
这篇文章带给我的感觉远胜我其他的科幻作品,比如《启示录》,《天钩》等等。
所以我有自信说,这是一篇优秀的故事。
我会在以后的时间里,带给你们更加精彩的作品。
感谢大家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