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鱼,你给我精神创伤(鸢文案吐槽+绝望的文盲手把手教鸢搓文案)
来槽一下代号鸢荀彧的文案问题 立绘我的接受度还好,毕竟是云惯了烟雾镜的女人。真正给我造成创伤的是荀彧文案。鉴于和原人物没有多大关系,以下称为熏鱼。因为咱也不是学中国(尤其古代前期)史的,之前在时间线和人物关系有些魔改的地方不太了解,忍就忍了,四处捞饭图个开心。在这里根据我对历史二创的理解谈谈这个文案的胃痛点。 先阐述一下我的理论基础: 一、从历史创作的角度 嘴一句,肯定有人说你都玩代号鸢了还在乎什么史实啊,我现身说法,真的去翻资料的结果就是把自己创得更加胃痛(…)
好的历史创作会取大部分真实,而通过讲述的方式使你接受一套虚构的故事
。我觉得这个是史同女吃饭的本事,毕竟要从史料里推出俩人(甚至多人)有奸情。 反之,历史创作下等一点的手法是用彻彻底底的虚构代替真实,但如果它装的很像确实能瞒天过海。 整个次序用复原款汉服来类比: 它的形制是复原的,配色和墓里出来的文物原件略有不一样,但你一看就觉得是那个时代的人穿的出来的。 或者搞这件汉服的现代paro,西装毛衣牛仔裤,款式风格确实让人感觉是史书上的那个TA来到现代会穿着出来的。形式不在,但那个
精神内核起码一脉相承
。 再再不济,你仿这件汉服做一个文创冰棍,它跟原汉服都没多少关系了,纯虚构,但起码吃着好吃。对于一个故事来说就是内容情节完整,看着有趣。 二、给人物贴标签的手法 对于历史二创,把人物生活中有趣的面向放大是很常见的手段。毕竟游戏的文字容量有限,有时就是需要扩大一些刻板印象来维系玩家对角色持续的印象。 对纯虚构角色也是一样。但塑造好的角色会体现出刻板印象下的复杂性,最简单易懂的就是反差。比如芙芙官(虽然二创成分极高),表面上财迷人设屹立不倒,但他总会有逻辑难自洽的地方,就拼命为自己找补(…)其下掩藏的是柔情,这样的人物就很吸引人。 下面进入大润发杀鱼环节:
那么鸟写的熏鱼文案,它的问题在哪呢,它跟以上的核心论点全都反着来了 1.第一档:真实---emmmm 鸢做的熏鱼和真的荀彧有多少相似,我没敢查书看,因为再多看一眼就会爆炸。 2.第二档:逻辑一致——它给古人安个现代核 之前它给嘉宝的人工智能语音里安个尼采残片就够让我震撼了。但凡你肯翻翻中国思想史,啊不,您看得上中国思想史,再者您看得上配跟尼采在同一本书里呆着的西哲,都未必搞得出这样的熏鱼文案。 3.第三档:讲好故事——内容和形式都崩盘了 1.人设塑造上,一开始打的是十全十美温和君子牌,这样完美的人设下隐藏一点偏执也是刻板印象+反差,鸢给他贴的偏执标签是极端到扭曲的平均主义。这里先不说屁股歪不歪的问题(我估计说的人不少)。 我能理解个人剧情里是想循序渐进的,算账对应的是锱铢必较,想给他对社会上极端平均主义的追求铺路。 客观来讲,算账那一段作为段子是很搞笑的,我承认我也笑了。但是从整个人物塑造的全局来看呢? 它是有反差,但把我对人物的印象引向负面了。结合之前铺垫给我的印象就是大跌眼镜,我在算账那一段只感觉到了这个人的抠门,作为人类的本能是远离。 再者,打算盘这一段和后面想引出来的东西,就是他在社会伦理上的极端平均主义关联并不明显。而表现社会理想的方式是全靠嘴遁,这样看来熏鱼复杂性的展露前模糊后赤裸,戴个滑稽帽子,下面不穿裤子,我们称之为小丑。 2.形式上来讲,鸢自己的密探传闻,信任语音界面本身就是展现人物多种面相的资源,但它这次完全没利用起来。 云它的语音感觉就像小寡妇上坟,看一眼晕一阵,醒了再看一眼又晕一阵。语音里多是密探个人剧情出现过的东西。你肖秀荣一千题答案什么的全在真题里面,谁买单本解析啊。 再附一段内容吐槽: 一个守正的人可能大智若愚,但你不能让他大愚若智。比如说对文和的印象,他的语音约等于:这孩子上学憋疯了,自然而然的。你是瓦特观察热水壶吗?凭我们对三国的印象,是不是能臣的重要体现就是看人能力,一句"老实贾诩兽进化——发疯贾诩兽",这怎么体现出一个君子的观人智慧?如果是表达一种惋惜,像是来一句:文和这孩子容易认死理,我替他给您赔个不是,您多担待点儿。不说荀彧本尊能不能说出这话,起码这个人是不崩的。 再说那个饱受争议的极端平均主义标签,不是说不能有,但你不应该在剧情里写得像暴露狂一样。一言以蔽之:个人剧情不是非得贩卖你那民哲政治理论的。个人的政治表现可以扔主线里,密探个人剧情当个可爱番外。当然这个前提是大脑发育,生理因素我们不强求。 我在这里提个建设性意见,你就是把前段剧情写得中规中矩,让大家觉得这个人像汤姆苏,比如一想靠近他就会被香迷糊,这个人自带香氛结界,也不失为一种笑点。反正前面可劲吹了,继续吹也无伤大雅。后面让主控和芙蓉觉得,这个人怎么都好,是不是哪有点不对劲?留个开放式结局,也成吧。 然后在传闻里面,我写他在辟雍的时候,学弟请他裁决两人争一玉杯,他说对半劈开,两个人自惭形愧就作罢了,借郭子的嘴评他真是这么想的。这也能说明问题。 以上是我纯编的,我没读过三国志也能编出来,鸢子你耗子尾汁。 前后一致上,在这里我不得不发疯:熏文若!你赎郭嘉不赎我(的副官)!他花的钱都能买下歌楼了!芙蓉只是在你家住了几天啊!你的双标令我胃痛。当然这很可能是文案拼盘制的责任。 累了,熏鱼文案要说的白话完了。我已经懒得从学理上抨击它的政治主张了。 但文案方面的问题还没完。主控在一些剧情里也让我觉得尴尬,因为故事的套路无非是千层饼,我预判了你的预判,但收尾的方法给我感觉像机械降神,强加一个我在最早就意料到了。比如贾诩个人剧情,比如上回袁基鸢记。不是说不行,就是有点审美疲劳。浮在空中的政治主张也让我代不动了。 本来因为鸢子,我爬去看了点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还看了两篇论文,原计划要看看当世的经学,再补一下汉代科技,先秦诸子。结果是,我发现它就算掐着史料,原原本本写出汉末生活画卷也比这强。你别搞权谋了,你建设新农村不比这有活力? 拉胯二创的二创人真的很尴尬。祝大家天天有书读,想上学的都有学上。翻了荀彧的传发现,二创里编的再好,书里没了的那个才是你异性恋生涯的根本支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