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口气看完岑参,走得最远的边塞诗人,和高适并称,却一生不顺

2023-07-09 19:06 作者:聪明的一xiu哥  | 我要投稿

一口气看完岑参


他是唐朝走得最远的边塞诗人(微信运动第一名!),他是大西北最硬核的旅游博主,他和高适并称,走相似的职场路线,却只能感叹,人和人的差别咋就那么大呢?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完岑参的一生,公元718年,岑参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他的家族里出现过三位宰相,有着“一门三相”的荣耀,但是岑参比较倒霉,他家的上一位宰相岑羲(岑参的伯父)就因为卷入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斗争,害得自己丢了脑袋不说,全家更是被抄家流放。岑参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岑植在仙洲(今河南叶县)做官,官虽然不是特别大,但对当时的岑家来说已经是很好了,然而没过几年岑植就死了,岑参只能和他妈以及两个兄弟相依为命,从此开始了他漂泊不定的一生。

公元732年,15岁的岑参移居嵩山,嵩山(中岳嵩山)是什么地方呢?钟南山您听过吗?嵩山和他差不多,都是那些不想当官的隐士喜欢待的地方,岑参年纪轻轻直接少走别人几十年的弯路,但大唐不愧为大唐,审美与众不同,归隐也与众不同,别的朝代的隐士是“甄士隐”--真的相隐,唐朝的隐士主打就是一个氛围感,实际上帝后公主、刺史县令只要能结交,能出入,那都该干嘛干嘛。当时的皇帝喜欢洛阳,而嵩山又靠近洛阳,隐士们弃“终南捷径”如敝履,拖家带口,小鸭子似的往嵩山奔,岑参误打误撞,本来日子是粗茶淡饭紧紧巴巴,却意外住了个风水宝地,他在嵩山上隐居读书,一直读到20岁,也不知道是受身边隐士的影响,还是他自己就有一腔抱负,反正他最终决定--下山!我要做官。公元737年,20岁的岑参走出嵩山,前往洛阳准备“献书阙下”,这个所谓的“献书阙下”是女皇武则天的一项小发明,女皇一声令下,帝都立刻冒出四个大铜箱子,其中有一个铜箱被命名为“廷恩”,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疾病,只要你有良策都可以投进“廷恩”之中,好为国家出言献计,为自己谋取功名,岑参的曾祖父岑文,本就是靠着向太宗皇帝呈上自己的著作受重用的,岑参有榜样在前,来到洛阳自然是踌躇满志,觉得自己“云霄坐致(轻易做到高位)”,“青紫俯拾(轻易得到高管显宦)”,只要他也呈上著作,马上就会被拜为公卿,但现实狠狠打了他一耳光,他的献书不仅毫无回信,此后十年间,他更是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来回奔波,整个人穷困又潦倒,这里面的滋味大概只有他的好朋友杜甫最懂,不过十年磋磨,岑参也不算一无所获,娶老婆,逛祖国,还结识了一堆肝胆相照的好朋友,其中更是有七绝圣手王昌龄。

公元744年,岑参终于考中进士,又在三年后当上了人生第一个管--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这个兵曹参军他的好朋友杜甫也做过,名字听着挺唬人,其实就是个坐办公室里写材料的八品小公务员,可能你要说有官做就不错了,小点就小点还能辞了咋地,但是,岑参这次考试可是高中一甲第二,相当于考了全国高考的第二名,这全国第二来做个芝麻绿豆官,谁能愿意啊,不甘平庸的岑参将目光投向边塞,希望在我国的大西北能有一番作为。

公元749年,岑参告别长安的亲人,哼着“我一路向北”跃马奔赴边塞,他要去投靠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安西就是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岑参也成了大唐诗人中唯唯一一个真正去过新疆的诗人,真-边塞诗人,因为路途实在太远,岑参走着走着也不免想念家乡,恰巧路上遇到一位老乡,于是动情地让语文课本中又多了一首必背古诗《缝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打湿了双袖还在不停地流淌。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转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到新疆的岑参只捞了个高仙芝的幕府掌书记做做,还是每天坐办公室搞搞文字工作,岑参emo了,哥来这儿是想建功立业的,这做个小文员啥时候才能有出息啊?待了两年之后,他回京述职,心里郁闷得不行,甚至想辞官回家了,但最终还是没下得了决心,这期间,岑参和高适、杜甫等人一起登上了长安慈恩寺塔,也就是今天西安的著名旅游景点大雁塔,写下了《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其中“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流露出辞职躺平的想法。

公元754年,36岁的岑参再次打起鸡血,燃起斗志,想要复兴家族荣光,不管怎样,再拼一次,他再一次申请出赛,跟着大将军常清来到北庭,北庭在今天新疆天山附近,岑参对新疆是真爱,这次他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这个判官地位可比之前的文秘高多了,岑参的情绪也高扬了许多,还迎来了他诗歌创作的高峰,那首流传千年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便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谈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笆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挚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狂风席卷着大漠北塞,吹折坚韧的白草,倒落如踩。北疆的八月,就有大雪将天地铺盖。好似突然一夜之间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飘飘而落,打湿了帘珠,结冰在帷幕绮罗。狐皮裘再不觉暖和,锦缎被褥也觉单薄。将军的兽角硬弓也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铁衣难穿著。浩瀚的沙漠处处纵横百丈巨冰,惨淡的愁云凝滞,仿佛压低了天空。中军帅中摆下酒筵,为武判官归京送行,胡琴、琵琶伴着羌笛,起舞和鸣。纷纷扬扬的暮雪飘落在军营辕门,寒风狂舞着红旗,红旗被冻挺凝结成为一抹静止的红云。山回路转,再也见不到远行的人,雪地上空留下一排,马儿行走的蹄痕。)”其中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是成了写雪的千古名句,但是遗憾的是,这次出塞依然没有给岑参挣来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写下“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开始怀疑人生了。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带领20万大军直扑洛阳,安史之乱就此爆发,此时,岑参的两位上司高仙芝和封常清正好都在朝廷,唐玄宗就命他俩去防守洛阳,但这两位大将的部队全远在北庭,一时根本赶不过来,来不及等待的高仙芝和封常清只好临时招兵作战,可这些临时兵哪里打得过安禄山的军队,洛阳很快失守,在封常清的提议下,他们退守潼关,只要保住潼关,就能保住长安,先把大唐的心脏守住再说,但唐玄宗却听信了身边小人的谗言,认为他们是讨伐不力,故意闭关不出,想克扣军饷,居然下令处死了他们,他们死后,长安也失守了,大唐从此由盛转衰。

公元757年的正月,年近40的岑参跟着安西北庭的大军回到中原,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役中,北庭大军伤亡殆尽,没能再度返回西域,而岑参回到长安后也许是太伤心,也许是太失望,他对自己在边塞的往事只字不提,之后的日子里,他做过官,也遭过贬职。公元767年,49岁的岑参前往嘉州担任刺史,这个四品官是他一生之中最大的官职,但仅仅一年后他就被罢去了官职,这时的岑参早已不是那个一心追求功名,渴望重振家族荣光的岑参了,在经历过这么多年的官场浮沉之后,他的内心无比平静,也时常感到孤独,他在诗中写道:“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难耳(看那人间岁月好似流水,客舍之中又见秋风飕飕。不知满腹心事向谁倾诉,空听江上蝉声吵嚷不休。)”,769年的秋冬交换之际,岑参在成都的一间旅社去世,享年51岁,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就此结束,回首岑参的一生,五岁读书,十岁著文,十五隐居,二十下山,两度出塞,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这是杜甫对好友高适与岑参的评价。大意是我的好友高适与岑参两人,现在他们虽然落寞不得志,但他们和南朝梁的沈约和南朝宋的鲍照一样,是具有相当水平的文学大家,有出人头地的时机。)”,他走了和高适相似的路,却没能像高适一样走上人生巅峰,复兴家族荣光,也许,他有很多遗憾,但他是真正用脚丈量西域的边塞诗人,是走得最远的大唐诗人,陆游评价他是李白杜甫之后的第一人,严羽说他的诗词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尽管他的人生抱负没有实现,但他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荡气回肠的边塞诗歌,而每一次大雪飘飞的季节,我们也一定会想起这位真性情的才子,脱口而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口气看完岑参,走得最远的边塞诗人,和高适并称,却一生不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