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钦画廊解读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提供其原作私洽服务
二战后,美国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一个新的、异于欧洲传统的、打破了对“美”的固有理念的艺术表现形式——抽象表现主义应运而生。
世界变得越可怕,艺术就变得越抽象。
在艺术领域,美国的文化影响力集中反映在抽象表现主义这种形式中。二战期间,大量艺术家逃离欧洲,巴黎的先锋派艺术中心地位很快被纽约取代。抽象表现主义始于1947年,由美国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开启序幕。那一年,他创作了首批滴画法作品——泼溅着颜料的巨大画布、舞蹈般的行走动作及大幅度的手势以一种决然之姿打破了绘画传统。他不仅在美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是第一位在欧洲受到严肃对待的美国艺术家。
与波洛克同时代的美国艺术家抱团融入抽象表现主义的浪潮里。这些活跃于1940年代至1960年代的“纽约画派”艺术家作品风格各有千秋,但都致力于一种情绪传达或表现的效果,以表达大萧条、二战和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带来的希望和焦虑并存的复杂感受。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和阿道夫·戈特利布(Adolph Gottlieb)将艺术定义为“深入未知世界的一次奇遇”,波洛克对艺术的总结颇为精辟:“绘画意味着自我发现。”
在抽象表现主义中,艺术家的画布变成“一个舞台,艺术家置身其中进行表演”。抽象表现主义对于个体意识和自由表达的无限推崇,令它与个人主义和保守主义对比,抽象表现主义因此与传统美学形成对比。
抽象艺术乃至当代艺术从根本上已脱离了视觉概念,它背后蕴含着对艺术、文化、社会发展方向全方位的思考,成为一种富有思辨性的科学。
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是技巧以外的个性。
这种艺术表达的是艺术家的情感和感官冲动,因此绘画表面能够清晰看到艺术家的创作痕迹,绘画表面和绘画手势之间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关系。真正重要的是线条和纤维、颜料滴形成的张力所蕴含的意义,它们构成了一种反形状(anti-shape)的态度,抵抗来自社会和外部世界的任何强加规则。
波洛克和德·库宁这些以大胆的绘画姿态和富有进攻性的笔触闻名的“行动画家”;以纽曼为首的“色域画家”通常将单色颜料大面积地均匀铺开,营造出一种流畅又平静的气氛。
抽象表现主义的画作往往具有反叛、无秩序、超脱于虚无的感觉,在抽象表现主义画派中还有很多细小的分支,与以波洛克、德·库宁等人为代表的行动画派不同,纽曼、罗斯科、斯蒂尔等人的风格则被称为色域绘画。巴尼特·纽曼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中最为理智的艺术家之一。
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1905年1月29日-1970年7月4日),美国艺术家,抽象表现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色域绘画流派的先锋。他彻底从连续的欧洲美术史中抽身出来,打断传统艺术的对“美”的理解,标志着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探索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艺术从此与“优美”没有关系,“崇高”才是今后艺术最重要的属性。
纽曼在理论上将抽象表现主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甚至超出了抽象表现主义的框架。纽曼的出色的理论素养和犀利的文笔让他在这个流派中最具实力去反思和总结抽象运动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复杂性。他不仅是这个艺术运动的观念和理论的塑造者,同时是超越这个流派的最出色的实践者之一。1948年开始,他的成熟风格的作品完美而准确地体现了他“崇高”的“绘画主题”。
在1948年左右,纽曼已经开始放弃了对原始精神、神话、传说等的精神联系,而是强调此时此地的强烈的当下体验和感受,这是他谴责罗斯科仍旧是宿命论者的原因。纽曼的“崇高”的论述为后期美国经验的合法性打下了基础。如果说,对神话、传说等的历史根基的尊重在某种意义上仍旧表明这些美国移民后代对美国经验缺乏自信,表明了对欧洲传统的乡愁一样的怀念,那么纽曼的崇高则是更彻底的对美国的新的经验形式的肯定。据说,纽曼是一个十足的纽约客,美国本土经验对欧洲文化的摆脱缠绕在他的整个崇高的论述中。
纽曼崇高的理论与后绘画现代艺术方式的关系。纽曼的理论和作品风格的方式构成了纽曼的艺术方式,它更接近行为艺术。纽曼崇高的方式带给后现代艺术的启发不是首先质问“这是不是艺术?他会不会画画”之类,而是“什么是艺术”。对这个问题的独特的回应方式才能构成艺术风格的独一性(singularity),因为只有这样发问,才能彻底地改变对艺术理解的方式,这就是崇高的可能性。纽曼首先质问了“绘画主题”这个严肃的问题,他认为,崇高是绘画和艺术的唯一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对此时此地感觉的肯定,对神秘和不可表象的理性的尊重。
艺术开始与优美、美没有关系。艺术家的责任不是创造优美,因为优美总是与现成的形象、修辞、神话、传说、意识形态等有关系,它总是一种安慰和已知的艺术形式。艺术家需要摆脱这些乡愁的神话和传说的支撑,需要问道:“什么是艺术”。只有在这种对未知的来临的询问中,才能对此时此地更为敏感。现代艺术家的出发点是从自身出发,从自身的感受出发。
纽曼认为抽象的形象是自足的,自我指涉的,它的解读不需要和过去的神话、传说的形象联系起来,它在无限的自我指涉中打开了阐释的多种可能性,它全然没有历史怀旧的眼镜。
纽曼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因为他1950年代在纽约的系列创作,他与这个流派的其他艺术家一起发展并推动了一种异于欧洲传统的抽象绘画流派。但有所不同的是,他并不像马克·罗斯科等人那样重视画笔的笔触,而他硬朗又边际分明的大面积色块的个人风格,可以被视作是后绘画抽象主义以及极简主义的先驱,改变了20世纪美国绘画的历程。
不像罗斯科等对六十年代流行的波普主义表示恐惧,纽曼和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等有着很好的私交。在纽曼去世后的不久,沃霍尔在1971年的访谈中说道:“……我是说他永远会去另一个聚会……你不觉得他就在另外一个聚会吗?也许他不需要做太多,因为他只需要画一条线,所以他有时间去参加聚会。”这表达了沃霍尔对纽曼的赞赏和怀念。纽曼启发了流行与大众艺术以及大众设计的极小主义风格,这是为什么它和大众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性。
巴尼特·纽曼在艺术之路上是孤独的,他用色彩和简单的线条,抽象地表达着自己的个性与情感。他认为,“艺术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解决‘生死、主观与客观、悲剧’等这些哲学问题”。纽曼始终相信精神艺术的抽象内涵,并认为艺术之美在于充满着神秘感与不可知的东西。
巴尼特·纽曼想要向众人展示的,并不仅仅只是一幅画,而是想要带众人去一个地方,去享受崇高的视觉体验。
纽曼的作品不仅仅是在追求一种造型和色彩,与蒙德里安和马列维奇一样,纽曼相信精神艺术的抽象内涵。
与斯蒂尔的不规则色块、罗斯科横扫的三色块不同,纽曼并不像他们那样重视画笔的笔触,他硬朗又边际分明的大面积色块被公认为对“后绘画抽象主义”、 “极简主义”等现代派画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伊夫·克莱因、画家弗兰克·斯特拉、美国“极简主义”雕塑家唐纳德·贾德、“极简主义”之父鲍勃·劳尔等。
纽曼的画通常是在大片色块上画一两根垂直的线条,这种线条犹如拉链,将平坦的底子分割为相互呼应的色块。这些色块渐渐成为平整的纯色,线条也变得更加垂直,越来越细。在晚期,纽曼更是改用丙烯颜料,使得画面的色彩饱和度更高,且不会产生细小龟裂纹。
被分开的长方形呈现实际存在的多重性——且是一种崇高的多重性。
他致力于探索这种色场与垂直线之间的关系。色块的大小、明暗、色彩,线条的位置、粗细、肌理,可以形成无数种可能性。这些看似“随手一画”的线条,纽曼有时会花费长达几个星期的时间去推敲、琢磨。看似简单的画面,实则非常复杂。线条的位置、粗细、肌理可以形成无数的可能,在构图上同时起到了分割和聚合的作用。
纽曼这种形式简练的画风对后来的极少主义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纽曼的艺术与极简主义联系密切。而极简主义又对“装置”的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意义,因此纽曼的作品也与装置艺术之间有关联,
实际上,波洛克、罗斯科和纽曼都选择了大尺寸的作品,它们几乎和人的大小比例相等。而在展览的空间上,则希望尽量地狭窄,没有退后总揽整个画面的多余的空间。这样人就能直面巨大色块的调子,产生一种几乎被整个画面吞噬的恐惧和惊愕感。
纽曼在世时一直都不被看好,由于色彩过于简单,当时的人们更欣赏色彩鲜明的波洛克的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卖不出去,有时还被拒绝参展
1985年,一位不知名的美国收藏家在苏富比拍卖行购得纽曼的作品《尤利西斯》之后,他的绘画开始逐渐受到世人的重视和认可。
2013年,纽曼的最大尺幅作品《安娜之光》以1.057亿美元的高价卖出,在世界最贵绘画作品中排名第17位。同年,《Onement VI》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0.438亿美元的价格成交。2014年,纽曼的另一幅作品《黑火I号》又被一名神秘买家以0.842亿美元的价格拍得。
原来默默无闻的纽曼,突然有3幅作品闯入世界最贵100幅画的行列,引起世人轰动,由此纽曼一举成为,国际绘画市场的新宠儿。
温钦画廊私洽代理国际顶流艺术家的原作(如果客户有其他特定艺术家作品的需求,我们会用海外艺术资源为您寻找):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安迪.沃霍尔, 文森特.梵高Vincent Gogh,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弗里达·卡罗 F.KAHLO, 格哈德·里希特 G.Richter,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W A Bouguereau, 马克·夏加尔M. Chagall, 克劳德·莫奈 C.Monet,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 Rembrandt, 圭尔奇诺 Guercino, 马蒂亚·普雷蒂 Preti, 翁贝特·波丘尼 U. Boccioni, 鲁西奥·芳塔纳 L.Fontana, 弗朗西斯·培根 F. Bacon,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M.Basquiat, 拉斐尔·桑西 Raffaello, 卡纳列托 A. Canaletto, 保罗·委罗内塞 Veronese,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P.A. Renoir, 保罗.塞尚P.Cezanne, 雷尼·马格利特 R.Magritte, 萨尔瓦多.达利 S. Dali, 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 A.Modigliani, 希罗尼穆斯·博斯 H.Bosch, 弗朗西斯科.戈雅 F.Goya, 彼得.保罗.鲁本斯 P.P. Rubens, 丁托列托 Tintoretto, 弗朗索瓦·布歇 F. Boucher, 安东尼·凡·克 A.Van Dyck, 弗朗西斯柯·德·苏巴朗 F. Zurbaran, 草间弥生, Kaws, 奈良美智, 赵无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