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了忘却的纪念

2020-11-08 17:36 作者:履霜坚冰至-  | 我要投稿

      近些来状况颇为无聊,学习之余阅读一众时事杂志,偶然发现一有名为“鲁迅应不应该移除出中小学生语文课本?”的命题,不免浑身上下打一机灵,一种由内而外的悲怆和寂寥从内心的枯泉喷涌而出。即刻动身,正想着有写一些东西表达这种无处安放的情感的必要了,但当真要提笔起来却又感到阵阵“拔剑四顾心茫然”,不免悲从中来,感慨系之矣。消沉良久忽然又想起多年前围困先生的铁屋子,房前门后一张张麻木腐朽的脸庞,不由得再一次感到心生钦佩和感激,于是连夜爬起重新从头阅读先生的作品,几日如此,不觉天已泛白,又觉得有这么做的必要了。

      鲁迅先生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是第一个我从内心认同的一个纯粹的,志趣高尚,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时候也不免感叹汉字的魅力也可以体现在这里,一撇一捺谁都可以写好,谁都知道怎么写好,但是正如《圆圈正义》中所言的“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事乃是知与行的统一”知道和做到永远是两档子事。不论目前经历过何等的不幸,我也只是真心地感激着能够接受到的一切,好的也好坏的也罢,尽力地演好属于我自己的剧本便是了。

想来惭愧,初高中的教育方式曾经让我对鲁迅先生的任何作品产生了图腾式的恐惧,当时但凡遇到“请解析‘晚安’这句话的含义”此类就感到额头冒汗,总感觉满天的金星围着我转,不过到头来总得硬着头皮迎着面前到来的暴风雨,承认吧,我不是海燕,能有如她般搏击风浪的勇气。承认了,阅读理解之于我的求学生涯一直是“三座大山”中最大的一座。我高中时恰巧鲁迅先生又经常是课外阅读理解的常客。犹记得当时的芸芸总总,一众坐在不大的教室里焦急地等待着接下来的语文考试,不知道是谁斗胆喊了一句“不会又是鲁先生吧?”此类的话,大家忽然哄堂大笑起来,可算是给了刚刚毕业的漂亮监考老师一个下马威。届时每个人都在大笑着,受到了这种氛围的影响一般,那个长头发的监考老师脸上也不免得泛起了一阵红晕,看了看台下应考的学生们,又看了看手中语文考卷的背面,尴尬地说道“看来这次又不能如你们所愿了呢”霎时间我们又笑了出来,考场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我们当时应考的状况大抵就是这样的。

小说家余华也是这样,当然这里只是提一嘴并没有什么其他特别意义。早期余华对鲁迅先生的态度也是像现在很多的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一样,一种图腾式的反感。一次余华被地上堆砌的鲁迅先生的书绊倒了感到非常愤怒,不自觉地唾骂了几句“多少年前的东西了还出来害人”。每每想到这里我也是不免的感到发笑,这其实是很多现今的人对鲁迅先生的态度的具象化体现,包括曾经的我在内。

那我就正式给出我自己的答案吧:我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应该从中小学生的语文课本中移除。

回想起来一味地强调如“深刻剖析句子段落背后的含义”此般的唯心主义教学模式,却又绝对的肯定一个答案的正确性,这本来就是一种很矛盾的行为认知模式。但其实细细考量不难发现这样子的模式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父亲母亲追逐着正在嬉戏打闹的孩子,让他们停下来,安静站着,然后把手中的食物送到他们嘴边,严厉地说着:“要好好吃饭不能乱跑”,那孩子倒也听话,吃完一口飞也似地就跑了,留着追逐他们背影的父母看起来是这么滑稽。

多年之后经过了再回想这种“图腾式厌恶的由来”心里感到的却也是一阵的空虚和无力。绝望的一种就是看着自己等死吧,看着用某一种方式去把人弄得麻木了,茫然了,却又改变而不得。什么时候我们能从“赏析这句话背后的含义”脱离而出,孩子们不再有曾经像我一样对这个伟大作家的恐惧时,我想“人”这个字才能够被写好吧。

    话说回来,作家余华曾经接到一个导演的邀请,希望他能帮助改编鲁迅先生的文章为电视剧,当时余华正值窘迫之境,答应了那位导演的要求,于是出门买了本《鲁迅小说集》,开始阅读起那些自己最为熟悉而又陌生的文字。当时他读的第一篇是《狂人日记》,据他回忆说当时他看到“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整个人就愣住了,心里想着这个鲁迅有点厉害,说罢便一发不可收拾,争分夺秒读完了

鲁迅先生的全部作品,最后跟那个导演说:“你们不要糟蹋鲁迅了,这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从此成为了他心目中最尊敬的作家。

     现在我也有了改观,但是话该从何说起?一日翻看日本文集,不免被极度浪漫的夏目漱石,村上春树等人的文字搞得神魂颠倒,百无聊赖之时向后翻,泛黄的书页掠过鼻尖,视线随之转移,停留在《谨忆周树人君》这个标题上,霎时间心里忽然像是有一股电流涌动一样,带着想知道这个“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人和鲁迅先生的后续的问题,我集中精力读了下去。

      “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中国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笔出自藤野先生。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工,有时候也很任性……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摘自《藤野先生》。

      鲁迅先生,一个人独自离开了上野樱花灿烂的时节远赴仙台,偌大的城市里没有一个同胞,自己的日语当时也还没有到能够和别人流利交流的地步,学的又是专业名词颇为多的医学,在学校里被学生会的人格外孤立与讥讽,因为他们觉得“中国人能及格就已经不是他们的事了”……尽管历经了这么多的困难,鲁讯先生都一个人默默得承受了下来,也并没有在日后的文章中给出过额外的记叙,我们知道的,关于他当时的情况,也就只有《藤野先生》里的小小一段文字。

一万匹脱缰的马,在我脑海中奔腾。

      曾经的我,一个遇事特别喜欢抱怨的人,一个失败了太多次之后,以自己患上了“习得性无助”这样的理由来掩盖着一次次的偷懒和不上心,想着能让自己找到个好的借口来面对对我报以怜悯心态的亲朋好友们,我能让他们感到骄傲吗?

      脸上火辣辣的,面前一片模糊,深夜的台灯灯光照亮着面前苍白的晦涩的医学专业书籍,抹去灰尘,我好像从什么地方又获得了一股什么力量,它存在于我的血液中了,不知不觉我开始行动了起来,想着像先生一样,靠近他,做点什么,再做点什么都好。   

我也在一次次问自己,“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个标题真的可以这样去取吗?纪念什么呢?什么又被忘却了呢?多次夜行时不免想起好些个问题,林林总总的,像是缠绕在破旧鼓楼的爬山虎一样抓握着我的心。不过我感觉到我的步伐没有以前这么沉重了,也变得有力了起来,不过我很清楚,这股力量来自何方,又将带向何处。

  

               

 


为了忘却的纪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