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每个汉字,共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首先看到名字《“字”从遇见你》就眼前一亮,
为什么央视现在才出啊?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宝贵的语言文字,
亟待传承弘扬~
其中语言文字与我们息息相关,
每天都离不开。

在评价前,我先说两个大背景,
喷子请左转出去。
这对于你理解好该纪录片大有裨益:
第一,提笔忘字:
当下许多年轻人习惯了有手机有网络的生活,
习惯用手机记录心情,发表感想,看看视频;
表达时习惯用各种网络流行语与表情包;
却不再用笔来记录想法,把笔冷落在一边。
如今提笔忘字的现象广泛存在,
有的人小时候能写出一手好字,
然而长大了就经常用手机,很少动笔,
等到再动笔时,就再也写不出那个味道了...

第二,网络污染:
在信息网络时代,
网友们为了方便交流沟通
产生了各种网络语言,
这本无可厚非。
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网络脏话与烂梗,
当下时常出现因为意见不一而互相攻击。
动辄就问候亲戚家人十八代,
不能做到心平气和地交流,戾气极重。
暴露出这些网友文化素养缺失,
生活不如意,内心负面情绪积累较多。
眼里就没有对古人辛苦创造的文字一丝尊重,
把网络当成情绪垃圾桶,肆意宣泄负面情绪。
随心所欲地污染各种字词的含义,
使它们变质、变味、变色,
汉字韵味与内涵被无声消解。
比如纪录片提及的“典”字,
古代最初是指有典范价值的重要文献书籍,
进而引申成庄重严肃的盛大典礼。
本来是寓意很好的一个字,
网上就有典中典的梗,暗含调侃与嘲讽。
再说一个词语“尼玛”,
是神圣的藏语词汇,意思就是太阳。
到了网上,就逐渐变成了低俗含义。
很多人对此抱着一脸无所谓的态度,
有的还高举着所谓“言论自由”来说事:
“不过在网上用用而已嘛,何必小题大做。”
“网上连这都要管,说好的言论自由呢?”
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都是有边界的。
这种网络语言损害的正是汉字的韵味与内涵,
也是网络环境越发糟糕的原因之一。

说完了背景,
纪录片我评五颗星。
再谈一下纪录片质量,
为什么它配得上五颗星。
央视为了能让我们年轻人看得下去,
没有采用干巴巴的讲述,
以动画形式让原本不动的字变成了会动的字。
内容引经据典,讲的生动有趣又有料,较全面的讲述了一个汉字的由来与字意转变。
不过有的地方一笔带过,
篇幅有限尚不够具体,但不影响整体质量。
看完后,我不自觉地感叹:
“古代人的智慧不比现代人差,原来这个汉字背后有这样的寓意啊,又涨姿势了!”
还觉得25集实在太少了点,
中国常用汉字可是有3500个之多呢!
什么时候能出第二季?
我绝对举双手双脚支持!
在读的各位,
希望你们能珍视每一个汉字,
共同传承弘扬正能量和中华优秀文化~
因为忘什么,作为中国人都不能忘了本!
衷心希望今后能再多点这样的优秀纪录片,
很适合全体中国人来看。
当代社会发展存在的失衡问题,
正如作者张镇在《论国民素质文化缺失与国民素质建设》(2011)论文里提到的那样:
(这)既是个人精神虚脱的体现,
又是人的功利主义盛行的体现,
更是人与先进文化价值观相分离的结果。
如今提高全民文化素养,
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同时也应该认真反思,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
在网上发泄戾气不满呢?
这些人的言行并非毫无价值,
相反,这是给国家敲响了警钟。
探究中国当代社会的矛盾所在,
并加以有针对性的解决,
才是根本解决问题之道。
感谢你们能读到这里,
我为你们亲自写一首打油诗吧:
若问这个纪录片哪里好,
反映中华文字的起源。
若反观当下的芸芸众生,
习惯手机一刷一整天。
所以提笔忘字变成常事,
网络污染文字不可取。
古人创造文字极其不易,
我们更需要倍加珍惜。
提高文化素养消除戾气,
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最后,要写读后感的学生注意了:
本篇仅供参考,
读后感还是要写真实感悟为好!
原创不易,侵权必究!
感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