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李光弼

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人。李光弼之父李楷洛,原是契丹酋长。其母是李楷固女。武则天时,内附唐朝,玄宗开元初年,官至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闻名。李光弼幼时守节气,善于骑射,能读班固《汉书》。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天宝初年,官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朔方都虞候。五年(747年)官至河西节度王忠嗣的兵马使,充任赤水军使。王忠嗣厚待李光弼,常说:“光弼必居我位。”边塞上称为名将。八年(750年)任河西节度副使,封蓟郡公。十一年(753年)拜单于副使都护。天宝十四载(756年),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出井陉(河北井陉),与史思明于常山(河北正定)相持四十余日,四月,郭子仪兵至常山,联手大破史思明。天宝十五载(756年)五月,郭子仪与李光弼会师于嘉山(今河北曲阳东)大败史思明。进围博陵(今河北定县),军威大振,河北十余郡皆归唐。
至德二年(757年),史思明、蔡希德以10万进攻北都太原(今太原西南),史称太原之战。北都留守李光弼所部不满万人,加固城垒。史思明久攻不破。史思明北返,李光弼乘隙出击,大败蔡希德,歼敌七万人。乾元元年(758年),李光弼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封太尉、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升天下兵马副元帅,率军进击安庆绪,史思明军突然渡河,陷汴州(今开封),逼洛阳。李光弼以兵弱被史思明击败,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县西)。
上元二年(761年),鱼朝恩与大将仆固怀恩奏称叛军不难扫除,皇帝下诏光弼攻洛阳,李光弼被迫进军,战于北邙(今河南洛阳北),仓皇之间,唐军兵败邙山(今洛阳北),河阳、怀州均陷,光弼退守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肃宗不加罪,命其以太尉充河南副元帅,镇守临淮(今安徽盱眙北)。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以精骑围宋州(今河南商邱南)。光弼移镇徐州(今属江苏)。宝应元年(762),封临淮郡王,镇压浙东袁晁起义。
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素与李光弼不睦,光弼晚年为宦官所谗。朝廷多次征召,光弼皆迁延不至,诸将因此不听指挥,病死徐州,年五十七岁。赠司空,谥武穆。
统帅 A+
(李光弼驾驭劲卒,奋不顾身,出备长城,入扶大厦,折冲千里,再造王室。凡用兵,以少败众,诸军争奋,将今比古,询事考言,虽孙、吴、韩、白,或有惭德。议者称: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
武力 B+
(李光弼善骑射,少从戎。)
军谋 S-
(李光弼用兵,谋定而后战,能以少覆众。初,史思明攻饶阳,光弼据城待,贼退,解鞍休士。光弼谍知之,提轻兵,敛旗鼓,伺贼方饭,袭杀之且尽。思明惧,引去。郭子仪悉众与光弼合击贼,思明大败,挺身走赵郡。光弼急攻赵,一日拔之,河北归顺者十余郡。后史思明等率众十余万来攻太原。光弼精兵尽赴朔方,麾下皆乌合之众,不满万人。光弼乃躬率士卒百姓外城掘壕以自固,作堑数十万,众莫知所用。及贼攻城于外,光弼即令增垒于内,环辄补之。贼城外诟詈戏侮者,光弼令穿地道,一夕而擒之。又强弩发石以击之,贼骁将劲卒死者十二三。月余,光弼率敢死之士出击,大破之,斩首七万余级,军资器械一皆委弃。)
智略 B-
(李光弼严毅沉果,有大略,好读汉书,异夫庸人武夫者。及困于口舌,不能以忠自明,奄侍内构,遂陷嫌隙,谋就全安,而身益危,所谓工于料人而拙于谋己邪。令名不全,良可惜也。)
内政 D+
(李光弼治军齐整,号令严明。时拔赵,士多卤掠,光弼坐谯门,收所获,悉归之民,城中大悦。)
魅力 B+
(李光弼幼持节行,沉鸷有守。遭禄山变,拔任兵柄,其策敌制胜不世出,治师训整,天下服其威名,军中指顾,诸将不敢仰视,毅然有古良将风。初,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方攘袂徇国,天下风靡;一为迁延,而田神功等皆不受约束,卒以忧死。功臣去就,可不慎邪?呜呼,光弼虽有不释位之诛,然谗人为害,亦可畏矣,将时之不幸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