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没想到吧?这才是《隐秘的角落》真正了不起的地方

2020-07-17 22:44 作者:嘉鱼女侠  | 我要投稿


《隐秘的角落》火了。


火得过瘾。


火得大快人心。


要知道,在流量、资本肆意横行,注水剧漫天横飞的娱乐时代,我们多久没有看过如此有诚意的一部国产剧了啊!


难怪追剧的小伙伴们莫不激动亢奋,纷纷在各大网络平台奔走相告,争相安利,更不吝各种赞美之词。


而剧里的各种“梗”更是被网友们玩得不亦乐乎。比如“东升带你去爬山”、“普普给你唱小白船”、“朝阳给你写日记”、“周春红喂你喝牛奶”······


国际影星章子怡更是直接夸赞道:终于有一部可以跟美剧、英剧抗衡的“中剧”了!




事实上,这部剧并不只是一个“好”字这么简单。对比原著《坏小孩》(紫金陈著),才会更深刻地感受到这部剧的真正可贵之处。


从小说《坏小孩》到大火的网剧《隐秘的角落》,考验的不只是主创团队的眼光,更是其改编与创造的能力。


总的来说,《隐秘的角落》在内容上之于《坏小孩》有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越。


《隐秘的角落》是凝练、高级、含蓄、更富于艺术性的,而《坏小孩》则是相对原始、粗糙、直白、甚至稍觉浅显鲁莽的。


1、人物


《隐秘的角落》对原著中的各色人等的身份背景及性格特点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艺术加工。


从某种层面来说,这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原因就在于,原著《坏小孩》中,几乎没有一个真正“立”得住、真正能够为观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角色。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原著人物的出身及性格过于晦暗,根本无法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核。




而从结果来看,《隐秘的角落》处理得十分大胆且富有创意。


首先,去除人物身上过于浓厚的“晦暗”色彩,将所有人的“缺点”都控制在合理且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至少从表层层次来看,没有过激的语言、也没有过于出格的举动。


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其产生的必然根源,都值得同情和理解,甚至还因此增添了几分可爱的色彩。


其次,将人物“典型化”。也就是赋予每个人鲜明突出的个性标识。譬如热爱数学的“学霸”朱朝阳、乖巧精明的普普、单纯仗义的严良、表里不一的数学老师张东升、神经质的妈妈周春红、矛盾挣扎的爸爸朱永平、嚣张无理的王瑶母女······等等,无不令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


尤其剧中对于张东升秃顶和假发的设计,以及对于张东升和朱朝阳俩人那种师生、学霸间的惺惺相惜又暗自较量的微妙关系的处理,都几乎是天然的话题引爆器。


再次,对原著的人物进行了巧妙的增删。比如增加了警官陈冠声和王瑶的弟弟王立这两个人物,并对原著中张东升老师、大学教授严良进行了删减。


陈冠声作为剧中“不良少年”严良(即原著中的丁浩)的守护人,可谓是剧中除叶警官之外唯一一个正面人物。


他对自己警务工作的鞠躬尽瘁、对严良父子的真诚怜惜和关怀,在剧中人性投射的阴影之中,仿佛一束温暖明亮的曙光,让人即使在一片漆黑之中也能看到无限希望。


而王立作为剧中的“局外人”,其实却并不在“局外”。恰恰相反,正是作为王瑶流氓弟弟王立的出现,才完全推动或者改变了全局剧情的关键走向。


他的介入,不但大大增强了朱家一干人等的矛盾张力,更戏剧化地改变了张东升和三个“坏小孩”的最终命运。


除此之外,《隐秘的角落》对于原著中数学博导严良这个人物的删减更是有着更高层面的考量。


严良是谁?在原著中,他不但是张东升的恩师,还是张东升老婆的表叔,更是所有案件和疑点的最终侦破者。


就像按照侦探、推理小说的一贯逻辑,故事的结尾必定会有一个揭示故事所有来龙去脉的“揭秘者”一样,严良教授扮演的正是这样一个类似上帝视角的角色。


那么《隐秘的角落》为什么要对这样一个角色弃之不用呢?因为它非常高明地将这个角色交给了所有观众。


丢掉结论、丢掉“代言人”,将结论交给真正的具有“上帝视角”的观众去评判,这才是整部剧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方。


正如剧中朱朝阳所说的那样:你选择相信童话,还是选择相信现实?


《隐秘的角落》表示:亲爱的观众朋友,这一切完全取决于你。



2、剧情


网络上对于《隐秘的角落》有着这样一种评价:全片没有一秒的废镜头!


如此之高的评价,可见《隐秘的角落》的整体故事情节是多么的紧凑凝练了。


但除此之外,这部剧在剧情上还有一大不容忽视的亮点,那就是“造梗”或者“融梗”。


《隐秘的角落》之所以能够大火,除了剧集质量的优秀、上乘,其实还在于它极其善于“玩梗”。


除了被剧集带火的、具有“后天”属性的“爬山梗”、“踩鞋梗”、“牛奶梗”、“日记梗”等等,其实全片还有很多“先天”植入的“梗”。


比如“学霸梗”、“张东升秃顶梗”、“叶驰敏万年第二梗”、“还珠格格梗”、“校园霸凌梗”等等,都是素日在网络或者日常生活中有较高热度及关注度的一些话题。


由此一来,剧集引起津津乐道的广泛讨论很可能早就在剧方的意料之中。


而在所有这些“先天”植入的“梗”当中,其实最高明、最巧妙的,却是另有其“梗”。


其一便是“小白船”。


《小白船》是一首曲调非常轻灵美好的儿歌,听起来也十分动人,然而它的本质上却是一首安魂曲。


百科显示,《小白船》是朝鲜作曲家尹克荣悼念去世的姐姐的,后来才流传到我国和日本。


这样一首本身带有奇异色彩的童谣,为什么会被主创选中作为贯穿全剧的插曲并融入剧情呢?


要知道,原著《坏小孩》中是没有《小白船》的。而在改编后的网剧里,《小白船》几乎贯穿全剧,并且撑起了各大案件的关键时刻。


原本是天真烂漫的童音,却暗示着一系列令人不寒而栗的残酷事件。就像剧中的三个小孩,稚嫩纯真的面孔下,其心思却如黑夜一般晦涩幽暗、深不可测。


难怪网友们一致表示:一听见“小白船”就瑟瑟发抖。



其二便是笛卡尔的故事。


这里不得不佩服剧本主创人员的用心良苦。


在原著《坏小孩》中,虽然有提到张东升和朱朝阳各自与数学的渊源,但并没有特别强调和展开,也根本不能在两个人物之间产生任何奇妙的化学反应。


他们之间的关联,仅仅是微弱存在的一本《数理天地》。


但主创团队却搬出了笛卡尔发现心形曲线这个有趣的故事,由此天衣无缝地建立起了张东升和朱朝阳之间心灵上的某种神秘的共鸣。


最为绝妙的是,笛卡尔的故事本身就是对《隐秘的角落》整个故事的一种隐喻。


——你选择相信童话,还是选择相信现实?


这一句可谓全剧的灵魂,奠定了整部剧的基调和韵味。


正是因为“小白船”和“笛卡尔”,《隐秘的角落》才较《坏小孩》在艺术和主旨上有了质的飞越与提升。




此外,更为难得的是,《隐秘的角落》几乎首开先河地遵循了“剧集时长”服务于“剧情内容”这一制作模式。


按照以往惯例,无论是电视剧、情景剧还是其他类型的剧目,一般都有自己的固定时长,一般是45分钟一集,或者30分钟一集,总之每集的时长是整齐固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剧情的创作本质上是一种内容的“填充”,也就是要想方设法去迁就“模子”,“填满”为宜。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保持了剧集的整齐规范,不足之处则是为了“硬拗”剧情,难免在一定程度上“画蛇添足”或者“削足适履”。


因而我们常常在市面上看到许多“注水剧”或者“高开低走”的剧,很多时候都难免与这种剧集时长的约束不无关系。


而《隐秘的角落》则第一次大胆地突破了这种剧集时长的刻板限制,每集长则1个多小时,短则30多分钟,只专注于每一集的故事主旨及内容表达,而不再为时长所牵制,而是以这种灵活的处理方式完整地实现了每集的任务和信息传达。


此外,在制作方面,《隐秘的角落》不但画面十分高级,非常具有电影的质感,而且在音乐、片头、图像等方面都尤其别具匠心,充满了情绪的渲染和剧情的隐喻。


难怪网友评论说:此片不火,天理难容。


而事实上,就算真的不火,也丝毫不耽误此剧为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上乘佳作。




也由此可见,我们之前一再认为的影视创作环境等客观原因,其实并不足以成为拍不出好片的绝对理由。


事在人为,关键是有没有敢于折腾、尝试、想办法的意愿或者勇气。


宽敞的路往往早已人满为患,曲折的路可能注定有点辛苦。


有时候我们想要进去的那扇门其实并没有上锁,而是虚掩着。可惜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尚未确认之前就选择了放弃。




END



没想到吧?这才是《隐秘的角落》真正了不起的地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