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齐泽克》笔记(1)
齐泽克的思想有三个主要的影响领域:哲学、政治和精神分析。每一个学科都有一位大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同时,齐泽克一部分创见就在于对这三位思想家思想的解释和融合。这三位——在哲学上是格奥尔格.黑格尔,在政治上是卡尔.马克思,在精神分析上是雅克.拉康。要概述齐泽克,首先要解释齐泽克从他们的思想中借来的部分,尤其是解释那些术语(精神分析尤甚)。在具体解释前,让我们先用比喻做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三位思想家之于齐泽克——就如同这三个学科之于任何一个人——如果把齐泽克的思想比作一台电脑,那么他的操作系统更新自黑格尔,安装并经常使用的软件是拉康研发的,而这个系统和软件都是为了某项工作,那个指引的起点来自于马克思。
黑格尔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哲学影响了齐泽克所实践的思想类型或方法,最重要的就是他的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可以简单分成三步
1. 有一个命题/观念
2. 找到这个命题/观念的反题或限制条件来反驳
3. 找到一个更大的、综合的命题/观念,把1和2包含在其中
与我们平常所说的辩证不同的是,它不止要找到“相反的一面”,而且更进一步,由于在这一层面从正反都说得通,所以必须进到下一个层面讨论。
我姑且举一个例子来增强对这个“正题,反题,合题”模式的印象。
当然,实际的辩证法不会这么僵硬。举经典的主奴辩证法作为例子,主人和奴隶实际是一对相互承认的关系,主人之所以是主人是因为他被奴隶所承认,奴隶也被主人承认他的奴隶身份,因为主人知道他主人的身份是被奴隶承认的,所以他可以把劳作留给奴隶而自己追求自由的生活。然而这种自由实际是一种不自由。作为奴隶,如果不被主人承认,那他仍然有奴隶的劳作来确证他的身份,然而主人如果不被奴隶承认就一无所有,所以实际上主人才是不自由的。在阶级上,主人和奴隶是对立并斗争的,但鉴于他们需要彼此的承认,其中任意一方的死亡都会导致另一方的死亡,所以他们处于一种永远斗争而无法脱离的关系之中。(《导读拉康》)
(主播与粉丝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也符合这种主奴辩证法)
然而,齐泽克并不认可这类说法,以齐泽克对黑格尔的阅读而言,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并未得到最终的阐释。在他的阅读中,辩证法并不产生一种综合,而是承认“矛盾是一切同一性的内在条件”,或者说,“存在着,并且必定存在着,一个证明规则的例外”。举例来说,之所以有一些好电影,是因为有一些坏电影,坏相对于好的例外提供了“证明它是好的”的方法。或者说,法律这个规则的存在意味着必定存在法律之外的事件,正是违法行为构成了法律存在的基础。
齐泽克认为事物的真相不在于调和而恰恰在于其中的矛盾。他的语言风格也受到这种辩证法的影响,矛盾修辞(oxymoronic)常常出现,从语言本身理解,一个简单的例子是cold fever(冷与烧)。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
齐泽克相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且相信一个更好的社会组织方法的可能性,可以说马克思是他写作的原因和动机。“也就是说,齐泽克把他的作品视为对一种批评理论的贡献,这种批评理论试图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以便我们最终能够渴望把世界变得更好”。
“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或者说我们解释世界的方式,在这里可以等同于意识形态。传统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定义相对一致,即意识形态是虚假的,错误的,它们源于阶级关系不同的视角不同,而某些阶级强化了有利于他们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意识形态提供了一种视域,譬如说足球赛只是足球赛而已,但一系列的视角提供了民族主义、色情联系、对工人阶级的商业剥削等,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因为足球赛只是足球赛而已。换一个例子,相亲的时候对方迟到了半小时,根据视角的不同,可以有委婉的拒绝、娇生惯养、吊胃口等等解释,但实际上ta只是迟到了半小时,对于这件事的发散,除了正确的那个解释之外,都是错误的。难题在于资本主义成为了我们的视域,而且我们很难想象另一种视角或者社会组织方式(譬如,即使在中国,一部分人夸赞人民富豪,另一部分人深陷消费主义,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另一种社会组织方式是很遥远的,甚至因此自己可以完全不投身其中)。
在齐泽克这里,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定义能够理解社会机制,但不能解释个人运作,因为个人的心理恰恰是意识形态的基础材料。他于是以拉康的理论解释个人运作。
通常来说,批判一种意识形态只要让人们知道他们受意识形态影响就足够了(当我知道某些抽象话从我这里说出来是因为我受到一些东西的影响,而非我本来的样子,我自然会摒弃它),也就是说,只需要喊出“皇帝陛下没穿衣服”。马克思就把意识形态的作用机制概括为“他们不知道,但他们在这样做”。然而,齐泽克认为当下意识形态的作用机制发生了变化,“他们知道他们在遵循一种幻觉,但他们仍然在这样做”。所以对齐泽克来说,只是喊出来是不够的,还需要更细致的阐释。
拉康的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
精神分析的概念我尤其把握不好,所以只做简单的理解(这对于其在其他领域的浅显应用大致上足够):想象界是我们眼中的一切,象征界是语言秩序以及语言秩序带来的秩序、或者说一种相对的位置关系,实在界是真正存在的、但我们永远无法触及的真实。
想象界:参考《镜子阶段》
象征界:参考拉康对《失窃的信》的解读
实在界:在美国作家恰克.帕拉尼克( Chuck Palahniuk, 1962-)的小说《窒息》(Choke)中,下列关于妈妈对山的理解的描述里就有某种关于实在界之经验的东西: “有一瞬间,妈妈看到了山而没有想到伐木,没有想到滑雪胜地和雪崩,被驯服的野生动物,板块构造地质学,微气候,雨影,或阴阳的位置。她看到了没有语言框架的山。没有联想的牢笼。她看到了山,但不是通过她所知的一切关于山的真实事物的透镜。她在那一瞬间看到的甚至不是一座“山”。它不是一个自然资源。它没有名字。”(《导读齐泽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