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水浒传中黄文炳
老生常谈XD
黄文炳
《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角色,牵引出的事件引发了小说构架上一次小合并,以及宋江最彻底的身份、形象转变。
且说这江州对岸,另有个城子,唤做无为军,却是个野去处。城中有个在闲通判,姓黄,双名文炳。这人虽读经书,却是阿谀谄佞之徒,心地匾窄,只要嫉贤妒能,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闻知这蔡九知府是当朝蔡太师儿子,每每来浸润他,时常过江来谒访知府,指望他引荐出职,再欲做官。也是宋江命运合当受苦,撞了这个对头。
这是黄文炳的出场介绍,首先,因为施耐庵不是宋朝人,黄文炳这个通判并没有和历史上的通判一样的地位,只是个“在闲通判”。
闻知这蔡九知府是当朝蔡太师儿子,每每来浸润他
浸润指什么?懂得都懂
当日这黄文炳在私家闲坐,无可消遣,带了两个仆人,买了些时新礼物,自家一只快船渡过江来,径去府里探望蔡九知府。恰恨撞着府里公宴,不敢进去。
结合"指望他引荐出职,再欲做官"黄文炳这个通判实际上只是个虚职,为了出仕隔三差五贿赂蔡九。作为一个没实权的虚职,贿赂的钱哪来的?
晁盖。宋江等呐声喊,杀将入去。众好汉亦各动手,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人,杀一双,把黄文炳一门内外大小四五十口,尽皆杀了,不留一人,只不见了文炳一个。众好汉把他从前酷害良民积攒下许多家私金银,收拾俱尽。大哨一声,众多好汉都扛了箱笼家财,却奔城上来。
却再回船,正好那只船仆人已缆在浔阳楼下。黄文炳因见天气暄热,且去楼上闲玩一回。
信步入酒库里来,看了一遭,转到酒楼上,凭栏消遣,观见壁上题咏甚多,也有做得好的,亦有歪谈乱道的。黄文炳看了冷笑。正看到宋江题《西江月》词,并所吟四句诗,大惊道:“这个不是反诗?谁写在此?”后面却书道“郓城宋江作”五个大字。黄文炳再读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冷笑道:“这人自负不浅。”又读道:“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黄文炳道:“那厮也是个不依本分的人。”又读:“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黄文炳道:“也不是个高尚其志的人,看来只是个配军。”又读道:“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黄文炳下楼,自去船中歇了一夜。次日饭后,仆人挑了盒仗,一径又到府前,正值知府退堂在衙内,使人入去报复。多样时,蔡九知府遣人出来,邀请在后堂。
蔡九知府却出来与黄文炳叙罢寒温已毕,送了礼物,分宾坐下。
正经事(指贿赂)还没忘
黄文炳回道:“相公,上面明题着姓名,道是”郓城宋江作“。”知府道:“这宋江却是甚么人?”黄文炳道:“他分明写着”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
眼见得只是个配军,牢城营犯罪的囚徒。知府道:“量这个配军,做得甚么!”
元代盐官县学教谕黄谦之,永嘉人,甲午岁题桃符云:“宜入新年怎生呵,百事大吉那般者。”,拿元代的公文体开涮,结果是“为人告之官,遂罢去”。
元代宋遗民梁栋因作诗被仇家诬告,说他“讪谤朝廷,有思宋之心”,礼部判决说:“诗人吟咏情性,不可诬以谤讪,倘使是谤讪,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将他开释。
明景泰七年,太常寺少卿兼翰林侍读刘俨、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编修黄谏,主持顺天府试,试题犯宣宗讳遭弹劾,未果。
《宋刑统》:
诸口陈欲反之言,心无真实之计,而无状可寻者,流二千里。
【疏议曰】有人实无谋危之计,口出欲反之言,勘无实状可寻,妄为狂悖之语者,流二千里。若有口陈欲逆叛之言,勘无真实之状,律令既无条制,各从不应为重。
【准】周显德五年七月七日敕条:若有人或因斗争,或是酒醉,辄高声唱反者,决臀杖七十。
实际上在宋元明三朝(施耐庵就赶上了明朝前三年),这种下层人士的“反诗案”普遍闹不大,到了大清才兴文字狱。也就是说宋江根本不够格被立案...
而且黄文炳道:“相公不可小觑了他。恰才相公所言尊府恩相家书说小儿谣言,正应在本人身上。”知府道:“何以见得?”黄文炳道:“”耗国因家木“,耗散国家钱粮的人,必是”家“头着个”木“字,明明是个”宋“字;第二句”刀兵点水工“,兴起刀兵之人,水边着个”工“字,明是个”江“字。这个人姓宋,名江,又作下反诗,明是天数,万民有福。”知府又问道:“何谓”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
黄文炳答道:“或是六六之年,或是六六之数;”播乱在山东“,今郓城县正是山东地方。这四句谣言,已都应了。”知府又道:“不知此间有这个人么?”黄文炳回道:“小生夜来问那酒保时,说道这人只是前日写下了去。这个不难,只取牢城营文册一查,便见有无。”知府道:“通判高见极明。”便唤从人叫库子取过牢城营里文册簿来看。当时从人于库内取至文册,蔡九知府亲自检看,见后面果有五月间新配到囚徒一名“郓城县宋江”。黄文炳看了道:“正是应谣言的人,非同小可。童谣最终解释权归黄文炳独家所有,至于为什么,反正他能说。
再说蔡九知府退厅,邀请黄文炳到后堂称谢道:“若非通判高明远见,下官险些儿被这厮瞒过了。”黄文炳又道:“相公在上,此事也不宜迟。只好急急修一封书,便差人星夜上京师,报与尊府恩相知道,显得相公干了这件国家大事。就一发禀道:”若要活的,便着一辆陷车解上京;如不要活的,恐防路途走失,就于本处斩首号令,以除大害。“便是今上得知必喜。”蔡九知府道:“通判所言有理,下官即日也要使人回家,书上就荐通判之功,使家尊面奏天子,早早升授富贵城池,去享荣华。”黄文炳拜谢道:“小生终身皆依托门下,自当衔环背鞍之报。”黄文炳就撺掇蔡九知府写了家书,印上图书。黄文炳问道:“相公差那个心腹人去?”
宋江道:“侯兄何以知之?”侯健道:“小人自幼只爱习学枪棒,多得薛师父指教,因此不敢忘恩。近日黄通判特取小人来他家做衣服,因出来遇见师父,提起仁兄大名,说起此一节事来。小人要结识仁兄,特来报知备细。这黄文炳有个嫡亲哥哥,唤做黄文烨,与这文炳是一母所生二子。这黄文烨平生只是行善事,修桥补路,塑佛斋僧,扶危济困,救拔贫苦,那无为军城中,都叫他黄佛子。这黄文炳虽是罢闲通判,心里只要害人,惯行歹事,无为军都叫他做黄蜂刺。他弟兄两个分开做两处住,只在一条巷内出入,靠北门里便是他家。黄文炳贴着城住,黄文烨近着大街。小人在他那里做生活,却听得黄通判回家来说这件事:”蔡九知府已被瞒过了,却是我点拨他,教知府先斩了,然后奏去。“黄文烨听得说时,只在背后骂说道:”又做这等短命促掐的事。于你无干,何故定要害他?倘或有天理之时,报应只在目前,却不是反招其祸。“这两日听得劫了法场,好生吃惊,昨夜去江州探望蔡九知府,与他计较,尚兀自未回来。”宋江道:“黄文炳隔着他哥哥家多少路?”
侯健道:“原是一家分开的,如今只隔着中间一个菜园。”宋江道:“黄文炳家多少人口?有几房头?”侯健道:“男子妇人通有四五十口。”宋江道:“天教我报仇,特地送这个人来。虽是如此,全靠众弟兄维持。”众人齐声应道:“当以死向前,正要驱除这等赃滥奸恶之人,与哥哥报仇雪恨。”宋江又道:“只恨黄文炳那贼一个,却与无为军百姓无干。他兄既然仁德,亦不可害他,休教天下人骂我等不仁。众弟兄去时,不可分毫侵害百姓。今去那里,我有一计,只望众人扶助扶助。”
宋江大骂黄文炳:“你这厮!我与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你如何只要害我,三回五次,教唆蔡九知府杀我两个?你既读圣贤之书,如何要做这等毒害的事?我又不与你有杀父之仇,你如何定要谋我?你哥哥黄文烨,与你这厮一母所生,他怎恁般修善,久闻你那城中都称他做黄佛子,我昨夜分毫不曾侵犯他。你这厮在乡中只是害人,交结权势,浸润官长,欺压良善,我知道无为军人民都叫你做黄蜂刺,我今日且替你拔了这个刺。”黄文炳告道:“小人已知过失,只求早死。”晁盖喝道:“你那贼驴,怕你不死!你这厮早知今日,悔不当初。”宋江便问道:“那个兄弟替我下手?”只见黑旋风李逵跳起身来说道:“我与哥哥动手割这厮。我看他肥胖了,倒好烧吃。”晁盖道:“说得是,教取把尖刀来,就讨盆炭火来,细细地割这厮烧来下酒,与我贤弟消这怨气。”
不过竟然有人以前跟我说,“小人已知过失,只求早死。”也体现了黄文炳不求饶的骨气?我是不大能理解。
有诗为证:文炳趋炎巧计乖,却将忠义苦挤排。
奸谋未遂身先死,难免刳心炙肉灾。
第四十回的卷首诗:有忠有信天颜助,行德行仁后必昌。九死中间还得活,六阴之下必生阳。若非吴用施奇计,焉得公明离法场。古庙英雄欢会处,彩旗金鼓势鹰扬。
梳理一下过程:
1黄文炳的动机:升官
2黄文炳的底气:常常贿赂蔡九,关系很好
3黄文炳的“证据”:解释童谣(别说梁山伪书,不是黄文炳哪来这茬)
4黄文炳的性格:从黄文炳的各种“冷笑”看,鄙视别人的志向水平,能让他获得心理安慰。平时害人害民,同时积攒钱财贿赂蔡九。
总结:黄文炳和“大宋忠臣”“尽职守则”基本无关,宋江只是倒霉撞枪口上,也幸亏这次是宋江不是别人,要不然还治不了他(治这种搞文字狱的竟然要靠逼人落草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