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

“为什么没有一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是幸福的”
“幸福不是故事”
“不幸才是”
“那我不想和你之间发生什么故事了”
可是,故事已经开始了......

2000年,刘若英开始唱一首歌《后来》,唱了十九年后,她推出了自己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后来的我们》。
延续了歌曲中的错过与遗憾,电影遵循了同样的方式,讲述了一段相爱却最终各奔东西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对于刘若英来说是多么的熟悉,甚至还有几分特殊含义。
即使还没有看过,以爱情为主线的大致的情节你似乎也能够在脑海中构建起来,这在意料之中,而意料之外的是刘若英添加了许多其他的元素让整个影片变得更为充实,饱满。
她说:“我做导演不是在凑热闹,像写书一样,并不是风花雪夜说说秋天而已,我希望创作出大家看到的诚意和值得被尊重的作品。”

在影片中,她用回家过年作为节点将十年的光阴串联,过去与现在交织呈现,彩色与黑白对比呈现。同时,回家过年又是一个很好地切入点,将亲情作为这条故事线融入进来。
整个故事的大背景设定的是北漂生活,观影前我没有想到刘若英会用如此多的笔墨来写北漂的故事,也没想到她能够将北漂生活中的艰辛,痛并快乐着一一展现。恰恰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爱情、亲情、友情、事业冲突迭起,顺理成章,故事变的精彩起来,苦的不过是触动了看客难以言说的心底事。

电影散场,友人似在发问又自顾自地说说:“布丁,你会去做北漂么,还是不要,好辛苦。”
影片中,小晓问见清:“你北漂几年”,见清说:“大学四年算么”,小晓说:“不算。“
是的,学校的环境是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这是个相对单纯的小世界,或许你已初探人生,却还不曾体会生活真正的滋味。

春运期间交通堵塞,挤破头的画面,在北京的上下班高峰亦是常态;住在五环外相对低价的房屋,通勤两小时赶往市中心上班的人数不胜数;地下室昏暗不见光的日子,泡面的日日陪伴,多少人异乡人曾为梦想在这里挣扎,多少人曾把青春与热血留在这片土地,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有多少人想来,就有多少人想逃离。

电影上映的前一天,留在北京的大学同学A发来微信说:“布丁,我要和男朋友搬出来住了,一个大开间,35平,在传媒大学附近。”
前年的这个时候,她与这个男人刚认识。那时我们临近毕业,却对未来不知所措,找的工作总不能令人满,在这片土地极度缺乏安全感。她像小晓,她像安生,她横冲直撞,她敢爱感恨,她的性格像极了周冬雨演的这几个角色。
那个男人大我们几岁,经过几年的打拼,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和他的母亲妹妹一起生活在北京。不高,略黑,论外形,不能满足A这样一个颜控的要求,却也不至于惹人生厌。他开始追求A,A不予回应,她知道自己不够喜欢他。他不放弃,还是与A聊天,他开始成为A的朋友,带A吃好吃的,约A出来玩,给A买衣服。A说:“布丁,你得控制我,我怕我会陷进去。”
某一天,她告诉我男人要带她去丽江玩儿,那一刻我就知道,旁人的劝阻她听不进去,她是做好了准备选择与他在一起,她愿意承担未知的风险。我似乎能够理解小晓在爱上见清之前的恋爱选择,理解不代表认同,但那个男人的成熟,尚还可以的经济基础,他对A的关心与照顾恰恰是毕业前A最需要的,他让A毕业之后住进他家也让A在毕业后有了落脚点。
看着她收拾好宿舍的行李准备随这个男人离开时,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后来一个人在宿舍收拾东西的时候泣不成声,说不上来是为什么,或许是为住了四年的宿舍,或许是后知后觉的离别,或许是为北京,或许仅仅是为自己没能买到当晚的火车票。
在我离开北京以后,我倒是庆幸她的身边有这样一个人,那里的生活不容易。正如影片里小晓说,一个人不容易,两个人在一起能更好的应对生活。我看得出这个男人很喜欢她,对她很好,平时A的朋友圈不时流露出来的小幸福让我感觉她似乎也慢慢喜欢上了这个男人,她对我说:“我要把它布置的可好看了,一切都是全新的,洗衣机,冰箱,橱柜,全都是新的,你能想象的到,电视里那种样子,有空你过来我这儿玩儿吧!”言语中满是兴奋。
如今,他们在一起已经有两年了。
这篇文章在去年电影刚上映的时候,我曾经发过,A给男朋友看过后,他发来一条短信,感谢我把他写进故事中。
其实故事,都是自己写就的,我只是个叙述者。

电影里男女主终是抱憾错过。
看过影片的小樱同学说:“爱情里没有对错,错过了彼此,只能怀念。”
多肉同学说:“吃饱了比梦想更重要”
电影里说:“缘分这事,不负对方就好。”
是啊,至于以后,至于此生,谁又知道会发生什么。

人物选角还是非常到位的,周冬雨的角色虽然与之前的安生、小红有着某种程度的类似性,却以她古灵精怪的风格释放出角色的光彩。
而井柏然,回乡同学聚会时受到同学背地嘲讽时的落寞与狂怒,不停地敲打键盘打游戏自暴自弃时,那死死的盯住屏幕的眼神直抵人心。
田壮壮饰演的父亲戏份不多,却在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表现了两代人的隔阂,又体现了深沉的父爱,导演借他人之口,道出了父母对子女最真切的期盼,以及过来人对爱情的看法。

摄影掌镜的是资深人士李屏宾,整部电影取景也相当用心,画面颇具美感。从微博的预告片布丁姑娘截屏了几张,大家随意感受一下哈~



但是这部电影依旧没能绕开文艺作品刻意的对白。
两位主角再见时,在雪地叙旧:
见清:“如果...”
小晓:“如果没有如果”
见清:“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
小晓“却没有了我们”
语言是艺术了却牺牲了作品的真实感,一段冗长的广告式对白放在此处略尴尬,倒是更合适用在宣传片里。
还有一处是车里叙旧的那段情节用了一个前几年流行的梗。
小晓说:“见清,I miss you”
见清说:“我也想你”
小晓说:“我是说,我错过你了”

电影大胆采用了黑白画面,用彩色画面的过去与黑白画面的现在交叉叙事。但同样影响了画面之间的衔接,以及视觉切换上的差异,不知是否能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同。
作为热门电影,《后来的我们》一上映便广受关注。但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相对于旺盛的人气,观影后或好评、或失望的都大有人在。这不能算作一个令人惊艳的作品,但在细微处的打磨诚然是用心的。
愿所有的女孩,都能遇见
为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洲捉鳖”的男孩;
愿所有的男孩,都能把握住
与你甘苦与共深爱你的女孩。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