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tas Koki Niwa(泥洼碳素)
拥有时间:2023.7.7.(闲鱼)至今
板重84.6g。配置:正手挺拔变革MX-S,47g;反手Victas V>11 Extra MAX,43.5g。整套175.1g。
5+4结构:林巴面材,羊毛碳外置,阿尤斯过渡层,蓝芳碳内置,桐木大芯。配胶总体思路是局部形变为主,在保证持球的同时尽可能追求轻量化和出球速度。 第一印象:真的好轻。固然V11e以轻量化见长,但也有板面形状的功劳:下宽上尖的卵形设计,使得重心靠近手柄,非常有助于两面摆速。 整体感受:张A的油腻版,台内救球王,可以打到老的板子。 两种纤维的个性截然不同,在板子性能中扮演的角色也截然不同。羊毛碳的作用是在保证小力量下较好的出球一速的同时,通过侧向拉扯制造舒服的停球感和诡异的弧线。具体表现有:发半出台球,弧线下扎,和蓝标外置的Textreme+类似;台内控制虽然偏弹一些,但是指向精准、有突然性,全面支持“老干部球”,用来施展泥洼式的侧切更是一绝。可以说,这种羊毛碳完全没有那种老式编织碳素的阻隔感,和斯蒂卡的拉伸碳素也只在个别方面相似。它所制造的那种手上有数的感觉是全方位的、正反手皆有的,不过在摩擦时比撞击时明显些。在这个厚度的板子里,泥洼碳也是我打过的推挡最舒服的板子,当然这个和正手涩套也有关系。 而内置蓝芳碳的作用就比较中规中矩。由于它总是要与羊毛碳合力作用,蓝芳碳就被调校得比较温和,与桐木大芯一起主打吸震效果,提供脆而不是特别弹的回球手感。其结果就是,即便打透芳碳层,板子的停球时间仍然很够,可以利用裹球式拉球来保证稳定的弧线。大力击打时有一些乱颤现象,一速快,震手感弱,二速不是强项,没有“雷霆万钧”的感觉,只擅长“电光火石”或者“绵绵不绝”。这些都像张A。 板子的层次做得非常清楚,是否打到芳碳层一目了然,在弧线上却没有明显的断档,这有点玄学。板子好透,四成力打到芳碳层,七成力打透整板,小框架集中发力球质更高。尤其要夸一下配了V11e之后的反手,裹球能力一流,出球既稳定又干脆,而且弧线低而拱(看似矛盾,可能是出射角低而向前旋转强烈),起下旋是一绝,唯一的不足是拉球的左右落点控制不太容易。 实战中,泥洼碳非常适合那种在中近台左右开弓打游击的风格,省力,对各种小路球兼容,尤其是近台扑正手的上台率奇高。正手的MX-S涩套相对容易掌握,出球一速好,容易加旋转保险,不过打透后球质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