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热点 | 电视剧《梦中的那片海》的艺术特征

《梦中的那片海》以20世纪70年代北京青年的成长为切口,通过年轻化的视角探讨了爱情、友情、梦想、信仰等话题。他们的青春体现了一代人成长奋斗的人生经历,剧中的细节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不仅唤起了那个时代亲历者的深度共鸣,也和新一代年轻受众产生了精神上的同频共振。
一、风格:营造独具文化魅力的视听空间
《梦中的那片海》所点题的“海”正是老北京集体记忆里的什刹海。在现代化溜冰场还未兴起的年代,知名景点什刹海是无数北京孩子冬季溜冰的好去处。在这里,冰刀浅浅划过的那一冰面,映照出无数北京青年的集体记忆。可以说,什刹海是属于老北京的年代影像,《梦中的那片海》用饱满又浓烈的文化乡愁,为观众搭建了独一无二的记忆空间。
第一是首都景象和市井风光,从馄饨摊儿到糖葫芦串儿,从逼仄胡同到宏阔午门,都成为《梦中的那片海》的叙事空间。还是以什刹海冰场为例,什刹海溜冰被称作老北京最有人情味的一幕,每逢冬季,无论是儿童、学生还是成年人,都穿着心爱的冰鞋来到来到冰场,摩肩接踵的人们组成蔚为壮观的冬日画面。《梦中的那片海》为再现这一场景,在西城区什刹海拍摄时,剧组用草席圈了1万多平方米,还原老北京记忆中的什刹海冰场。
同时,独具北京风貌的地理环境,在《梦中的那片海》中得到完美复刻。剧集开头,就是肖春生和佟晓梅骑着二八大杠在胡同里穿梭,有树、有人、有家、有烟火气的胡同交织成老北京的民俗风情画。
第二是京腔京韵与幽默做派,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简练又传神的台词串联,传递独特的北方情调与做派。一直以来,京味剧都以浓郁的地域文化著称,“北京方言是北京文化、北京人文化性格的构成材料”,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儿化音的大量使用,使得京味剧拥有独特的话语体系。《梦中的那片海》同样大量使用京腔京韵,增强剧作本身的语言氛围,把观众带入到上世纪70年代的北京时空里。
肖战饰演的肖春生就以口条顺溜著称。在书库,为给佟晓梅解围故意被捉,在面对管理员的诘问时,他以退为进成功逃脱。同时,众多人物大量使用北京方言,比如“拔份”“开面”“外道话”等,构筑了独特的京味世界。
二、主题:致敬时代精神
对于特定年代的时代精神的缅怀与致敬是《梦中的那片海》的重要主题。《梦中的那片海》的创作者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与事有着特殊情结,想要把那个年代的历史质感、人文价值和生活样貌呈现给观众。这部作品能够吃透当时的社会语境和风土人情,借助肖春生、佟晓梅等人的青春故事,把值得坚守的生活态度、生命理想和价值理念,以影像的方式复刻在人物、景观、情感和故事当中,让观众收获独特的审美体验。《梦中的那片海》聚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的三十年时光。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国民经济从计划走向市场,社会语境从封闭走向开放,价值观念从单一走向多元,而创作者显露出对这一时期浓烈的怀旧与留恋。《梦中的那片海》在讲述这三十年的故事时总是弥漫着生机与活力,那是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黄金时代。这三十年间,社会潮流澎湃激荡,人们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中,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迎着春风与阳光阔步向前。剧中的肖春生、佟晓梅、叶国华、贺红玲等人有着难以割舍的英雄情结,无论是在部队还是转业到地方,他们都努力奋勇争先、挺立潮头。叶芳、陈宏军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他们满怀着理想抱负逐梦而生。肖艳秋和齐天是青年工人的典型代表,他们在朴素的生命愿景中努力寻找人生方向。

二、内容:真实可感展现文化景观
文化氛围与时空情境的精致打磨是《梦中的那片海》展现时代质感的着力点。这部剧立足北京丰厚的文化沃土,把革命文化、军旅文化、大院文化和胡同文化融入文本叙事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革命文化和军旅文化都在整个社会思潮中占据主流。彼时,军装、将校靴、武装带、解放鞋、军用挎包、军用水壶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时尚。在《梦中的那片海》的开篇,当肖春生等一众青年骑着“二八大杠”,穿着“将校呢”的军大衣潇洒穿行于大街小巷时,那浸染着革命文化和军旅文化的时代气息立刻扑面而来。新中国成立之初,在首都北京围绕着部队大院、部委大院、文教大院、厂矿大院等生活区形成了大院文化。不同大院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并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年轻一代。从肖春生、佟晓梅们的形象气质、衣着打扮就能够感受到郡队大院肃穆庄重、整齐划一的文化氛围对一个人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胡同文化是京味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街坊四邻、熟人社会里的人情世故,也是皇城根下见多识广的通透练达。《梦中的那片海》里的齐天、郭黑子、赵小惠等人是生长在胡同里的老北京人,有着区别于大院子弟的市井气和幽默感,他们与什刹海、王府井、大栅栏融为一体,成为市井生活图景里的主人翁。可以说,革命文化、军旅文化、大院文化和胡同文化叠加在一起,构成这部剧颇具辨识度的文化景观。此外,《梦中的那片海》在场景布置、服装搭配和化妆造型方面非常贴合时代背景。演员毛衣上的针织走线、喝啤酒时的大号酒杯、老北京胡同里堆砌的杂物等等,这些精致的细节,让曾经的旧时光、熟悉的烟火气扑面而来,也让观众获得真实可感的时代记忆和情感共鸣。

三、人物:人物立体书写无悔青春
《梦中的那片海》中的人物塑造非常具有层次感。剧作通过亲情、友情、爱情的精致打磨,让每个角色的个性特征都具有辨识度、记忆点和共情力。荷尔蒙从不辜负任何一代年轻《梦中的那片海》讲述了一代青年的奋斗史,自然要把爱情叙事作为重点。肖春生、贺红玲和叶国华之间的情感纠葛是青涩懵懂的。肖春生和佟晓梅之间是静水流深般的、恒久的爱情。叶芳和陈宏军是介乎于友情与爱情之间的错位情感。肖艳秋和齐天则是举案齐眉、琴瑟和鸣的模范夫妻。这部作品为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绘就了一幅生动的爱情版图。
1.肖春生
肖春生,鲜衣怒马、翩翩少年。他的身上有着正气、侠气和局气,这是他坚守一生的初心。出生在军人家庭、成长在部队大院,肖春生从小就有着浓烈的军旅情结,加上父亲耳濡目染的教导,让他充满了责任感和正义感。肖春生的骨子里有着自由洒脱、行侠仗义、不畏生死、捍卫名节的武侠情结。他是什刹海的“冰上王子”,是午门前“茬架”时的风云人物,更是战场上冲锋陷阵的钢铁战士。作为从小生长在北京的青年,他有着北京爷们儿特有的局气,即仗义、大方和宽厚的精神品质。在“义”与“利”之间,肖春生总是坚定地选择“义”,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叶国华根正苗红,是当然的弄潮儿。但是肖春生的光芒过于耀眼,让叶国华从小到大生活在肖春生的光芒之下,缺少了些许存在感。
2.佟晓梅
性格温婉、秀外慧中,她的含蓄内敛和肖春生的豪爽外放形成性格上的完美互补。她懂得真正爱一个人就要放手给他自由和想要的幸福。因此,她在知道肖春生喜欢贺红玲时,暗暗地压抑着内心的情愫,默默守望着心中爱人。佟晓梅有着温婉纤弱的外表和坚韧强大的内心,有着与肖春生相同的精神世界,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因此,他们最终的结合是灵魂的胜利,也是价值观的胜利。
3.贺红玲
是一个非常立体、丰满、复杂和鲜活的人物。作品从一开始就放弃了非此即彼的“二极管”思维,没有把贺红玲塑造成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角色的命运轨迹给出合乎逻辑的答案。贺红玲的性格有着执着和倔强的一面。她那双纤细白皙的手可以去搬冬储大白菜,也可以优雅地拉着小提琴。她对肖春生的爱是纯粹的,然而她囿于爱情和面包的两难选择。在那个注重所谓“出身”的年代,能够进入部队文工团甚至提干,无疑是政治上和艺术上的双重加持。于是,贺红玲要不顾一切地扼住命运的咽喉。此外,叶芳、肖艳秋、郭黑子、赵小惠、李上游等人都有着鲜活的人物弧光,共同构筑起属于那个时代的人物群像。
四、细节:细节真实展现时代质感
该剧艺术总监、总制片人杨晓培曾表示,希望通过平凡小人物成长奋斗的故事折射时代风貌,传递向上的价值观。为了呈现真实的时代质感,该剧从组建幕后团队开始就下足了功夫。剧组邀请了拥有丰富年代剧创作经验的叶京担任总策划,资深编剧徐兵、周鹤洋负责剧本创作。导演付宁曾执导过《胡同》《全家福》等知名现实题材剧集,自小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他,对该剧的故事内核及年代氛围塑造严格把关,要求幕后工作人员反复查阅资料,力求在镜头中还原更真实的20世纪70年代。
剧中,无论是什刹海冰场、北京的胡同、长城的雪景等地理人文风貌,还是手工制作煤球、冬储大白菜、铜锅涮羊肉等市井生活场景,或者是军大衣、大棒针毛衣、二八大杠自行车等日用品细节……一物一景都传递出真实的时代讯息。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感受到真实的年代质感,也对人物产生了更强烈的代入感。
在由细节构成的时代氛围里,以肖春生、佟晓梅为首的北京青年们在人生的机遇和困难面前不骄不馁,勇敢地奔赴多彩的未来。这些平凡小人物跨越三十年的飞扬人生,激荡起一代人的时代记忆,也把理想主义情怀和奋勇向上的青春激情传递给了观众。
总之,《梦中的那片海》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致敬青春年华、绘就时代景观,是一部值得铭记与回味的品质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