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高分规划(7)识别难题与抉择(言语理解与表达篇)

「言语理解与表达」板块整体难度较低,但出题人总有办法将其出难。例如,「选词填空」的难题喜欢围绕「上下文对应」做文章,例如:
【20S23国考】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_______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______、根本性转变。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振聋发聩 历史性
(B)深入人心 全局性
(C)高屋建瓴 实质性
(D)硕果累累 显著性

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_______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______、根本性转变。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振聋发聩 历史性
(B)深入人心 全局性
(C)高屋建瓴 实质性
(D)硕果累累 显著性
正确率42%,易错项C

很多考生没有意识到,本题重点不是「语法是否正确」或者「语义是否准确」,而是「和上下文是否对应」。
以第一空为例,「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可以用很多褒义词来形容,「深入人心」行不行?当然行!「高屋建瓴」好不好?当然好?「硕果累累」更是从数量上反映了创新的成果,也是不错的搭配。
本题第一空能直接排除的只有A选项「振聋发聩」,因为搭配不当,一般说「XX的声音振聋发聩」。
但是,第一空BCD都可选吗?并不是的。来看这句话: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_______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
本局前后有一组对应关系,即「党的创新理论」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横线部分要填入的内容对应「广泛传播」。
那么,什么情况下能够「广泛传播」呢?有且仅有B「深入人心」符合要求,CD都无法对应。
C「高屋建瓴」一般用来形容政策、制度站位高、目光长远,搭配没问题,但和「广泛传播」无关。别的不说,各位小伙伴所在市的「政府年度工作报告」站位高不高?目光长远不长远?你能说出里面哪怕一句话的内容吗?
由此可见,「高屋建瓴」和「广泛传播」没有任何对应关系,排除。
D「硕果累累」也是如此。很多著名科学家的研究确实硕果累累,本人著作等身,但并没有广泛传播。
比如袁隆平爷爷,人人都知道他的杂交水稻,但绝大部分人从来没看过袁爷爷的任何著作,甚至不知道《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利用「野败」育成水稻三系的情况汇报》这两篇最著名的论文的题目。
所以本题第一空只能选B「深入人心」。第二空倒是ABCD皆可:
A「历史性」——对应「新时代」
B「全局性」——对应「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事业+网络生态」
C「实质性」——对应「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事业+网络生态」,和B一样,三者都发生了明显好转,可认为是实质性变化。
D「显著性」——通读全文,可知发生的变化数量多、力度大,可认为改变是「显著的」。
因此,本题解析关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的对应关系,据此锁定该空只能选B「深入人心」。如果没找到这个关键点,本题误选C的几率就会很高。
再看下「段落概括」板块。近年来出题者越来越倾向于将中心思想「模糊化」,让考生难以抓住重点,从而出现判断失误。例如:
【2023国考】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北宋翰林医官院的医官王惟一设计并主持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被称为“天圣针灸铜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针灸铜人。这两具铜人中空,体表标有354个穴位,所有穴位都凿成小孔。每当医官院进行针灸考试,考官会将水银注入铜人体内,再将铜人体表涂上黄蜡,完全遮盖经脉穴位。应试者一旦准确扎中穴位,水银就会从穴位中流出,医学史书把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之为“针入汞出”。天圣针灸铜人的出现,不仅开创了铜人作为人体模型进行针灸教学的先河,也是中国古代针灸文化的象征,此后历代均有铜人问世。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从针灸铜人看中国针灸的传承
(B)北宋医官院如何进行针灸考试
(C)针灸铜人:古代针灸教学的人体模型
(D)天圣针灸铜人:中医经脉理论的结晶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从针灸铜人看中国针灸的传承
(B)北宋医官院如何进行针灸考试
(C)针灸铜人:古代针灸教学的人体模型
(D)天圣针灸铜人:中医经脉理论的结晶
正确率39%,易错项AD

这是一道很经典的「段落概括」难题,出题者有意将全文的重点模糊,ACD似乎都和文章中心有关,但又似乎都不能概括全文,让考生非常头疼。
本题首先排除B「北宋医官院如何进行针灸考试」。略读全文即可确认本文基本围绕「针灸铜人」来展开,强调的是「铜人」而不是「考试」,B和本题开头、结尾均无关系,直接排除即可。
ACD都提到了「针灸铜人」,而且似乎都有一定道理,那哪个最正确呢?这里推荐用「反推法」,逐一解析:
A「从针灸铜人看中国针灸的传承」
A若正确,则重点在「传承」上,全文应以「针灸铜人」为引子讲述历朝历代中国针灸的发展,例如「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在《难经》中系统介绍了针灸」「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撰写了《针灸甲乙经》」……
代入题干可发现,文中有且仅有「宋代」一个朝代,末位提到半句「此后历代均有铜人问世」,非常简略,和「传承」无关,排除。
C「针灸铜人:古代针灸教学的人体模型」
C看上去朴实无华,就介绍了「针灸铜人」的用途,但全文基本都围绕这一点展开,就连结尾前半句也在说「天圣针灸铜人的出现,开创了铜人作为人体模型进行针灸教学的先河」,因此至少是符合题干主要内容的,保留。
D「天圣针灸铜人:中医经脉理论的结晶」
D若为真,则重点在「中医经脉理论」上。既然是「理论」,则全文应围绕「经脉」系统性进行介绍,至少要形成一个理论框架。
但事实上,关于「经脉」全文有且仅有一处提及:
每当医官院进行针灸考试,考官会将水银注入铜人体内,再将铜人体表涂上黄蜡,完全遮盖经脉穴位。
也就是说,「经脉」仅仅是在介绍「针灸铜人」的教学(考试)作用时,给出的一个使用方法注解,和「理论」相去甚远,也可以排除。
由于ABD明显错误,尽管C朴实无华,但也毫无疑问是唯一可选的答案。

难点解析:
①「简单题」也可以出难,要紧跟出题趋势
「言语理解与表达」板块的整体难度是比较低的,但这并不妨碍出题人会想办法将其出难。
目前来看,「选词填空」板块「考查上下文的对应」是流行趋势。出题人很喜欢设置一大堆符合搭配的词,让考生晕头转向,但实际上完全没必要抠选项的具体含义,只要结合上下文,思考对应表述,这种题做对并不难。
「段落概括」板块则是另一种画风。如果能抓住一个段落的「中心思想」,那任凭出题方式千变万化,都能「以不变应万变」轻松应对。然而,如果出题者故意选择杂乱、散碎的内容作为题干,将中心思想「模糊化」,那考生往往就难以应对了。
对此,大家一定要注意「反推法」的应用,通过假设某选项为真,反推「在此基础上,题干应当是什么内容」,就比较容易找出答案了。
②通过「勤学多练」来适应新版本的节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是「选词填空」题的「结合上下文」,还是「段落概括」题的「反推法」,两种思路都不难掌握,但关键是要熟练。
如果平时不勤学多练的话,当实战遇到这种难题时,可能没办法第一时间找到对应的解析策略,从而影响行测其他板块的做题节奏。
各位小伙伴一定要重视近年来的公考真题,尤其是难度高、容易错的真题,即使它们出自难度相对较低的「言语理解与表达」板块,也要认真分析,从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做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