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泛读《月亮与六便士》:不只是网红书与偏见

2023-02-22 15:16 作者:午间飞行日记  | 我要投稿

整个故事都是以“我的所见或所闻而展开的。“我”是斯特里克兰此人事迹的讲述者。因而“我”的情感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对毛姆的态度的反映。不过我对作者没有太大兴趣,所以略过不提。

我因应酬而认识斯特里克兰太太、再通过太太而认识了斯特里克兰。此时我对斯特里克兰的印象是平平无奇,态度也是不好不坏。此后我与斯进行了三次“交流”。前两次是“我”与他的直接交流.从言语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我对斯没有丝毫好感,甚至可以说是厌恶。第三次则是斯死后我在与其他人的交谈中逐渐重建对斯的印象,我对斯的态度也是在此时开始好转。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作者挑明了的“我”在情节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对斯的态度,如果再深一层呢?除了第一次“我”是受太太之托去巴黎寻找斯之外,剩下两次实际上都是“我”主动去寻找斯,而并非斯邀请我,“我”为什么会有这一本举动?或许应该和其他两人结合起来判断。

斯特利克兰

书名月亮与六便士是由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词组合而成的。通俗的观点是:“月亮”是我所追求的事物,“六便士”则是人所立足的现实。而斯特利克兰,就是一个几乎完全脱离了脚下的“六便士”,眼中只有天上“月亮”的人。他所追求的事物是“美”,所用的方式是绘画。他对美的追求到了一种无可理喻的地步。而正是这种与现实相背离的无可理喻,造就了书中他与文明社会相悖的“原始与野性”。近现代作家对工业社会的评价大多都带有否定意味。毛姆也是如此。所以当斯特利克兰的灵魂远离了毛姆笔下的现实,其也就自然地被赋予了一种未被污染的纯净。从而使斯特利克兰的具体形象变得抽象——几乎成为了一个“美的实体”。因此,尽管他的外表粗野,只要他站在那里,就可以引发别人对于美的悸动和追求。也就解释了他为何有时会受到一些旁人狂热的追求。但并不是人人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美也是需要鉴赏能力的,因此,故事里只有三类人被斯特利克兰的美吸引——有知识,对美有鉴识能力的“我”与布兰奇、施特略夫,同样追求美的船长,以及远离社会、未经污染的阿塔。

如此一来,“我”对斯特利克兰的态度就是可以理解的了,“我”之所以去寻找他,是因为“我”被他的美所吸引,心中对于“月亮”的悸动苏醒。然而“我”也知道自己是一个现实的人,始终不能离开脚下的“六便士”,所以我对斯特利克兰恶语相向,以此来维持自身对“月亮”的冷静。

布兰奇

她可以看作是另外一个“我”,她最开始厌恶斯特利克兰的动机和“我”一致,但当看到“月亮”后,她做出了与我不同的选择,选择去皈依“月亮”,沐浴于那一片危险的月光之下。最终走向了和我不同的结局,被月光同化,消逝于世,什么都不留下。

书面《月亮与六便士》,全书围绕两个意象的矛盾展开,关于“月亮”,大众解读一般是理想,在这里我更想以本为本,结合书中内容将之细化——美。

毛姆活跃于20世纪,此时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接近尾声,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方兴未艾,蒸汽与雷电扳动了生产力的齿轮,同样带动了人们思想的更新。科技的日新月异冲击了宗教与神的威权,解开了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但是枷锁锁住的不只是思维,它同样锁住了藏在思维幽暗之处的恶念。随着宗教导人向善功能的减弱,社会变得日益混乱:欺骗、无知、贪婪……潘多拉魔盒仿佛被打开,恶欲充斥着整个西方社会。面对乱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其中,尼采提出:重估一切价值,以美学来替代宗教的教化功能。

如果将尼采与毛姆联系起来,《月亮与六便士》是否能够看作是毛姆对此主张的回应?美的确能够洗涤人的心灵,但它是否会如同狄俄尼索斯之酒一般,引发人们的原始欲望,在纵欲之中走向毁灭?就如同斯特利克兰最后一把火焰,将自己与那副堪称自己最伟大的作品的壁画付之一炬。

月亮与六便士的争斗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在两者的拉扯之中并非是无能为力。“满地六便士,我心向月光”,这不知道是谁的改编,但站在满是六便士的大地上,心向月亮,但永远清醒地明白我们始终站在大地而非月亮上,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泛读《月亮与六便士》:不只是网红书与偏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