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战英国M.39B蜻蜓轰炸机,采用串联机翼的独特设计

2021-05-09 22:47 作者:丹书战史  | 我要投稿

二战时英国对串联机翼飞机曾产生过较为浓厚的兴趣,这种前后两副机翼的结构让飞机拥有更好的升力,飞行更加稳定。此种设计一直都很冷门,在莱特兄弟取得成功后不久就出现了,断断续续延续到今天,串联机翼在二战英国手中曾短暂地迎来一次发展高潮,出现了如P.12炮塔战斗机这样的特殊机型,今天我们来介绍另外一款串联机翼的轰炸机:M.39蜻蜓轰炸机。

M.39可以追溯到M.35,M.35是1941年出现的飞机,当时英军的陆基飞机在技术层面不落下风,喷火战斗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但是海军舰载机却有很多不足,设计师Miles打算运用串联机翼技术设计舰载机,不仅能缩小飞机折叠后的尺寸,还能拓宽飞行员视野等,他的技术成果就是M.35。

M.35在飞行测试中被证明不太可靠,飞行不太稳定,但是风洞测试证明相关缺陷可以修改,Miles随后提出了一种更大型的串联机翼轰炸机M.39。

相比于M.35,M.39拥有更大的尺寸,设想中将使用3台正在研制中的涡轮喷气发动机提供动力,打造成一款划时代的喷气式轰炸机,鉴于发动机研发等问题,早期预计使用劳斯莱斯梅林 60发动机或布里斯托尔 大力神发动机暂替,机组乘员3人。

M.39的出现是为了满足英军提出的P.1005提案而设计的(这个提案后来被取消了),Miles虽然对串联机翼情有独钟,奈何这种非常规设计确实存在很多风险,就算是让大部分空军人员认可串联机翼设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Miles于是决定先设计建造一架5/8比例的样机用于证明自己,这架飞机就是M.39B。

缩小的样机在1943年7月22日首飞,飞机拥有一个飞梭状的机体,前后安装了两幅机翼,前机翼位于机鼻下方,尺寸略小,后机翼位于机身后上方,机翼尺寸较大,并且机翼带有约21°的后掠角,后机翼翼尖和机身尾部上方都安装有垂尾。后机翼内侧安装襟翼,外侧安装副翼,前机翼也有辅助襟翼。

飞机在后机翼上安装两具发动机吊舱,使用两台直列4缸风冷发动机,单台发动机输出140马力。这架缩小的验证轰炸机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主起落架位于发动机舱下方,飞行只由1名飞行员操控。

实验飞机的测试结果还不错,Miles得到了M.39B的购买合同,他在1944年初提交了修改过后的M.39设计方案,不过他的努力随着相关轰炸机项目的取消而结束,飞机也被拆解。

M.39B蜻蜓轰炸机空重1091千克,总重1270千克,机长6.76米,高2.82米,前翼翼展8米,机翼面积5.73平方米,后翼翼展11.43米,机翼面积17.42平方米,飞机最大飞行速度264千米每小时,时速速度95千米每小时。

二战英国M.39B蜻蜓轰炸机,采用串联机翼的独特设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