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23,中科院这10年,看中国科技发展


1
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南仁东
“建不成,我从这个山崖跳下去!”
这是“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宣言
如今,“中国天眼”正向137亿光年外的宇宙瞭望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全球首次探测到持续活跃快速射电暴
星辰大海,才是她的征途

▶EAST装置
高11米、直径8米,顶端飘扬着五星红旗
这是中国的“人造太阳”——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4代科研工作者、12万多次实验
支撑起中国“人造太阳”的强大内核

▶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
如何探测基本粒子中的“隐士”?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答案是
深入地下700米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室
2024年建成后,从物质微观的基本结构
到宏观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的探索
将使我国的粒子物理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人工合成淀粉
离心管里闪烁的
是人工合成淀粉的未来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历时6年,把科幻变为现实
国内外专家这样评价:
“这是典型的从0到1原创性突破”!

▶“奋斗者”号入水
被誉为“地球第四极”的马里亚纳海沟
迎来了“奋斗者”号的无声问候
认知、探查、开发深海
直至10909米的海洋最深处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奋斗者”
让人类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有了新坐标

▶力箭一号
“力箭”一出,谁与争锋!
这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
今年6月,搭载26颗卫星刷新“一箭多星”纪录
奋力托举她上天的
正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科学家
追问宇宙,永不停止!
面向经济主战场

▶智能农机在田间作业
深秋,踏足东北109万平方千米的“黑土粮仓”
2021年
中国科学院发布我国首部《东北黑土地白皮书》
推广农业新模式超1亿亩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为子孙留下“黑土肥、稻米香”

▶合成气制乙醇装置
登上近50米的“高塔”
俯瞰“用煤不见煤、用水不排水”的奇观
这是全球最大年产50万吨煤基乙醇项目
也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6年心血
破解“煤变酒精”的世界级难题
向着国家“双碳”目标迈出重要一步

▶异育银鲫中科3号
餐桌上每10条鲫鱼
就有7条来自他们的育种研究
在千湖之省的湖北
从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
到水环境治理的核心技术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一直在路上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国家干细胞资源库执行主任郝捷在武汉
2020年初,疫情突起
中国科学院人第一时间提交“请战书”
50个单位、400个团队、2600余名科研人员
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打有把握之仗,保障人民健康
这是“国家队”不可推卸的责任!

▶2017年4月,世界首次利用HLA配型的人胚干细胞分化治疗帕金森病
“万能细胞”“种子细胞”
如何创造生命奇迹?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
首次实现用定向分化的人胚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
从细胞的发育,到组织的再生
干细胞让“再生医学”不再遥不可及

▶超导电子回旋共振(ECR)离子源
这条“巨龙”,坐落于西北的甘肃
上可合成鉴别新核素
下可化身“穿甲弹”,造福癌症患者
历时28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让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装置
点亮“顶天立地”技能点!
……
2
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成文武艺,报效祖国和人民,报效中华民族”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寄语
从“两弹一星”事业
到“墨子” “悟空” “天问一号”……
一代又一代科大人用实际行动
生动诠释着“红专并进 理实交融”的校训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3本科录取通知书
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本科录取通知书
扉页7颗大豆,收获于吉林西部的盐碱地
摆成北斗七星阵列
为新生埋下科学的种子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中国科学院大学学子
“生逢其时,为之奋斗吧!”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人员
一张张年轻的面孔
彰显着中国科学院的青年人才力量
10年来,累计授予12万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
累计培养近2万名本科毕业生
逾万名青年拔尖人才和2万名博士后
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十条”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2021年,中国科学院出台“基础研究十条”
加大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激励力度
4200名核心骨干、30个优秀青年人才团队
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
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
……
3
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

▶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系列报告
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永远有中国科学院的足迹
考察22个省、530多个县、4000多个自然村
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
中国科学院为国家脱贫攻坚形势研判、决策部署
提供重要参考和数据支撑

▶中国科学院发布资源环境领域系列研究报告
如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中国科学院的答案是,一步一步走出来
多个院所310余位专家,历时9个月
勘探华夏大地的湖泊、湿地、山地与山区
用第一手的资源环境领域系列研究资料
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第二次青藏科考—仁龙巴冰川考察
首次突破8000米海拔
只要国家需要,就上!
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
从不畏惧“巅峰使命”
在青藏科考的系列成果支撑下
今年4月,《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表决通过
▶百兆瓦级液流电池储能电站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上的讲话
中国科学院支撑“双碳”战略行动计划
18项重点任务应对“双碳”重大科技需求
全国百余位院士参加“碳中和”重大咨询项目
共同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
……
4
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自然》官网截图
上图中最长的那条橙线,代表着中国科学院
连续11年一骑绝尘
中国科学院常踞自然指数全球首位
2022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年度榜单中
中国科学院拥有最多的高被引学者,共501位
让世界,看见中国的科学家!
▶《细胞研究》
中国人的原创期刊,正站上国际“C位”
2020年,中国科学院主管的《细胞研究》
成为中国首本影响因子超20的原创学术期刊
作为一流科技期刊和数字化平台建设的中坚力量
中国科学院发挥精品期刊“虹吸效应”
国际化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持续攀升
▶全球遥感空间信息系统—地球大数据
如何用大数据勾勒出地球?
中国科学院发挥建制化、体系化优势
打造“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俯仰之间,开拓“星海天路”
让陆地、海洋、大气及人类活动大数据
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中国力量
▶2018年11月,ANSO正式成立
“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
被赋予科技共同体的新意义
在中国科学院的牵头和协调下
36家“一带一路”沿线科研机构、大学与国际组织
发起“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共享中国科技成果
……
这10年,中国科学院
始终坚持“国家科学院”“人民科学院”定位
时刻牢记作为“国家队”“国家人”
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
在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中
发挥着引领带动作用
2023年到2025年,中国科学院
迎来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的关键期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
以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强国有我,中国科学院再出发!
指导 |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创作 | 孟凌霄 倪思洁 李晨阳 袁小华
制图 | 毕菲鸿
供图 | 中国科学院融媒体·声像资源数据库
为中国科学院点赞!
来源:科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