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本科 硕士 博士 思维模式 对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总结和把握 量变到质变

2021-03-16 01:29 作者:最快乐的懒虫  | 我要投稿

本科 硕士 博士 心态

本科:人生得意须尽欢,玩啊玩啊玩啊

硕士:我要认真学点东西,努努力就毕业了

博士:????

为什么老师不教我?

为什么我要自己琢磨?

为什么没有人可以帮我?

为什么我一直活在别人的质疑和批判中

 

专科:毕业工资才600,还是要读书混个学历才能拿到6000的工资?

研究生:没读过本科基础不牢,拿了6000工资岂不是坑老板?

博士:为中国崛起,潜心科研,做基础研究。搞学术要耐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本科:老子上的是985,211院校,只要考试不挂科,找工作没问题。北上广,著名大企业,月薪少于1万的不考虑,民营企业不考虑....

硕士:哎,985,211院校的都TM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啊,害的我还得考研。算了,多学点,不能像大学时候那样成天打游戏了。国企福利好还稳妥,工资少于5000的不考虑,民营企业不考虑...

博士:我好累,好困,老板明天要交报告,后天要交论文,下周项目要结题,试验我还没做完呢,找工作,毛工作,我能毕业就不错了博士后:终于博士毕业了,工作还没找到,先念个博士后吧,混两年看看吧,今年我30岁了,没车没房,没女朋友,没关系,我还活着没饿死啊,太好了

 

本科 硕士 博士 含金量

本科是:教授把兔子绑好了,然后给大家一张地图,告诉大家:“这片林子里有兔子,大家抄家伙去打吧!”

硕士是:教授知道林子里有兔子,只是把几把猎枪交给学生,说:“同学们,这林子里肯定有兔子,快去打吧。”

博士是:教授指着远处的一片林子说:“那里可能有兔子,要不你去打打?”

博士的实际情况是,老师没给林子,也没枪,要兔子?自己满世界找吧

 

硕士和博士的含金量不同在哪里:

硕士和博士最大的不同在于,

前者是别人告诉你学什么,然后学会就好。

后者则是要自己挖掘哪些领域值得去做,怎样去做。

两者的基础课程可能差异并不大,但在后期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博士需要很强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也可以是使用团队合作进行解决问题

 

In some ways, a happy PhD is an unqualified PhD。

对博士而言,最大的挑战其实是克服自我厌恶

然而在读硕士时很少会有这种情绪的体现。

太多焦虑的博士,并非没有学术能力,而是无法克服这种自我厌恶,于是变得消极,开始逃避。

对很多博士来说,读博的经历就是一次和藏于心底深渊的怪物的搏命较量,要么你驯服它认同你的人生,要么被它一口吞掉你所拥有的一切,这种体验是硕士很难体会到的

硕士和博士的含金量不同在于,博士毕业算是学位“满级”了,这才终于要正式开始了。

硕士学术一般只能算“休闲玩家”,这很形象地比喻了硕士和博士在学术上的含金量差距。

 

博士学位相对于硕士学位更有深度。

虽然很多的硕士研究生表示不会去攻读博士研究生,但原因不是博士没有读的价值,而是因为读博需要足够强大的勇气,需要足够坚硬的抗压能力,所以很多的硕士研究生不具有这些特征,于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就匆匆的就业了。

相较于硕士而言,博士的优势也许在于:可以让人有足够时间思考人生,也可以开眼界,由导师领着在科学研究的殿堂里逛了一圈涨了见识,回到生活工作里会发现很多实际问题都是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有了这种自信,生活工作里会多一些机会。

 

还有,认为博士“读书读死不会变通”等,是典型的大众偏见。

不过这种差距可大可小,取决于不同硕士和博士的水平、专业和比较等方面。

其实在理论知识水平上,两者的差距不大,差距主要体现在科研思维上

相对来说,科研技能中的实验技能,两者的差距可大可小,

而科研技能中的学术写作技能和科研心态(比如精神抗压能力和精神压力),

一般来说两者的差距较大。

 

这其中,

硕士和博士最关键的含金量差距还是来自科研思维――这包括寻找并发现课题、提纯课题,和评价课题的思维能力――这些通常被媒体等笼统地称为创新能力

寻找并发现课题,是独立科研的第一步,却恰恰也是最难的一步

硕士和博士在寻找和发现课题这一项科研思维能力上整体差距并不大――都不太可能独立轻易完成。

但通常来说,毕竟博士已经有一定研究经历、阅读过更多文献,对于课题的寻找和发现能力比硕士研究生要稍强。

在做开题报告的时候,通常博士所提出的课题会更靠谱。

提纯课题是将找到的课题纯化为明确、具体的问题,并将这个具体的问题根据逻辑顺序分解为一个个可以用实验或查阅文献解决的子问题

通常来说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之间的差距很大。

评价课题,就是清楚自己所做的课题在其方向上的学术贡献和意义的大小

通常来说,硕士在这方面基本无感,全靠导师给予评价。

博士对此应该有一定的评价能力了,导师会给其做一些纠正。

评价课题的能力可以直接影响一个博士的论文产量。

 

科研技能包括实验技能和写作技能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硕士在这两方面与博士研究生的差别都比较大。

由于发表英文的期刊论文是一般博士毕业的普遍要求,因此英文学术写作对于博士来说就是需要系统掌握的一项技能。而硕士则可以只会用中文写期刊文章和毕业论文。

在科研心态上,对于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而言,除了在科研思维和写作技能方面要求不算高,稍稍练习一下就可以达标之外,最大的好处就在于硕士毕业与否,与实验结果关系不大。而对于博士而言,除了科研思维和写作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大大提高了之外,实验结果直接决定能否毕业给博士的学术生涯引入了巨大的风险和压力,也因此大大提高了对于博士科研心态的要求

 

另外,从社会评价来说,博士基本会被认为是学术圈里的人,从事具有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所以,对于在读的博士,所有的学术圈规则均已经变得有效而且重要。同时,博士可以凭借博导的推荐信与全世界学术圈的同仁打交道,而对于一个硕士,这种机会就要少得多。

 

一些平时看文献培养思维的方法

如下:

拿到一篇文献,

首先看标题(标题常常是这篇文章结论的最简化总结),想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

在纸上先按自己的思路理一份实验设计(开始不熟悉的时候,先不用写具体的实验方法,多看几篇熟悉后可以写上)

看文章的实验设计方法,先总览的看一条线,对比自己写的有什么不同。

再看具体的实验方法,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补充或更改

总结自己的思路与作者的不同对照着记录下来,慢慢的修正自己的思维。

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大量的文献阅读堆出来的,不能着急。

做科研就是耐得住才能hold住。

 

文献阅读正确姿势看文献的三个步骤

1.先通读各个小标题,也就是results部分,弄清楚文章的思路和内在联系

2. 看每个小标题对应的结果图和图注,了解文章通过什么手段验证科学假设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标记

3. 最后再把全文通读,根据做好的标记到文中找具体的解答,做好阅读摘要,注意作者在discussion部分的写作方式和经典句式。

 

通读文章前需要准备的问题:

1.文献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发现了新的机制、新的biomarker还是新的药物作用靶点等等。

2. 这个问题重要么?为何重要?这点在introduction里面作者会提出交代,即文章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3. 作者提出什么假设来解决上述问题?理论依据是什么?

4. 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他们的假设?你还知道其他什么方法?要注意你的实验室/你手头上可以实现其中哪些方法,以后遇到此类的问题就可以采用啦。

5. 这些方法是否符合论证假设的需要? 是否不够全面还可以有其他的补充?还要考虑实验材料涉及到哪些?细胞、动物、临床是否都覆盖到了?

6. 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有什么创新实验证据如何一步步得出的?

7. 所有的实验结果图都可以看懂吗?

8. 文章是如何描述结果、如何解析图表趋势,论据如何组合,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9. 写作上的亮点有哪些?

10. 文献的总思路图?(问题、设计、方法和讨论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看完思考文献没有解决的问题?即文献的减分项,机制是不是做的不透,创新性是否不足。要是自己接着此方向继续做,哪些是在我所在工作条件下可以做的,哪些必须要做,哪些别人肯定比我做得更好更快?

有人说过一篇文献最重要的部分依次是:

图表,讨论,文字结果,方法

这也是不无道理的。

对一个领域熟悉之后,能做到仅通过阅读图表及其说明文字即能把握文章的方法、结果,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必要的信息的要求。

或者发展到定期查新得到的文章只须看摘要、图表即可,个别涉及新方法或突破性结果,再看讨论,文字结果和方法。

如果时间充裕,discussion部分还是要重点研读一下,特别是遇到CNS级别的paper的时候。这部分会把文章的精髓,idea的创新性,作者的实验设计逻辑再阐述一遍,图表的趋势解析,论据的组合,写作的亮点都是可以学习的地方。

 

文献精读的三种思维文献精读是科研人必不可少的功课

精读的主要目的是要把文章的内容真正消化掉,要转化为你自己可以运用的东西

精读的方式分为三种,它们包括“验证型阅读”、“挑刺型阅读”和“总结归纳型阅读”。

    

1.验证型阅读——模仿者

这时候,你的角色是一个模仿者。就是拿到一篇好文章,暂不看文字内容,先把图和表挑出来,根据图和表的内容想想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怎么写,包括大的结构框架、组织逻辑,以及如何引入问题,如何进行结果陈述,如何引申出结论等,然后再看作者是怎么做的,反复体会你想的和你看的有哪些不同。当你的想法和作者的雷同程度越来越高,你的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之中越来越高(FIRST BLOOD)。

这种“图表——思索——验证”的阅读对提升思维非常有效。当你做实验后得到的就是几个表、几个图,如果有意识地经过了“验证型阅读”的训练,你就会知道该怎么从更高、更好的角度来写你的文章。

同样的数据,有的人可以发10.0的文章,有的人可能只能发5.0的文章,为什么有这种差别?这种差别其实就是在平时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慢慢积累出来的。

     

2.挑刺型阅读——评论者

这时候,你的角色相当于一个评论者了。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读方式,需要有评论的一些基础。挑刺就是找不足,能挑刺说明你不仅消化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能比作者看得更深、更远TRIBLE KILL)。

很多高档次杂志经常会刊出针对新文章的评论性短文,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挑刺型阅读。“挑刺型阅读”可以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如果你立志于从事科学研究,撰写课题申请书是必须的能力之一。

课题申请最重要的就是有新的idea,“挑刺型阅读”可以为你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的选题提供良好的训练。

  

3.归纳总结型阅读——专家型

这时候,你的角色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专家了,是一种宏观视野下阅读,是对多个“单”研究的归纳性思考,是对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和把握。每个人都可以总结,但要真正总结到位对发展趋势进行合理、准确的预测却需要很强的能力(MVP),一般初涉研究的硕士很难达到这一水平,“大牛”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不是大牛,不是专家也没关系啦,因为大牛不是天生的,也是从研究生开始慢慢修炼出来的,你可以尝试性按照这种思维去做,量变到质变,说不定哪一天你成大牛了。

 

这三种精读的思维模式,也反映了我们文献阅读的三种境界,某一天,你对归纳总结型阅读已经游刃有余了,那么恭喜你,你成为“大牛”了。

 


哭唧唧,虽然我不是科研人员,也不是学术人员,但我我要做社会中的牛牛!


本科 硕士 博士 思维模式 对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总结和把握 量变到质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