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9
距离《流浪地球3》上映还有1329天(2023年6月17日)(自己乱七八糟的理解与观点)
继续一起读球2电影制作手记吧!不管是外景还是棚拍,摄影灯光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刘老师痴迷光影,追求完美,要用灯光矩阵做出同现实太阳光源照射月面同样的效果,难度可想而知!
刘老师:几场月球表面的戏是在一万平方米的摄影棚拍摄的。郜老师他们搭建的场景也是通宵熬夜赶工,灯光吊装预制也是可怕的工程(之前我放过灯光军火库图片哈哈哈)。现实中的光源来自太阳,足够远,演员行走几公里,影子的角度都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棚内单一硬质光源会造成人群影子角度不同。(又是前期的无数次研究和尝试,同做科学实验也没啥区别)老师你想要的连续、干净、统一的影子虽然没拿到,但是观影的时候我超级喜欢月面的所有戏份。因为探月工程,我们对真实的月面环境的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影片整体的氛围就是主打一个真实哈哈哈,如同演员们真的登月一样。)
刘老师:棚内拍摄没有自然环境影响,光线控制操作会有很大改善。摄影师和灯光师对自然光线的理解和认知是很严格的考验。(所以你们近期去沙漠也可以感受那里的光影?搞光影艺术真的需要艺术家眼光敏锐,心思敏感,追求细节,这样在任何环境中做光才没有违和感。幸苦了!)
真的想哭!如果慢慢看,细细品味的话,还是能看懂老师的讲述!夜戏相对简单,很多是用人造光源去影响气氛。在棚内设置日景光效要想自然没有违和感,必须复原场景中的每个细节反映的所有自然光效。
第一次觉得这段描述很浪漫怎么回事哈哈哈!太阳照常升起,天空像一块巨大的柔光反光布把光线漫反射在所有物体的上,反射角度的光线因为无边无际的天空而巨大无比。时而浅薄巨大的云层被风吹散,时而厚重窄小的云层漂移过来,太阳照射在云彩上,天空忽明忽暗,色彩不断变化!(这的确不是一块吊顶大白布就能解决的)还好这是老师要烦恼的,我们负责美美地观影就好!
美国街头长椅的戏应该是周喆直和郝晓晞的那场对话。外景环境是美国团队拍的实景,演员在棚内拍摄,后期合成。那场戏长椅靠背斜对天空,有一个很窄的长条状光区,由于反射太阳光的原因,逆光下也很亮。棚内还原需要特备精细准确地布光,让这块高光区域自然真实同时又不影响整体的光线气氛。

8. 这段应该是在老师在某个采访中提到的更细节更明确的管理部门组别划分和职能。但是我忘记具体出自哪里了!
A. 摄影组, (7个摄影棚和2个外景)负责每一台机器的日常拍摄工作;
B. 影像设计组, 负责整理资料和参考,以及和其他部门比如导演组、视效组和美术组等的日常沟通;
C. 灯光组预制组,负责所有跟光与电相关的工作;
D.灯光现场组,负责所有跟光与电相关的工作;
E. 数字灯光组,负责数字灯光工程的搭建与数字灯光效果控制;
F. 移动预制组, 负责移动设备使用与维护;
G. 现场移动组,负责移动设备使用与维护;
H. 机械搭建组,负责机械工程搭建;
I. 视频管理组,负责现场监看设备搭建与运行;
J. QTAKE团队, 负责分配视频信号,保障随时随地的画面回放,同时进行达芬奇一级调色,选套相应LUT;
K. 现场调色组,负责及时给画面做一些局部校正调色处理;
L. 现场通讯组, 负责摄影管理部门现场的三方通话以及对讲机等通讯工程搭建;
M. 技术维护与支持组,负责设备的定期维护与保养。
除了这些整个拍摄周期都在组内的工作人员,我们也会在有需要特殊拍摄的时候引入专业技术团队,比如MOCO团队、飞猫团队、航拍团队、水下摄影团队等。在拍摄最紧张的一段时间整个摄影管理相关部门的人数超过300人。更加细化的分工实现了责任到专人的原则,更直接地对接相关人员应对现场的拍摄工作,现场老师边说边画,方便大家执行,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对工作质量有了更好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