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强总统,世界霸主奠基人:罗斯福(下)【历史调研室24】


前言:1936年,在高耸的美国总统山上,托马斯·杰斐逊的头像即将揭晓。罗斯福作为现任美国总统,受邀前来致辞。他凝望着远方的拉什莫尔山,上面的总统早已在百年前逝去,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罗斯福的思绪不仅飘到了很多年以后:“我想我们也许可以稍作神游,遥想一万多年后的那些美国人,那些我们的子孙后代会怎样看待我们。到那时,也许总统山上的这些头像都已被风化得面目全非,但我希望他们会相信,我们今天这一代人,已尽心竭力为他们留下了一方宜居的乐土。”总统山下的演讲,是罗斯福对自己历史责任的独白。先贤们给他留下的,是一个钢产量世界第一、石油产量世界第一、GDP世界第一的国家。那是的美国是世界上无冕的霸王,而罗斯福要走完这最后的一段路,他要在一场燃遍全球的战火中,为美国加冕。
一、美英交易
1939年9月,丘吉尔在回内阁时收到罗斯福的信,并与之通信。丘吉尔表示:在德国的侵略下,英国自身情况岌岌可危。他们在敦刻尔克丢下了大量军需物资,整个国家的军事设备稀缺。英国把希望寄托在了美国身上。
罗斯福在遭到反对后依旧想要将先进武器卖给英国。部分高层人员坚决反对出售任何军需物资,与罗斯福站在了对立面。
罗斯福认为:英国尤为重要。只要英国尚在,美国就能以英国为跳板,对欧洲大陆发起攻势。
罗斯福在自己的半年局势分析中写道:“如果美国能像英国提供军火,英国就能坚持到1941年初,法国也会在北非抵抗,而日本和苏联不会轻举妄动。”
罗斯福以50艘驱逐舰换英国8个海外军事基地,租期99年。这笔交易在美国国内遭到大量反对,但罗斯福依旧以法律条款的漏洞,证明自己以总统的身份可以直接达成这场交易,无需国会同意。
1940年9月3日,罗斯福正式公布了“驱逐舰换基地”的交易。反对声浪在大众了解交易内容后迅速降下。
《华盛顿邮报》将其称赞为:“自美西战争以来美国版图的首次重要扩张”
英国借这场交易将美国从中立拉向了自己。丘吉尔表示:“德国政府都有理由因驱逐舰交易而向美国宣战。从交易达成的这一刻起,英国和美国的事务就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了一起如同密西西比河的河水一般,滚滚向前,势不可挡。”
罗斯福推出《租借法案》,向世人公开美国的立场。《租借法案》的大部分援助都是无偿的。促使美国人接受《租借法案》的,是德国日益壮大的威胁。
《租借法案》并没有把援助对象局限于英国,而是“任何美国总统认为对国防有重要意义的国家”。
二、支援苏联
为什么罗斯福不写明是哪些国家呢?
是哪一个国家让罗斯福感到他未来可能会支援,但现在又不能明说呢?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6月24日,罗斯福宣布“会尽一切努力援助苏联。”
德军饮马第聂伯河、打进重镇斯摩棱斯克。苏联需要物资补给。
1941年11月,苏联被正式纳入了租借法案。
三、珍珠港事件
1941年7月28日,4万日军开进了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打通了前往荷属东印度群岛的道路。日军的目的是获取石油。
美国迅速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并冻结了日本在美国境内的一切财产。
美国这样做的原因:美国不希望日本实现石油自主,石油贸易既给美国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让美国掐住了日本的命脉。东南亚——尤其是荷属东印度群岛荷属东印度群的赢输马来亚盛产美国所稀缺的橡胶和锡,美国不希望它们处于日本的掌控之下。
在与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谈判中,罗斯福让日本从法属印度支那和中国撤军。
一个被日本占领的中国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华盛顿九国公约》中美国对中国的态度:“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美国反对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日本独占中国。
罗斯福眼中最理想的东亚格局:
- 好战的、工业相对发达的日本被局限在小小的本土之上;
- 地大物博的中国由亲美的、买办的国民党政府来统治。
为避免战争,罗斯福并未继续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但当罗斯福得知日本一边谈判一边向东南亚排除舰队时,他立即要求日本从中国全面撤军,放弃20世纪初以来在海外获得的所有领土和租界,并退出轴心国同盟。
日本不愿放弃利益,昭和天皇御准开战。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四、参加二战
珍珠港是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8艘战列舰中有4艘直接被击沉。
罗斯福在国会的演讲中这样说道:“昨天,1941年12月7日,将成为我国的国耻日。美利坚合众国在这一天遭到了日本海空军有预谋的突然袭击。作为陆海军总司令,我已下令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防御。不论需要多长时间,美国人民凭借正义的力量一定会赢得彻底的胜利。我们不仅要保卫自己,还要确保我们永远不再受到这种背信弃义之行的伤害。我要求国会宣布,由于日本发动了卑鄙无耻的偷袭,我国已和日本开战。”
伴随国会上轰鸣的掌声,孤立主义消失,罗斯福的反对者们也和他站在了一起。美国决心走向战争,还只是走向与日本的战争。美国此时没有充足的理由向德国宣战。
罗斯福做了思想上的动员,把主动权给了希特勒。希特勒乐意日本承担起对美作战的主要任务,并认为“日本参战是历史的转折点”。
1941年12月11日,希特勒正式向美国宣战。
五、罗斯福的战略
在舰队生产的空窗期,罗斯福只能选择一个合适的人去领导残缺不全的太平洋舰队——他选中了尼米兹。
美国为中国提供战略支援,希望中国为美国减轻压力。驼峰航线是二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空中运输。
罗斯福采纳了马歇尔提出的“先欧后亚”战略——尽管日本袭击了美国,德国才是头号敌人。
资本主义的束缚被解开,军工复合体重新自由。在总统的鼓舞下,美国生产力爆发到了极致。
战争的尾声,在人民欢呼中,罗斯福掉队了。
六、伟大总统的离世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丘吉尔的医生莫兰看出罗斯福病情很重,预计他只能活几个月。
罗斯福甚至不能站着向国会汇报会议的结果。他向大家承认,自己之前靠着钢铁支架才保持站立。国会议员一位总统终于向他们敞开心扉、愿意向他们承认自己的残疾。不。他太虚弱了,他装不下去了,他快死了。
1945年4月12日,伟大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因脑溢血去世。
突如其来的噩耗,让人民悲痛不已。成千上万人民站在火车轨道边为他送行。丘吉尔心中悲痛,仿佛“遭到一记重拳”;斯大林下令降半旗致哀。
塞缪尔·格拉夫顿的悼词最为贴切——他将罗斯福比作“一位面带笑容的公交司机”:“他总是指导如何安全地驶向下一个转角。现在他走了,车也停了,离天堂之门还很远。乘客们紧紧地拽着彼此,不知如何成功转过下一个弯道。”
这句话写尽了罗斯福离世时美国人心中的迷茫。
战争还未结束,盟军整忐忑不安地向日本前进,不知命运如何。1945年8月6日和9日,日本广岛和长崎落下了两枚原子弹。
战争结束了,不会再有人牺牲了。
罗斯福批准了研制原子弹的计划,并赋予了这个计划“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
七、尾声
我们该如何评价罗斯福的一生?
他在经济危机中上台,在风雨飘摇、人心思变的大环境下毅然推出新政,既维护了资本主义又对其进行了改良。他调节了收入分配,改善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在大萧条期间维持住了国内的基本稳定。
在新老霸权交接上,罗斯福凭借二战的天时地利,逼迫英国进行了一场不流血的禅位。新霸主不仅取代了老霸主,还将其纳入了自己麾下。

在核武器的开发上,罗斯福给予了不可或缺的支持。美国的军事霸权也由此建立。
纵观罗斯福12年的总统生涯:在他上台前,美国是一个孤立主义盛行、在经济危机中动荡不安的国家;当他离世时,美国已是西方国家公认的世界领袖。

正如罗斯福的妻子埃利诺所说:“他已完成了他的使命”

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会继续推出笔记系列!记得三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