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红色前南峪,承先人革命魂
1.出发:
出发前我们实践小组针对地方红色文化进行了一系列搜查,经过大量的查阅资料和筛选,组后发现了前南峪村这个普通的小山村中不寻常的一段历史。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是太行山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普通的小山村却度过了极不平凡的岁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敌后总校就设在这里。
2.途中:
路程很长,在公交车上坐两个小时,不过和小时候春游的感觉不一样,这里虽然属于乡村,但是条条水泥路都是平整且干净的,没有小时候那种颠簸的感觉,由此可见全面脱贫攻坚的成果,可以窥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共产党的伟大。
抗大陈列馆

刚到目的地,引入眼帘的就是“抗大雕群”。据了解,此雕群名为“烽火熔炉”,群雕由青铜铸造而成,雕塑总长14.5米,高7米,在抗大校旗下,抗大教育委员会主任毛泽东矗立于群雕中心,抗大校首长滕代远、何长工分别融入左右两侧的抗大教职学员中,再现了抗大在敌后太行山的峥嵘岁月,这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之作。当时前几天刚下过雪,天地是白皑皑的一片。在这样的雪景中,抗大身上所承载的历史显得尤为厚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样的场景给予了在场的每个人不言而喻的震撼。
抗大纪念碑

抗大纪念碑碑文镌刻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汉字,这是一段历史,一群人的美好期望和伟大理想,更是无限的红色精神和红色力量,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懈奋斗,为美好的中国未来添砖加瓦。
毕业证

前南峪村

现在,前南峪村累计修果林梯田1840亩,完成水利工程配套15项,在荒山上种植了2800亩生态林,5500亩经济林,8300亩山场全部实现绿化,林木覆盖率94.6%,被林业、生态专家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太行生态第一村”和“中国绿色村庄”。
雨后天晴,坐落在前南峪村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越发显得庄严肃穆。
“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前南峪村将教学课堂、作训处、图书馆、机要处等抗大旧址进行整理修缮,开展党史宣传教育活动,迎接游客参观,打造青年训练基地等旅游体验项目。”杨先生介绍,近年来浆水镇对红色文化遗址进行保护和开发,挖掘内在价值,打造以“全域红”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教育格局。
漫步在前南峪村干净的街道上,二层连体别墅鳞次栉比,家家户户用起了清洁能源。
3.感悟: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抗大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抗大的办学过程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抗大的实践又为艰苦奋斗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抗大办学伊始,是一个“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大学。办学环境异常艰苦,学校没有固定的校舍,没有像样的课桌,他们就自己动手挖窑洞,改造马厩、猪圈当教室、宿舍。没有黑板、桌椅,就自己抹黑板,凿石桌凳。没有教学课本,没有笔墨纸张,就自己捡废旧报纸当练习本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先生在他的《西行漫记》中对抗大在延安的艰苦办学境况有过很形象,也很生动的描述。
抗大作为革命的大熔炉,不仅担负着学员科学知识、军事技能的培养,更承载着塑造学员理想、信念、意志、品质铸造的责任。走出抗大校门,走向抗日战场的广大抗大学员们,时刻把党的理想信念装在心里,以抗战大局为重,心系人民,心系国家、民族,面对侵略者的屠刀,义无反顾,慷慨赴死,展现了抗大学子的浩然正气。抗大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共和国的旗帜,抗大学员们的铮铮铁骨,展现了抗大精神和浩然正气!
抗大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抗大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组长 | 赵一飞
小组成员 | 钟淙宇 张智涵 朱章良 王烨
排版 | 张智涵
审核 | 赵一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