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层打新的标准: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警惕传统行业高定价

朱老六上市勉强没有破发,最后收盘收在了发行价9元。朱老六刚出来的时候,一看就是发行价定高了,做豆腐乳的业绩成长性一般,还在新三板精选层,就定价近20倍,太不厚道了。据说一开始还想定得更高,被股转公司压了几块,要是不管的话就更过分了。
可见,挂牌公司和主承销商有很强的抬高发行价的动机,挂牌公司想尽可能多募集资金,多搞钱,券商想多分点承销费。现在精选层基本都是直接定价,省去了网下询价,两者一嘀咕,一起捏窝窝就定价了。
股转公司对这种传统行业高定价的现象,应该有一定监管,一是不能和A股科创板、创业板攀比,不能拿A股上市公司作为可比公司确定发行市盈率。二是不能拿停牌前的股价作为发行定价参考,因为新三板缺乏流动性,有些公司停牌前大幅拉升股价制造高价假象。例如,朱老六停牌前股价最高到了31元,停牌时股价也有22元,但成交量只有2000多块钱,这种价格能当真吗?

从朱老六看看精选层的“绿鞋机制”,目前境内资本市场精选层普遍有绿鞋机制,可尽力维护新股上市初期的股价不破发太多。A股市场用得比较少,一般超级大盘股才会采用,邮储银行发行时就有绿鞋机制。朱老六应该是使用了“绿鞋机制”,力保尾盘不破发,正好收在了9元发行价。
绿鞋机制是俗称,学名是超额配售选择权。精选层第一批破发太严重,因此从第二批万通液压开始,推出了超额配售选择权。通俗地说,就是在新股发行的时候,拿出一部分股票给战略投资者,也叫战投,但采取递延交付的方式。一般股民打新股,中了就马上给你股票,但战投先等等。
如果股票上市之后破发,主承销商就从市场上低于发行价买股票。这样买股票的资金多了,新股短时间内可能就不破发了。然后买够之前定下的数量,就把这些股票交付给战投。这就是绿鞋机制,也是跟着老外学的,据说第一家这样搞的是一家叫绿鞋的美国公司,所以叫绿鞋机制。绿鞋机制一般是30个自然日内。可以短期维护股价,但长期不行,还得靠公司基本面。
券商认为精选层“估值锚”摸索基本完成,我认为这个断言为时过早,有点不实事求是。安信证券认为,经过近一年的发展沉淀,精选层从模仿到逐渐摸索出一套注册制下适合自身特色的发行模式。这套模式是契合新三板公司前期已有交易价格且已流通股份较大特点的定价发行逻辑体系,市场内部“估值锚”的摸索基本完成。依托连续交易和转板制度,精选层可投资性和PRE-IPO 属性逐渐增强,市场也趋向稳定预期。

券商研报水分太大,最多信三分之一。我们先看这一句“契合新三板公司前期已有交易价格的定价发行逻辑体系”,新三板公司由于流动性不足,市场价格容易被操纵,几千块钱就能拉起来。以朱老六为例,停牌前市场最高价到了31元,停牌价22元。而这一天成交量只有2200元,一个小散就能轻松搞定。这样的价格有啥参考意义。如今公司进入精选层,发行定价9元,有些媒体还说参考停牌前价格折让一半多,这种折让有何意义?这是什么“价值锚”?
精选层打新的标准: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总结去年7月以来的精选层申购经历,吃过不少亏踩过几个雷,才明白在新股申购中这个标准也很管用。 好行业就是要选战略新兴产业,传统行业的一般不大行,除非价格特别低。牛股基本都是新兴产业的公司,连城数控、长虹能源等。传统行业的那些像同力股份、华维设计等,破发的多。价格上,盖世食品和朱老六就是例子,前者10倍发行结果大涨,后者19倍发行勉强不破发。

好公司就是有核心技术,公司具有高成长性,有产能扩产预期。好价格就是发行定价不能太高,精选层最多就十几倍,超过20倍的基本挂掉。三元基因、数字人等行业可以,但发行定价市盈率太高了。把握这三者,申购精选层新股基本就不会踩雷。上市之后,也可留意符合这三点的公司的长期投资机会。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九阳神功,无往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