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打破女性焦虑的王者?好心情:电影《芭比》适合所有人

2023-08-01 11:59 作者:好心情健康  | 我要投稿


“你必须瘦,又不能太瘦。”


“你要有钱又不能张口要钱,否则就是俗。”


“你必须喜欢当妈妈,但不能整天把孩子挂在嘴上。”


“你要为男人而美,但不能过度,让男人有非分之想,或者让女人有危机感。”


“你要有自己的事业,但又要把周围的人照顾得无微不至”。


……


这是来自电影《芭比》中一位妈妈的控诉,短短几段话,那些“既要又要”的偏见,就把全球女性共同面临困境展现出来,引发了无数女性的共情。



一个问世60余年超级IP,最近因为一部真人电影《芭比》掀起的粉色风暴正在席卷全球。


豆瓣给《芭比》打出8.5的高分,43.8%的人给出5星好评。热搜话题#芭比#占据了主榜热搜第一,在榜时间更是长达11个半小时。


导演用最丝滑的方式发出了关于女性身份、成长和生存现状的呼喊。好心情为大家总结了以下几点:


跟自己和解,允许不完美


电影构建了一个“芭比乐园”,这是一个属于女性的完美世界,肤色、体形各异的芭比们生活在其中,从修路工人、医生、律师、诺贝尔奖作家到国家总统,全都是芭比;她们每天幸福快乐,睡衣永远不会皱,想穿什么衣柜就会出现什么。


在芭比乐园里,女性拥有无限可能。


但来到现实世界后,芭比的遭遇进一步打破了芭比乐园所构设的美好幻象。


她承受着不友好的凝视和评头论足,诧异于美泰公司的决策层没有一名女性,开始感受到不自在、伤心、无助等等负面情绪——而这些亦投射出诸多真实世界中女性的处境。


芭比开始看清了过往的完美幻象,她逐渐认识到,人不可能完美,人只能是自己。完美既然不可能,接受不完美和自己和解也是一种方法。


正如芭比的设计者说:“我们谁都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所以现在的芭比也不是了。这个年代美不再只有唯一的标准了,女孩子们可以恣意生长,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生而为人,无需处处完美。你可以争取完美,但失败了也没关系,我们不是非要做somebody,如果你乐意,当一个nobody也可以,普普通通就已经很难得。


自己的人生,不应被他人定义


全片最让人触动的,是芭比初至现实世界之时,在长椅上扭头看到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你真美。”


老妇人对此的回应是“我知道。”


即便人生步入暮年,即便脸上布满皱纹,身材走样、老态龙钟,只要你认为自己是美丽的,那你就是最美丽的


老人的坚定回答中所透露的,是超越年龄、超越所有外在的、无需被别人肯定的自信。


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因为芭比的女性成长之旅,就从这条长椅上开始


在高跟鞋与平底鞋的选项中,芭比最初选择了前者,而影片最终,她也拥抱了生活中的不完美和混乱,欢乐地踩上了平底鞋,不再被美丽束缚,勇敢做自己。


芭比不需要一定漂亮,不需要成为医生、建筑工人、作家,也不需要拿诺贝尔奖、当上总统。不必完美,不必成为“理想的女人”,而是需要去感受、去理解,去认真思考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而不是按照“完美”的模板生活。


电影《芭比》的最后,芭比认识到她不是由创作者决定,也不是由男性定义,更不是由她的喜爱者们掌控,而是她自己定义自己的人生。


她穿着舒服的衣服,去妇产科,去真正的认识自己身为女性的身体,选择成为人,平凡地体会人生。


芭比,要做自己。


如果说《消失的她》让女性提防渣男,那《芭比》就是让女性活出自我。


因此很多人认为,电影《芭比》是女性主义。


好心情认为,电影真正讲述的,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人,应该如何成为真正的自己


正如电影里的男性肯,自始至终是个被彻底边缘化的角色。但在电影的结尾,肯终于和芭比一样,下定决心去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不再是芭比的附庸,不再是“芭比与肯”中那个无关紧要的“小尾巴”。


没有人是为了其他人的仰望而活,也不必受限于外人的眼光,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芭比不是肯的附属,肯也不是芭比背后的肯,肯和芭比可以站在一排。


就像电影里的芭比和肯一样,我们也应该首先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人”的存在,而不是被困在那些由各种主义、世俗的规则造就的符号里。


打破女性焦虑的王者?好心情:电影《芭比》适合所有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