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卫视《五洲四海山东人》今晚播出《郑方:从“水立方”到“冰丝带”》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将盛大开幕,北京也将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举办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本期就来聊聊奥运(冬奥)场馆。而他,从2003-2021年总计完成了7个奥运竞赛场馆的设计任务,与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


郑方,山东宁阳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北京2022年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总设计师、国家游泳中心冰壶赛场(冰立方)设计总负责人,北京2008年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以及国家网球中心等竞赛场馆设计负责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举世无双的“水立方”让世人难以忘怀。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神秘的“冰丝带”又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位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本届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由3360块曲面玻璃拼成的22条“丝带”,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国家速滑馆为何取名“冰丝带”?


来看一下“水立方”和“冰丝带”。“水立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ETFE膜建筑,ETFE即新型环保节能材料四氟乙烯膜。使用新材料的“水立方”不仅更节能,设计使用年限更可以长达100年。2019年,郑方与众多团队通过科研攻关,在保留水上功能的基础上,新增冰上功能,“水立方”成功变身“冰立方”,它将承办北京冬奥会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艰巨的挑战,科技的较量,“水”“冰”转换是怎么做到的?


“冰丝带”1.2万平方米的冰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冰场之一。这样一个“超级冰箱”,制冷剂尤为重要,而节能环保更为重要!“冰丝带”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二氧化碳直冷制冰技术的短道速滑馆。取代高污染的氟利昂制冷,其减少的碳排放量约等于3900辆汽车的年度排放量,也相当于植树超过120万棵所带来的减排量。敲一下黑板,这里有节能的建筑玻璃,还有世界上最快的冰,各国运动员极其喜爱,“冰丝带”里的“黑科技”如何体现中国智慧?


由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材料、中国制造组成的国家速滑馆建设“中国方案”,在绿色、环保、可持续方面为奥林匹克树立了新标杆。而“水立方”的成功改造,让国际奥委会做了一个新的决定,自北京冬奥会往后的三届奥运会,不再有新建的永久性场馆,而是利用原有场馆加以改造,持续循环地举办夏奥会、冬奥会。

“冰立方”和“冰丝带”,它们是2022北京冬奥会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的一个缩影,也记录下“双奥之城”浓墨重彩的光辉岁月。与奥运结缘长达20年,作为“双奥”代表人物的郑方,将在节目中讲述为北京建设“双奥之城”倾力奉献的故事。

敬请关注
今天(1月29日)18:05 山东卫视
《五洲四海山东人》
郑方:从“水立方”到“冰丝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