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有关再认记忆与注意力.2022.04.04

2022-04-11 13:31 作者:蔡佳展  | 我要投稿


佳语集:你有没有经常在特定的一个地点突然想起某人?有沒有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看到一个似曾相识的脸孔呢?我们在辨识人脸的时候,是否会受到环境场景的干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似曾相识的既视感又来自于哪些脑区呢?(上图取材自认知神经心理学期刊)



图片取材自网络

记得学生时期曾租屋在一个西洋墓园的附近,墓园里大约有十来多个坟墓。墓园围墙的高度不高,估计也大概只到我的下巴。从学校回宿舍一定会经过那个墓园,因此每次在图书馆晚自习回来的路上,经过墓园时一定会低着头快速通过。虽然那栋宿舍里的舍友都调侃自己住在“夜总会”旁边,不过也没听过什么奇怪的传闻,大家似乎对这些特殊的阾居司空见惯彼此相安无事。



图片取材自网络

直到有一次期末考后的一个夜晚,那天与好友聊天到半夜。可能是时间较晚的缘故,回宿舍 的路上空无一人。除了月色较为昏暗之外,似乎与平时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刚好就在经过 墓园的时候, 突然在眼角余光的地方,隐约看到一个白色的阿飘站在墓碑上面。当时吓的我 差点叫出声来,拔腿一路头也不回的冲回宿舍。回到房间之后,仍旧觉得心惊胆战汗毛直竖。 但是想到奶奶平时的告诫:遇 “ 事 ” 要沉着一定要看清楚,否则人吓人无药医。 于是在早上天亮之后,我就鼓起勇气战战兢兢的回到事发现场。在同样的地点以同样的角度,只不过这次 我趴在围墙上,仔细的往墓园里张望。 这个墓园平时也没正眼瞧过,这一看我差点笑出来。 原来那个白影是墓碑上的十字架,因为颜色与高度的关系,在夜色的影响之下让我作出了误判。



图片取材自 (Bar, 2003)的论文

后来我在阅读有关再认系统的资料时,特别会关注与此相关的信息。我个人觉得最能解释此一错看现象的就是(Bar, 2003)的论文,他认为视觉早期的影像刚开始会在前额叶里找到几个貌似相同的熟悉物体,再经过环境背景信息的比对,最终筛选出最有可能的物体。而选择形 状类似物体的过程中,如果在某种情境的扭曲下就很有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图片取材自(Chaumon et al. 2013)论文


似曾相识的既视感如果以再认双加工的理论来解释,就是再认加工的初期看起来好像熟悉,但是继续进行回想加工时,却找不到确切相关的情节记忆。看了很多既视感的实验样本,只觉得真实的既视感很难在实验室里重现。例如到一个不曾去过的地方旅行,却发现似曾相识的景点,伴随的是神奇的感觉而较少会去纠结到底是什么时候来过?因为知道自己以前从未来过。


图片人脸再认记忆的神经心理学模式,取材自(S.Z. Rapcsak,2011)论文


最近也看到一个有趣的实验,是检测人脸的再认记忆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因素。下面的这两个测试是针对分心与打岔这两个干扰因子,对工作记忆的影响程度。答案在最后面,即使答错了,也无须感到惊慌,因为速度实在太快了,就当作是线上游戏呗。不过,这种测试经过多次的练习之后,也能提升工作记忆的专注程度。


第一个测试是有关分心对脸孔再认记忆的影响



第二个测试是有关打岔对脸孔再认记忆的影响


有趣的是实验的数据显示:一般的情况下,我们在40岁以后较容易受到分心的影响,但是在30岁过后很容易就会受到打岔的影响。


图片取材自 Adam Gazzaley教授于2011年11月3日在加州大学三藩市分校的演讲

后来再读 Moshe Bar 教授 2003 年的论文发现他的再认模式做了些修改,前额叶的部分己经 划分为腹外侧前额叶与眼眶额叶这两部分了。

取材自(Bar 2003)论文

眼眶额叶的部分并不陌生,以前曾经读过一篇有关嗅觉路径的论文 ( 2016 年 ) , 其中就提到物体再认的过程中,视觉信息经由背侧通道的眼眶额叶与腹侧通道的颞下回辨识之后,会获得该物体相关联的所有信息包含气味与口感。但是上图中这个腹外侧前额叶又是咋回事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忍不住爬墙听了一场 Moshe Bar 教授于 2012 年在西班牙巴塞隆纳的演讲,内容非常精彩涵盖了他多年的研究。让我对再认记忆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详情请见

图片取材自网络




答案:测试1不相同,测试2相同。


有关再认记忆与注意力.2022.04.0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