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资本论》第一卷的摘录和笔记(十:资本的总公式和总公式中包含的矛盾)

2022-08-13 09:41 作者:哲学的物质武器  | 我要投稿


第一册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 资本转化为货币

1.资本的总公式

1、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注:很多时候,“资本”这一概念都在被滥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丢掉了资本产生的前提;实际上,前提还要补充一点——劳动力成为商品,在后文中有所论述。

2、资本在历史上起初到处是以货币形式,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与地产相对立。

3、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但除这一形式外,我们还看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另一形式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在运动中通过这后一种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而且按它的使命来说,已经是资本。

注:“为卖而买”的行为是无止境的,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为了使用或者说消费商品。

4、在W-G-W循环中,始极是一种商品,终极是另一种商品,后者退出流通,转入消费。因此,这一循环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是满足需要,总之,是使用价值。相反,G-W-G循环是从货币一极出发,最后又返回同一极。因此,这一循环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

注:人类追求使用价值是有限度的,因为无论如何都会受到生理上的局限;但追求交换价值是无限度的,在下文中将会看到这一点。

5、一个货币额和另一个货币额只能有量的区别。因此,G-W-G过程所以有内容,不是因为两极有质的区别(二者都是货币),而只是因为它们有量的不同。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多于起初投入的货币。例如,用100镑买的棉花卖100+10镑,即110镑。因此,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的G'=G+Δ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surplus value)。可见,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殖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

注:上述给出了剩余价值的定义,此外,再次强调了,只有在“这种运动”中,价值才能转化为资本。

6、每一次为卖而买所完成的循环的终结,自然成为新循环的开始。简单商品流通——为买而卖——是达到流通以外的最终目的,占有使用价值,满足需要的手段。相反,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7、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占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增殖——是他的主观目的;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因此,决不能把使用价值看做资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这种绝对的致富欲,这种价值追逐,是资本家和货币贮藏者所共有的,不过货币贮藏者是发狂的资本家,资本家是理智的货币贮藏者。货币贮藏者通过竭力把货币从流通中拯救出来所谋求的无休止的价值增殖,为更加精明的资本家通过不断地把货币重新投入流通而实现了。

8、商品的价值在简单流通中所采取的独立形式,即货币形式,只是商品交换的中介,运动一结束就消失。相反,在G-W-G流通中,商品和货币这二者仅仅是价值本身的不同存在方式:货币是它的一般存在方式,商品是它的特殊的也可以说只是化了装的存在方式。价值不断地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这个运动中永不消失,这样就转化为一个自动的主体。如果把自行增殖的价值在其生活的循环中交替采取的各种特殊表现形式固定下来,就得出这样的说明:资本是货币,资本是商品。但是实际上,价值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变换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着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殖着。既然它生出剩余价值的运动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它所以获得创造价值的奇能,是因为它是价值。它会产仔,或者说,它至少会生金蛋。

注:可以如此概括资本——能够自行增殖的价值。

9、在简单流通中,商品的价值在与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对立中,至多取得了独立的货币形式,而在这里,商品的价值突然表现为一个处在过程中的、自行运动的实体,商品和货币只是这一实体的两种形式。不仅如此。现在,它不是表示商品关系,而可以说是同它自身发生私自关系。它作为原价值同作为剩余价值的自身区别开来,作为圣父同作为圣子的自身区别开来,而二者年龄相同,实际上只是一个人。

10、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货币,从而也就成了资本。它离开流通,又进入流通,在流通中保存自己,扩大自己,扩大以后又从流通中返回来,并且不断重新开始同样的循环。G-G',生出货币的货币——money which begets money——资本的最初解释者重商主义者就是这样来描绘资本的。

11、为卖而买,或者说得完整些,为了贵卖而买,即G-W-G',似乎只是一种资本即商人资本所特有的形式。但产业资本也是这样一种货币,它转化为商品,然后通过商品的出售再转化为更多的货币。在买和卖的间歇,即在流通领域以外发生的行为,丝毫不会改变这种运动形式。最后,在生息资本的场合,G-W-G'的流通简化地表现为没有中介的结果,表现为一种简练的形式,G-G',表现为等于更多货币的货币,比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注:考察如今的资本形式,金融资本便是G-G'最典型的表现。

12、因此,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注:G-W-G'这一总公式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资本,不管是商品的简单流通、产业资本、生息资本,还是当今的金融资本。

2. 总公式的矛盾

13、就使用价值来看,交换双方都能得到利益,但在交换价值上,双方都不能得到利益。不如说,在这里是“在平等的地方,没有利益可言。”诚然,商品可以按照和自己的价值相偏离的价格出售,但这种偏离是一种违反商品交换规律的现象。商品交换就其纯粹形态来说是等价物的交换,因此,不是增大价值的手段。

注:如果商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那么在交换中绝不能增大价值,即无法产生剩余价值。

14、假如互相交换的是交换价值相等的商品,或交换价值相等的商品和货币,就是说,是等价物,那么很明显,任何人从流通中取出的价值,都不会大于他投入流通的价值。在这种情形下,就不会有剩余价值形成。商品的流通过程就其纯粹的形式来说,要求等价物的交换。但是在实际上,事情并不是纯粹地进行的。

注:在后文中,假定了不遵循等价交换的情况,这里只给出结论,即15。

15、坚持剩余价值来源于名义上的加价或卖者享有贵卖商品的特权这一错觉的代表者,是假定有一个只买不卖,从而只消费不生产的阶级。从我们上面达到的观点来看,即从简单流通的观点来看,还不能说明存在着这样一个阶级。但是,我们先假定有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不断用来购买的货币,必然是不断地、不经过交换、白白地、依靠任何一种权利或暴力,从那些商品占有者手里流到这个阶级手里的。把商品高于价值卖给这个阶级,不过是骗回一部分白白交出去的货币罢了。例如,小亚细亚的城市每年向古罗马交纳贡款,就是如此。罗马则用这些货币购买小亚细亚城市的商品,而且按高价购买。小亚细亚人通过贸易从征服者手里骗回一部分贡款,从而欺骗了罗马人。但是,吃亏的还是小亚细亚人。他们的商品仍旧是用他们自己的货币支付的。这决不是发财致富或创造剩余价值的方法。

16、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注:在后文中将看到,工人(无产者)的剩余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17、流通是商品占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在流通以外,商品占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就商品的价值来说,这种关系只是:商品包含着他自己的、按一定社会规律计量的劳动量。这个劳动量表现为他的商品的价值量,而因为价值量表现为计算货币,所以这个劳动量就表现为一个价格,例如10镑。但是,他的劳动不能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加上超过这个商品本身价值而形成的余额,不能表现为一个等于10镑又等于11镑的价格,不能表现为一个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商品占有者能够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但是不能创造自行增殖的价值。他能够通过新的劳动给原有价值添加新价值,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增大,例如把皮子制成皮靴就是这样。这时,同一个材料由于包含了更大的劳动量,也就有了更大的价值。因此,皮靴的价值大于皮子的价值,但是皮子的价值仍然和从前一样。它没有增殖,没有在制作皮靴时添加剩余价值。可见,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以外,也就是不同其他商品占有者接触,就不能使价值增殖,从而使货币或商品转化为资本。

18、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注:这是一个“双重的结果”,它看似矛盾,但又是必然的,归根结底是由于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重性。在后文中将看到,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是如何让资本成为现实的。


《资本论》第一卷的摘录和笔记(十:资本的总公式和总公式中包含的矛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