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2.4.11 价值形式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1、价值形式[i]
价値形式即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称做交换价值。
价值是抽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凝结,但价值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只能在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例如,一只绵羊的价值不能由绵羊本身直接来表现,只有在绵羊同其他商品,比如说同二十斤谷物相交换时,才能在二十厅谷物上表现出来。这二十斤谷物就是一只绵羊的价值的表现形式,或称交换价值。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用货币来表现的。但是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并不是骤然发生的,而是商品交换长期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远在原始社会后期,商品交换就已出现。不过那时的交换是带有偶然性的。同这一时期的交换相适应而出现的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在这种价值形式下,只是某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而不是许多商品相交换。简单的价值形式可用下列等式来表示:
1只绵羊=20斤谷物
这种价值形式是最简单的,但是它已提供了理解一切价值形式的基本关键。在这个等式中,一只绵羊同二十斤谷物相交换,首先是由于它们都是劳动生产物,具有大致相等的价值。但是在这个等式中它们却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等式左边的商品[ii]通过和其他商品[iii]的交换,相对地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因而它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等式右边的商品[iv]以它的使用价值的一定量表现左边的商品[v]的价值,也就是说,它是作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因而它是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
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具有以下特征:(1)它的使用价值用来表现另一商品的价值;(2)它的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3)它的私人劳动采取了直接的社会劳动的形式。
等价形式的特征表明:花费在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中的具体的私人劳动,可以直接体现为抽象的社会劳动。从而,它可以作为另一商品的价值尺度同其他商品直接相交换。
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交换已不再是偶然的、个别的现象了。特别是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的出现,交换便日益成为经常的现象。这时,参加交换的已经不是少数极个别的商品,而是许多商品。这样,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便为扩大的价值形式所代替。这种扩大的价值形式可以用下列图式表示: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下,各种商品的所有者都把自己的商品当作相对价值形式,而把别人的商品看作等价形式。换句话说,他们都想用别人的商品来表现自己商品的价值,换得所需要的东西。这里每一种商品都是别一种商品的特殊等价形式,而没有一个统一的等价物。这就为交换过程造成了困难。例如,当绵羊所有者要以绵羊换得谷物时,谷物所有者所需要的可能不是绵羊而是麻布。这时,绵羊的所有者就得首先换到麻布,然后再用麻布去换得他所需要的谷物。交换过程的这种繁复和困难,反映了私人劳动表现为社会劳动的困难,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矛盾的增长,就自发地从大量的商品中分离出一种在交换中经常出现并为大家乐于接受的商品,这种商品成为了一般等价物。于是,价值形式就由扩大的价值形式过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即:

在一般的价值形式中,每种商品所有者只要把他的商品换得一般等价物,就可以随时用这种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换到他所需要的任何商品,因而也就消除了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下所发生的困难。但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各个地区和各个部落是不同的:畜牧部落可能是用牲畜或兽皮,居于海滨的部落又可能是用贝壳或盐。随着交换之突破了地方市场范围而在更广大的市场范围内进行,等价物的多样性和不固定性就造成了交换中的新的困难,并要求使用单一的等价物。于是,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便逐渐固定在一种商品上。由于黄金和白银[i]的自然属性最适合于作为一般等价,因而后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就固定在这些商品上了。以金、银当作一般等价物时,就产生了货币的价值形式,即:

由此可见,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它和其他一切商品不同的地方,只是在商品交换中固定地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所以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界便分为两部分 商品和货币,并使商品经济的矛盾更加加深和发展。这在货币的各种职能中就可以看出。
马老师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只有研究了价值形式的发展史,货币的谜才能够解开。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49页。
[ii] 绵羊。
[iii] 谷物。
[iv] 谷物。
[v] 绵羊。
[vi] 它们也是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