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汉服运动大概可能已经死了

2022-06-13 19:32 作者:汉服世代  | 我要投稿

街头穿汉服的人似乎越来越多。

全球各地关于汉服的新闻也是层出不穷,比如某某宋代古画复活了,谁谁扮演的“屈原”造型惊艳,某地举办了某代某礼仪的再现,某某节目使用了复原衣服……

各类活动层出不穷,就连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也是一次次“高度还原”。

尽管汉服运动看似水涨船高,但是各十年左右的“老字号”店铺却在相应闭店、打烊。那看似不停扩散的汉服运动,中国人14亿,衣服又是必需品,怎么就养不活汉服这个产业了?

为什么养不活?

凭什么养不活?

数千年以来积累的深厚文化,我泱泱十几亿人,怎么就支撑不起一个小小的汉服产业了?


但眼睁睁看着汉服运动变成各种古装Cos 和表演,总有那么一瞬间猛然觉得:2022年,汉服运动大概可能已经死了。


【图】衣锦九都汉服清仓截图和净燃汉服工作室的微博截图


01

汉服运动越来越局限“扮演古人”

想必关注汉服界的朋友们,已经对2021年至2022年不少大店小店新店老店纷纷闭店的现状有所了解了:夜雨寄北、绮楚集、南樾织造、兰若庭、都城南庄、衣锦九都……大量亏损、融资失败的案例令人唏嘘,不少实体店铺也纷纷关闭。

这是因为整个汉服行业,无论是活动还是服装,都处于寒冬腊月的低谷状态。

难道这真的就是结论了么?我们也同感忧虑,积极思考发展的办法。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汉服运动早期还野心勃勃(不知死活)地想要去社会上争取奥运礼服、学位服、祭祀礼服、主持人服、空姐服……这服那服,到了今天主流却变成了高级的、精致的、考究的影楼装了,连心气儿都没了。


【图】央视《古韵新春》上考究精美的演出服


现在有一种风气,是倾注大量精力去向大众推广精致的、高度贴近文物的演出服。

最近的几档综艺节目和专辑里,把汉服说成了汉朝古装,旗袍却摇身变成了汉服。好好的一场传统节日节目,变成了汉朝、唐朝、明朝的情景剧再现。

一时间,什么服装都打着复原的旗号,所有一切都成了古代歌舞升平的表演。


形制考据固然重要,固然是基础,远比用大红大绿、西式礼服上的牡丹花代表中国更有韵味和价值。

但这种用文物绑架汉服的做法,这种以为用了文物就可以免去争议的简单粗暴的艺术创作,就是汉服运动的进步吗?不,是退化。


对,我说的,就是汉服运动立下“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志向的心气儿,没了。



02

汉服越来越脱离活着的意义

汉服运动二十年,重新出发,就是要把这个心气儿重新提起来。中式学位服、婚礼服、外事社交礼服、恰恰是汉服界理所应当关注的考虑的积极实践和参与的议题。

比如就像中式学位服这样的议题,汉服界如果不关注不参与不回应,意味着什么?一个不回应社会和时代需求的社会运动,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当汉服不能提供合理靠谱完善的解决方案时,社会为什么要给汉服立足的机会?社会是残酷的,醒醒吧!

中国美术学院的“黑配绿”学位服与哈利波特的造型几分相似


看吧,虽然这种学位服是为了“中国风”而设计,用立领、盘扣的元素突出中国特色,从主体上看,汉服运动这20年的贡献有什么吗?Nothing.

 

我们的确需要反思,为什么会一步一步走到如今的低谷?

除了疫情影响,难道自身没有任何问题?

汉服界熟悉的溪山琴况去世以后,汉服运动根本不去回应社会的需求,也不解决实际的需要。

溪山琴况去世之后,继续解决了中式学位服没有?去呼吁改变颁奖礼服没有?将目光放到拍照影楼少男少女以外市场没有?Nothing.

在考据文物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一套中式或者汉服剪裁方法没有?Nothing.

在学术研究建设上,有新的理论建树没有?Nothing.

考据是为了汉服而考据,结果现在变成了为了考据而考据,考来考去考成了朝代古装,而且是那种拍完照就压箱底的朝代古装。

当什么都以朝代古装为标准的时候,汉服也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



03

汉服运动越来越倒退了

我们经常在想,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就这样了?

直到看到网络上的话语,看到昔日的“深衣”被称作了“长襦”,才恍然大悟。


【图】溪山琴况设计的深衣学位服和古墓仙女穿搭手册中的“长襦”


且不论古墓仙穿搭手册上面的“长襦”考证本身就是错误(汉代的“长襦”指及膝以上的上衣),单就从命名来说,汉服体系中的“深衣”与服饰史中的“长襦”,在精神上是截然不同的指向:

“长襦”到汉代为止,深衣却继续前行。《礼记·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五经正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汉代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学者和知识精英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去传承、注释、实践和推广深衣,跌宕起伏、绵延千年。不仅仅汉唐宋明薪火传递,而且还远播越南琉球日韩……不仅中古时期一直在发展,近代民国时期也以深衣为旗帜,更不用说21世纪的汉服运动,以深衣形象开风气之先,凝聚人心。

我只闻“深衣”传承千年,一脉相承,未曾听闻“长襦”流传后世,承载道统。

……


深衣是一个庞大的服饰种类,每个时代、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就像是一个人的一生,幼年时期的形象当然与中年和老年的形象不同,但是不能说幼年、青年和老年时期就不是同一个人了,把人家完整的一生给切割了。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的“深衣”大类被强行切割为零零散散的碎片,其中一块碎片命名为“长襦”。这又是何故?

既然号称“传统服饰”,不正应该讲“衣以载道”吗?

为何舍弃千百年来承载文化道统的“深衣”不用,偏偏要改成偏僻冷门、莫名其妙的“长襦”?

将汉服体系中绵延不绝的“深衣”一脉,横刀竖切地肢解为“汉制”、“晋制”、“唐制”、“明制”,这又是为何?

20年前,汉服运动初期的深衣做得不精致、不完美,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是却成功地沟通了历史,骄傲地指向了未来。而在汉服运动20年后,中国青年好不容易找回来的“”深衣”却被故意扭曲为“汉制长襦”,而日本、韩国的深衣依旧是深衣……

对比一下:

在古代,中国有深衣,朝鲜有深衣:

【图】中国古代,明朝张懋墓出土的深衣实物与朝鲜古代的古画上的深衣


在当代,我们明明在努力恢复深衣,一些中国人却在不遗余力地解构“深衣”,而对比当代韩国,依然在使用“深衣”……


【图】中国当代第一件深衣、当代汉服运动起始标志与当代韩国的深衣

以后我们的子孙问,”深衣“到底是谁的,我们该如何回答?我们拿“汉制长襦”去跟韩国人争夺文化道统吗?形制不完美、不考据,那么就来完善、完美啊,为什么要把”深衣“切割成碎片,然后拱手让人?


这种风气到底是从何时而起又是怎么来的呢?网上搜索到的时间点是2010年,从集中火力批判汉服运动先行者开始的,他们一手挥舞大棒嘲笑谩骂攻击汉服运动早期的衣服与文物不一样,一边收割汉服运动在当代的复兴成果。



【图】关于汉服运动如何被带歪的截图


而当时,汉服界的所有人对这种现象袖手旁观,熟视无睹。

真是月明星稀,大树底下不长草啊。


04

汉服运动已死,或许是真的

如今,我们痛心疾首,忧虑重重。

 

总是抱怨汉服市场狭小,是小众文化,那么——

用中式学位服替代西式学位服;

用汉裁颁奖礼服替代西式颁奖礼服;

用汉裁职业装替代西式主持人服饰;

用汉裁正装替代西裁的马褂“唐装”;

用汉裁敬酒服替代秀禾装;

用汉裁茶服替代旗袍茶服;

用汉裁太极服替代马褂太极服;

用汉裁手艺服替代仿古小二服;

用汉裁童装去替代西裁古风儿童装;

……

这些不是市场吗?这些本来就应该是汉服施展拳脚的领域啊!

这些是社会实际需求,要为社会提供解决方案,人们才会认可啊!

 


提供的解决方案能不能被社会认可,与今天汉服界有没有这个心气儿,是两回事。

可以这样说不回应社会需求的已经不是汉服运动了,意思就是,如今的汉服界,不过是在做朝代复原的“古装运动”,一种小众的、自娱自乐的、越走越窄的古装运动。

睁开眼睛,往外看看,往远方看看,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是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也许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知道华夏衣冠、汉服体系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山川地域,呈现出千姿百态、枝繁叶茂的表面形象,那么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把握住华夏衣冠、汉服体系数千年以来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和本质特征,在新的时代、结合社会需求,发展出具有我们时代特征的汉服来。就拿深衣来说,它在汉代具有汉代特征,在宋代具有宋代特征,在明代具有明代特征,在今天我们的这个时代,就完全可以具有新时代的特征!

我们要做的是,让汉服体系在我们这个时代,以社会生活的角色延续和发展,

而不是作为博物馆的陈列品,仅仅作为表演和装饰!

千锤百炼褪铅华,吹尽黄沙始见金。当遮蔽眼的浮云散去之时,被冻醒的人们,不要再迷惘,起来,起来,背起行囊,重新出发。





文案:王月

编辑:木木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转载、投稿及其他合作 或 建议与意见

请联系阿罗微信 Chinesehanfu

或邮箱xdhanfu@foxmail.com

如您对内容有疑问或更多看法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粉丝参与讨论


汉服运动大概可能已经死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