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梦华录中的女性主义

2022-06-13 19:30 作者:金金金无忧  | 我要投稿

最近在看梦华录,看到了网上的一些观点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解析这部剧的,也想说下我的感受。

首先我认为,不同时代的女性主义,它的定义和发展肯定是不同的。古代社会的女性主义发展的天花板肯定和现代女性主义发展的天花板是不同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古代千金小姐能够乔装打扮去书院读书,已经算是当时时代下了不起的觉醒了。但这种事情拿到现在根本不值一提,几乎人人能去学校读书,男生女生还可以坐在一起,玩到一起。

所以,以现在的要求去衡量古代女性的思想觉醒,本身就不在一个尺度上。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电视剧中花魁张好好说的那段话,不符合我们现在一部分人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因为她的想法如果完全符合我们现代的女性主义,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就有些大逆不道了。所以,张好好在宋引章面前有觉醒,但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觉醒的还不够。

但同时大家要注意到,如果按照现代觉醒的要求来看,所有古代剧中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符合思想觉醒的要求的,因为她们或者他们都没有反帝反封建的意识。从反帝反封建的角度来看,古代剧中的所有的男人们思想觉醒也不够。

从这一点来上讲,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去评判所有的古代剧,没有一个是合格的。

其次我认为,同一时代的人,对于女性主义的理解,也不相同。有些女生在女性主义的道路上快走了小半个长征了,但有些还停留在原地或者是过去。

大家要意识有一点,沉默的才是大多数。当年可口可乐要改配方,发了调研,调研结果清一色支持,结果可口可乐就改了,改完以后尴尬了,销量掉的哗哗的,于是又改回了原配方。

后来这个案例被称作“沉默的大多数”,用来说明,很多时候,言论环境和客观情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为发出言论的人在真正的受众整体中所占的比例有限,从而导致决策者或旁观者,根据言论环境推测出的客观情况与真正的客观情况之间存在严重的差异甚至南辕北辙。

我们很多时候会有一种错觉,觉得我们自己的想法可能和其他人一样,但事实上不是。这就是为什么霸总小说如此流行的原因,因为真的有很多人觉得好看。你在自己的小团体里鄙夷霸总小说,但放在一个大群体里,受众却很广。

我们现在在网上接收信息,在大数据的作用下,其实是存在信息茧房的,这会导致你认为网上和你志同道合的人很多,好像很多人和你的想法一样,其实现实中并不一定如此。

你认为电视剧应该传达好的立意,但事实上,大多数人磕一部剧的CP甚过了解电视剧本身的立意。

这一点上,男人也不例外,有多少人看过《大明王朝1566》、《天道》,又有多少人看过《庆余年》、《雪中悍刀行》呢?我们要承认,大多数的男男女女,思想程度都没有那么高。

沉默的大多数或许才代表了一个事物真正发展的程度。从这一点上来说,女性主义并没有我们认为的发展的那么快。

电视剧本质上是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在面向市场的时候,要兼顾各方的需求,以达到中庸之道。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前几集中三娘其实对德叔说了一句放屁,但是配音改成了胡说,显然放屁是更符合三娘这个人的人物性格的。

从这一点上讲,如果完全按照一部分人要求的女性主义那样去拍剧,沉默的大多数是否能够接受呢?言情小说很多人都要求双洁,真的能接受一个电视剧中的女主是妓女嘛?

那为什么以前可以拍呢?为什么大家感觉好像现在的文艺作品立意和大胆的程度越来越差了,我认为原因可能一是因为现在文艺作品被资本入侵,批量化复制,二是文艺作品的创作门槛变低,导致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良莠不齐,三就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人在网上有了发声的渠道。

互联网上的发言,越激烈,越极端,越有热度。那么这部分发声的人到底是不是代表了大多数人,如果是,文艺创作听了这部分发声的人的话,创作出来的作品受众感觉还可以。如果不是,那么基本赔完。

另一方面,互联网上的群体各有各的想法,任何作品都会有支持和反对的,并且在网上,越是激进的语言,越容易得到传播和认可,一部作品出来,认为它不错的人可能只是在心里觉得还不错,但是另外那一部分觉得不好的人却会在网上大肆地评论,如果编剧仅仅看到这样的留言,并把它当作是大多数人的意思。就会导致一部分文艺创作者越来越保守,越来越中庸。因为她们的目标变成了不被骂,而不是出一部她自己认为好的作品。

而以前的文艺作品,都是文艺创作者直接创作出来,你爱看不看,你不看你也没地方说去。

最近梦华录的打分事件就是之前沉默的大多数一次集中的情绪发泄。梦华录的打分已经不单单是喜欢看剧的人去打分这么简单了,而是之前看了太多颜值不过关的男女主角的人被资本一再忽视的一次集中的情绪发泄和话语输出,试图让电视剧背后的资本明白,这才是她们想看的颜值,她们想要的男女主。除了所谓的粉黑大战之外,更有一种观众和资本思想上交锋的感觉。

那些故意打一星的人还有吐槽的UP主或许没有意识到,之所以大家会反应那么激烈,是因为沉默的大多数想借着这部剧发出向资本的呐喊,这就是我想要的,你明不明白。

所以在这场事件中,他们要明白,挑出这部剧的毛病一点也不难,挑主角的毛病也不难,但让之前沉默的大多数在这次难得的机会里恢复沉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的故意打一星,你的吐槽,你的抨击,对于这些沉默的大多数来说,不像是在说剧情和主角,像是在堵我说话的嘴。

最后,我想说下关于电视剧的一些点。

一、有人认为,编剧比古人还封建,关汉卿写的是底层妇女,歌颂底层妇女聪明勇敢互相帮助,现在却改成了良民,罪臣之女,立意不同,甚至立意变差。

但我认为剧中的赵盼儿设计成官宦之后,脱籍入良,对于改编之后的整个故事的架构,其实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原著中的赵盼儿是底层妇女互帮互助,剧中的赵盼儿更像是一个古代的北漂,想要尽全力的往上走。如果仅仅只是写底层妇女互帮互助,根本不需要去东京,你在小地方互帮互助就可以了。

剧中的赵盼儿是官宦之后,自视甚高,虽然沦落贱籍,但她的内心上对于自己所处的阶级并不认可,她还是想往上爬到自己原来的阶层的。就像一部分同学考上了一个不好的学校,他们的内心也会觉得这个学校不是我该来的地方。

而贱籍最大的一点就是一代贱,代代贱,世代如此,你的子女也不能考科举,相当于一入贱籍,你就没有往上爬的资格了。相当于现在不让你参加高考。这个时候,身份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说自己是良民,除了像一部分人说的那样,看不起底层之外,更像是获得一种向上爬的通行证。

就像同学们出去找工作,985,211的同学也会把学校的title挂在嘴边,以便于把自己和普通学校的学生做出区分,找到更好的工作。

这一点上,我认为赵盼儿是有野心的,她一个贱籍从良的女人在当时的时代,敢想做进士的正妻,除了她认为的和欧阳的感情之外,我认为她原先的阶级对她是有影响的。一个世世代代都是贱籍的人,往往会习惯于自己所处的社会阶级,类似于印度今天的等级制度。同样贱籍的宋引章最大的野心所能想到的只是去够一个富商,但赵盼儿却想穿凤冠霞帔,这就是原生家庭所带来的身份上的不满足。

同样的,《大宋少年志》中的薛印为了摆脱自家世世代代的军户子弟的命运,选择加入密阁。同样的,三娘的儿子本来是没有机会参加科举的,但是现在有了机会参加科举,她才会那么激动,一心催他上进。

古代的贱籍不分男女,从这一点来看,只把问题聚焦在性别上,是不够的。

贱籍最大的问题不是被人看不看得起,而是没有了向上的资格。对于一个没有向上资格的人,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不仅别人会看不起你,自己的内心深处也会有一种绝望感。

而对自己贱籍身份不认同的人,已经算是当时时代下的觉醒了,类似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是他们的觉醒还是建立在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之下的,所以,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这种不认同感也会让当事人想要迫切地与这个阶级割席。

就像一个同学本来可以考上重点,但却考进了普通中学,她们往往不太愿意融入这个群体,并且下意识地和这个群体保持距离,本质是对自己的不认可。

所以,本身这种改编就是有难度的,如何在古和今中保持平衡,如何让赵盼儿符合那个时代的一些基础背景,同时又有一些进步,但又不至于像一个穿越过去的异类。

二、我看到有人说,妓女难道不值得被歌颂嘛?作为女性编剧应该保持对这一职业的尊重和同情。

我想说,同情和尊重是两码事。古代的女性因为迫不得已的原因沦落风尘,我们是该抱有同情。但是,历史上,国内外,对于妓女或者小倌,事实上是没有人抱有尊重的。那些说自己尊重底层妓女的发帖人,现实生活中,你的闺蜜去干类似的事情,你能做到尊重嘛?你能接受一个鸭子做你的老公嘛?我想大概率是不能的。

即使在原著中,赵盼儿对自己的身份也是耿耿于怀的,如果说有尊重,我们更多的是尊重赵盼儿的勇气和风骨,但并不代表尊重她的妓女身份。有些身份,一说出来就能受到尊重,比如院士,比如航天员,但有些身份,说出来就是得不到尊重。

如果任何职业都唾手可得尊重,妓女和院士一样,都可以得到尊重,是不是会诱导一部分本来想做院士的女孩去做妓女呢?

即使是历史上,书中被人传颂的所谓的妓女的风骨,大家应该也有感受到,那种风骨的描述往往也是说她虽然沦落红尘,但没有自甘堕落,这本身就是在说她和自甘堕落的其他人不一样。内心中对于妓女的身份还是不认可的。尊重某一个妓女,是因为她的个人特质,而不是尊重她的妓女身份。

“我有选择我不卖身,我坚守底线”和“我被封建压迫,被迫卖身,值得同情”是两码事。张好好看不起卖身的妓女,没有考虑到她们有些是被迫的,这是张好好的局限性,但不代表妓女这个职业就应该获得尊重。

即使到了我们现代,嫖娼也是一种犯罪。

职业就是有高低贵贱的,不能因为妓女是女人,或者她们是被迫的,就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觉得她们该受到尊重。那同理,做鸭子的男人要不要得到尊重呢?古代被压迫的那些贱民是不是也应该得到尊重呢?

如果被父权压迫,被迫卖身的妓女都能得到尊重,我们还反抗什么呢?恰恰就是因为我们对妓女不尊重,所以我们要从各个方面提高女性的权利和待遇,让所有的女性都尽可能地不要去当妓女,这是我们发展的方向。

三、卖身不等于性开放,性开放不等于女性自由。我认为在讨论妓女是不是代表女性觉醒这个问题上,要澄清一下几个概念,卖身,性开放和女性自由到底是什么?卖身和性开放有什么区别?性开放是不是代表女性自由?

主动卖身和被迫卖身是有区别的,但是卖身的人是不是就是性开放的人?未必。剧中那些卖身的妓女她们本身就一定是性开放的人嘛?有所少人如果她们有得选,她们还会继续卖身嘛?

同理,性开放是不是就等于女性自由?没有多少选择的人照样可以性开放,只要她愿意。

我非常认同一句话,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干什么,你能不干什么。如果剧中的张好好是个性开放的官伎,她是不是就女性自由了,并没有,她依旧要随时听召唤,旨意一到,想让她去哪个府上她就得去哪个府上,自由了吗?

在性的这个问题上,我的想法是,不需要拘泥于处不处女这个问题,例如,剧中的赵盼儿是不是处女都没关系,她和欧阳旭睡没睡都不重要。一口咬定她保持处女之身就是一种贞操桎梏,和一心想要她保持处女之身的,我觉得都是一种偏执。反对卖身不等于反对非处女,不等于看不起非处女。保持处女之身也不代表就是封建余孽。

女性的性自由是我想睡谁就睡谁,我也可以不想睡谁就不睡谁,但不能说,我的身体是我的,我想卖就卖,这就走向另一个极端了,并且,把自己的身体拿去卖,本身不就是一种对女性的物化嘛?

不管怎么样,这部剧能够引起一些讨论,我认为还是有价值的。存在的东西不合心意,有你想要批判的地方,总比没有这样的东西存在的好。

愿意看脸的就看脸,愿意磕CP的就磕CP,愿意事业线的就事业线,愿意批评的就批判,愿意女权的就女权,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就是一种交流。

导演和编剧这么写,有认可的人,也有不认可的人,大家都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其实也避免剧里的思想被完全合理化,只留下一种声音。

但你说出你的观点,自然也要接受别人说出别人的观点。如果仅仅把交流本身当作目的是没问题的,但是通过话语的作用去打倒一些人,去消灭一些人,认为不认同我的思想的人,就是我的敌人,这样的想法,未免有些偏执了。

我们始终要走团结大多数人的路线,如果有还没跟上的,可以等一等,如果有不同想法,可以争取拉拢。

男女问题也好,阶级问题也好,背后都是各方博弈的结果。罗翔老师也说过,法律永远都不是最优解,而是次优解。

因为最优是最不稳定的,是无法追求的,越是追求完美往往会适得其反,越远离完美。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最优解,“往往是那些善良的愿望把人们带入了人间地狱”。

局部的最优解不是全局的最优解,个人的最优解也不是社会的最优解,所以法律是一种平衡的艺术。同理,对我来说,女性主义的道路也是如此。我们或许无法直接追求最优解,而需要一次次的次优解才能慢慢得到我们想要的。

微博一个叫文雨的博主说了这样一段话,“女性主义的作品,女性群像作品,各种原因,有传统观念的束缚,有经济商业的考虑,甚至还有来自政策方面的,每次只能往前走一小步,有时候会出现走两步退一步的现象,各种观点,各种束缚在拉锯,在撕裂,在互相举报互相扯后腿。站在女性的角度,多宽容吧,别让小步变成了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每一个小步慢慢累积起来就会有大步前进的一天。只要量变一直都存在,质变的那天早晚会来到。”

 

 


关于梦华录中的女性主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