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识”之后,一定会发展出新的心理结构 | 对话苏民·引力奖系列
本文首发于未来事务管理局“不存在科幻”(non-exist-SF)公众号
中国科幻读者选择奖(引力奖),是一个由科幻作者、评论者、从业者筹办的奖项,以缴纳会费的会员投票方式来决定奖项的入围和归属。这也是雨果奖这一影响力最大的世界科幻大奖的规则。
今年科幻读者票选的获奖小说,都在关注现实问题
2020年引力奖完整获奖名单已于8月1日在新西兰世界科幻大会上举办的引力奖颁奖典礼上揭晓:
最佳长篇
《记忆偏离》| 吴楚
最佳中篇
《人生算法》| 陈楸帆
最佳短篇
《孢子》| 糖匪
《后意识时代》| 苏民
最佳翻译引进作品
《自指引擎》| [日]圆城塔 | 译者 丁丁虫
近期,“不存在科幻”将发表对获奖作者们的系列访谈,欢迎大家关注。今天,和我们对话的是最佳短篇《后意识时代》作者苏民。
| 苏民 | 科幻作家,科幻编剧。短篇小说代表作《地球倒影》《替囊》《后意识时代》等,长篇代表作《时间病人》。《替囊》获未来事务管理局读者票选“2019我最喜爱的科幻春晚小说”。《后意识时代》被选为2020年中国科幻读者选择奖(引力奖)最佳短篇小说。
-
苏民你好,首先祝贺你的作品《后意识时代》获得2020年引力奖最佳短篇小说奖!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小说呢?
写这篇小说,一方面是因为我经常在日常生活中感觉到异样,在某些时刻突然丧失真实感。另一个方面是我对心理咨询这个体系的合理性抱有怀疑。
我还在互联网公司上班时,有一天我在和别人聊天,聊项目聊产品,属于这个行业的词汇一个个从我嘴里蹦出来,自己组成句子游走着。可我发现我居然在走神。我在走神,从某个角度观望自己。我就生出疑问,这个不停说话的人是我吗?这些话真的是我说出来的吗?我觉得我被词汇吞没了,变成了行业框架套话下的一具行尸。这种虚假感让我害怕。
有一次我的好朋友向我倾诉烦恼,我试图用心理咨询的道理安慰她,结果她对我说:“你的理智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她的话使我意识到,我当时理智与情感的分裂有多严重,也让我开始怀疑心理咨询体系本身。因为这个体系十分细微地界定了正常与非正常的边界,由此构筑出整个正常世界的话语体系。可是什么才是正常的,这个世界上谁又有资格界定正常与否呢?都不过是一些会随着历史改变的文字概念罢了。
这种怀疑,刚好可以用模因和后意识的概念串联起来。所以就写了这篇小说。
你在《后意识时代》中设计了一种病症,得病的人会不受控制地持续说工作领域的话术,这是对现实中某些人,或者某种生活的反映吗?
人类本来就是容易产生刻板印象的动物,大多数时候都是按照固有观念和固定的行为模式生活的。但从认知科学来讲,这是人类大脑减轻认知负担的方式,能使人更快地成为一项任务的熟练工。然而这同时也使人更加工具化、模块化。尤其是在知识体系日益庞大、分工日益细致的当代,掌握特定技能的人会越来越像一个只属于某一区域的工具,或者说一小段闭合的自循环程序。后意识时代中的病症,就是这种现状的极端化表现。
小说中这个病症不断扩大化普遍化,却以“进化”名义的被正名和接受,最后成为一种正常现象,你认为现实有可能会发展成这幅样子吗?
我比较悲观,我严肃地认为会。但是当那一天到来时,我们并不会有特别大的感觉,反而会觉得是自然而然的事吧。现实中,可是连情绪也能通过流水线的方式操纵和控制的,流水线的偶像剧,流水线的爽文,流水线的短视频,其实比小说可怕多了。
这篇小说里,你使用了大量的心理学知识。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作家,你觉得心理学对你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我很喜欢心理学,心理学对我而言也很重要的,基本上构建了我的世界观和知识结构的框架。这门学科内容庞杂,囊括了哲学、社会学、神经科学等多门学科内容,既有自然科学的实证讲究,又有形而上的哲学思辨,但终究是关于人、人与世界关系的学科。对创作的影响,大概是使我更倾向于从人的角度出发思考世界,行文中也总是在意人的感受,会依着人的感官来写吧。
这篇小说里提出了“模因”对人类行为方式的改变,以及人类精英阶层大脑发生生理变化,导致人类意识进化。这种设计背后是有理论依据的吗?你是否认为这是人类未来进化的真实可能性之一?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心理功能的遗留就像化石一样藏在人类的大脑中,可以用古生物考古的方式一层层追溯到远古。生物的意识是随着身体的进化不断进化的。冷血爬行动物的原始脑,包含恐惧、逃跑、攻击等原始反应,如今仍然是我们大脑的一部分,也构成本我的一部分。而更高级更细腻的心理过程,诸如想象、推测、演算,要等到大脑皮层进化到一定厚度才逐一出现。意识出现在潜意识之后。只有当意识足够发达了,我们才会将更为原始的情感与本能归入潜意识。那么我认为在“意识”之后,一定也会发展出新的心理结构。“后意识”听起来是个不错的用来命名的词,我就用了它来指代了我编造出的这种新的心理结构。
《后意识时代》的主人公是一位上班族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位母亲和妻子,她在职场和家庭的遭遇都很能引起读者的带入感,你是怎样塑造和理解这个人物的?
这个主人公应该是一个典型的身负工作与家庭重担的中年人吧。忙碌而重复的生活使她不得不将自己套进一个行为模版里。工作上不必说,连育儿也一板一眼地依赖自己熟知的理论来。
近几年周围好多的朋友都结婚生孩子了,难免听到不少关于家庭婚姻生活的吐槽。家务活什么的,经常是引发夫妻吵架的导火线。我被迫对这种琐碎的痛苦感同身受(并且更加坚定了不婚的信念),于是有了为家务琐事争吵的妻子形象。
沟通问题是人与人相处的一个常见问题。我们都以为自己已经懂得够多,但极少真正对他人感同身受,无非是在用主观偏见和刻板印象来对话而已。
在工作上,主人公承担着常见的工作压力,处于被压垮的边缘。她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明明从事着洞察和关怀他人内心的工作,却被自己的职业术语所吞噬,因而无法达成有效沟通。
所以你给主人公选择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是有意促成这种反讽效果吗?
有这个原因吧。另外我一直觉得心理咨询的有些话术很适合吵架,吵起架来能气死对方。当然这是出于写作需要的夸张化描写啦,大多数咨询师在专业工作中不会这样,只有少数咨询师偏爱比较激进的批评与激将路线。
能否透露一下近期的创作计划,最近在写哪些其它的科幻故事呢?
最近主要就是在写连载《时间病人》,是一个心理学为基础设定的时间题材长篇科幻,完成应该在15万字以上。第一次写这么长的科幻还蛮费劲的,十分消耗精力,以及一边写一边狂补看书找资料。除此之外,打算补完几个短篇。有两个和《后意识时代》同世界观下的短篇,不过即使是同一个世界观,也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故事~
-
阅读苏民正在连载的长篇小说,戳这里:
时间病人
采写 | 宇镭
添加接待员微信(FAA-647),暗号“不存在科幻”,进入小说讨论群~欢迎和我们一起聊科幻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