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清朝时的中国护照,上面27字令人泪目,网友:国虽弱却很硬气

2023-03-10 09:40 作者:历史大探讨  | 我要投稿

提起护照,其实就是一个人想出国,去别的国家时,通过该国关卡时需要出具的证件。

而这个证件写满了你的个人信息,用来证明你的身份,以方便如有不时之需,在别国证明身份或者当临时户口本方便该国管理。


追溯护照出现的历史,不禁让人大吃一惊。很多人都觉得护照是近现代以来的产物,它出现的时间,最多超超不过200年。

清朝时的中国护照曝光,上面27字令人泪目,不少网友声称,国虽弱却很硬气。


护照这个方便人口流动、互通的东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开始使用“护照”游行于各国之间了。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华大地上犹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很多政权中心,建立起很多小国家。到了战国时期,才逐渐稳定为战国七雄。


战火纷飞政权林立的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学说确迎来了百花齐放,各个学派涌现出许多诸子百家代表人物,他们广收门徒,有的一边游行各国,一边宣传着自己的哲学理论。

学富五车又各成一派的他们期盼能遇到能赏识自己这一匹千里马的“伯乐”,然后在政治领域一展身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胸怀大志的他们往往凭借一匹马车,将生活需要的所有的家当全部装在马车上,颠簸在通往各个国家的道路上,一同颠簸着的还有他们深埋心底的抱负...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又是使用什么样子的“护照”来出入国境的?

要想去别的国家,那必须有所前往的国家的通行证也就是早期的“护照”。


在那个亘古的年代,落后的生活条件下,只能使用竹简或者布帛等材料制作而成,上面记载了本人的大概的信息。

这个被当作通行证使用,现在看来更像是现在的“护照”一样的证件,在当时被叫做“封传”、“路证”、“过所”等互不同意的名称。


毕竟车同轨、书同文的年代,还是在秦始皇大帝一统六国之后才实现的。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不同的使用文字并不一样,再加上那个时期的“护照”内容以及样式也不尽相同,更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所以,使用起来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经常给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清朝时的中国护照,上面27字令人泪目,网友:国虽弱却很硬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