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哥聊医案2:太阳伤风,桂枝汤案

1986年夏季,河北中医学院张贵印先生收治了有一位8岁姓王的男孩。这个孩子,平时就很容易感冒,每次感冒都是发烧好几天不退。在就诊的前一天,这个男孩出汗以后吹风,然后出现了这些症状。就诊时,发烧38.9℃,头上不停地出汗,怕风、怕冷,头疼、恶心,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浮数而弱。张贵印先生准备给这个孩子用桂枝汤。就在这时候,有实习生问,外感表证,冬天用麻黄、桂枝一类温热解表,夏天用香薷一类化湿去暑,现在当值夏天,为什么张老师不使用藿香、香薷一类而使用治伤风的桂枝汤?张先生解释到,中医治病并没有什么死套路可言,辨证就是为了找到病因,根据病因用药就行了。既然是桂枝汤证,用桂枝汤就可以了,不必在意季节。然后就用了桂枝汤。
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6克、大枣5枚、炙甘草4克,嘱咐服药以后喝一些稀粥,再捂住被子微微发汗。
根据患者家长反馈,服药以后,从头到脚出了些汗,果然不再发烧,随之痊愈。
水哥点评:
如果大家熟悉《伤寒论》的话,就知道这就是典型的桂枝汤证。桂枝汤证主要有3个特征,脉象浮缓、自汗和怕风。脉象浮缓,就是说,一方面脉是浮的,把脉时刚一碰到脉管就能感觉到,另一方面,这个脉又是“缓”的,“缓”在这里是和麻黄汤证证“脉浮紧”的“紧”相对而言的,意思就是柔弱、松弛,大家在实践中可以仔细体会。因为有发烧,所以桂枝汤证在发烧当时通常脉象略数。因为是表证,所以仍然有一定程度的怕冷,但是没有麻黄汤证怕冷那样严重。
至于实习生所问的问题,不知道这位实习生是从哪里学到的歪道理?一个合格的中医从业者,不论是行医还是教学,绝对不能说这样不负责任的话。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中医不变的法则。并不存在冬天没有暑温、夏天没有伤寒的一类说法。更何况,在今天空调普及的时代,就多年来我在西安所见,冬天中暑、夏天伤寒的人比比皆是。
“水哥聊医案”第2讲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