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甲骨文

余秋雨在《中国文脉·发现殷墟》里写道:“人类很多大文明,都灭亡在思维的荒原之中。如果早一点有人找到了赖以生存的初始密码,重新抖擞起独特的生命力,也就有可能避免灭亡。因此,就特别尊重一切濒临灭亡时的思考者。”
在100年前那个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历史危机的时代,甲骨文的重现天日冥冥之中给予了重生的力量。甲骨文告诉我们我们的中华文脉源自何方,而在新时代的今天,重新看一看老祖宗留下的文字,也很有必要,“我们的力量源于脚下的土地”,刘慈欣这样写道。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它出现在三千年前的殷商。顾名思义,甲骨文即是刻在龟甲上的文字,它大多记载了殷商时人们对于未知的占卜,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

今夏,在社区的课堂上,胡天成老师向各位小朋友介绍了甲骨文,并教授小朋友们一些简单的甲骨文写法。
“什么是甲骨文?”当听到胡老师介绍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时,孩子们顿时肃然起敬,脸上流露出敬仰和向往的神情。比起成年人,小孩子似乎与甲骨文更有亲和力,这是很好理解的,甲骨文作为一种典型的象形文字,它很多时候都是以图画式的文字和人们打交道,小孩子对文字涂鸦自然是充满兴趣,甲骨文的这一特点也给予了孩子们更多想象的空间。
胡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只蝎子的模样,“这是‘万’字,奇怪为什么它长得像蝎子吗?”胡老师向孩子们提问。“嘛,肯定有它的道理!”一个孩子自信的说到。“其实呢,在古代,古人们居住的地方是有好很多像蝎子一样的毒虫,它们一群一群地出没,于是古人就用蝎子的样子来代指表示数量极多的‘万’字。”“原来如此!”孩子们了解了字形的缘由,恍然大悟。
胡老师又一笔一划地将字的分解写法画在黑板上,“注意,蝎子的尾巴上有一个小勾,这样轻轻地一提就画出来了。”“蝎子有两个钳子,那么我们就在它的手臂上画出枝叉。”胡老师耐心地教授着,时不时看一看孩子们画的文字,给予鼓励和表扬。
“我很高兴孩子们能够喜爱上甲骨文,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文字,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价值。”胡老师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学习甲骨文,自己编了一套课本用于教学,简练而通俗易懂。看着孩子们在学习时相互请教相互指正,自豪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喜欢上甲骨文,我也会像这样继续尽自己的一份力。禹王宫社区的假日课堂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平台,也很是感谢。”
【20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