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早期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哲学的简单总结
对早期维特根斯坦:语言是世界的图示:语言代表了世界中的事实。
语言和世界是同构关系:所有在世界中存在的事实,都存在与它对应的语言。
语言与世界的图示关系只能显现,不能描述,因为如果要描述,用于描述的语言与世界的图示关系就需要描述,如此,就永远需要有语言与世界的图示关系需要描述,所以语言与世界的图示关系只能显现,不能描述。
世界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事实,而不是现在的一切事物。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事实,就是世界。与此对应的,语言是一切命题的总和。一切命题的总和就是语言。
一个命题可能可以被分解为更多的命题(例如:这匹白马跑得很快,可以分解为这是一匹马,这匹马是白的,这匹马跑得很快),分解到最后不可再分的命题,被称为逻辑原子,例如:这个点是有位置的。逻辑原子是可被经验所验证的。维特根斯坦认为有逻辑原子的原因,是如果事实可以无限分解,那么一个命题的真假就取决于另外的命题的真假,那么我们就无法判定一个命题的真假。这里的问题是,维特根斯坦认为,一个由两个或多个逻辑原子组成的命题,其真假取决于组成这一命题的逻辑原子的真假,而不是命题本身是否符合现实。
所有逻辑上可能的情况,就是逻辑空间。
由逻辑原子组成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不是的则无意义,例如形而上学和伦理学。对于无意义的命题,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里的不可说之物,实际上是指不是由逻辑原子组成的命题,因为这种命题无法被经验验证,是无意义的,并不是真的说不出来。
对海德格尔:存在不是一个事物或自我,而是自我和一系列的事物。“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其中的“非存在者”不是概念,没有含义,因为非存在者是一种存在,可是非存在者又不存在,所以“非存在者”这类文字是不符合逻辑的。
自我与实体是一体的,实体是无限的,因此自我也是无限的。
此在就是指感觉。
海德格尔认为发生的过程才是存在,但是为什么不把发生的过程叫作变化?叫作存在不会引起误解吗?存在者就是存在。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去存在”的,也就是说,人会成为一个他原来不是的存在,可是,这里的人指的是意识,因为指明身体的“去存在”并没有意义,而意识是无限的,也就是说,意识已经做了一切行为,所以意识是静态的,并不是“去存在”的。“向来我属性”指的是意识是以个体的形式自我认识的。
海德格尔认为人有自我意识,这里的人如果指身体,那是荒谬的,因为身体是人的意识自我认识的产物,说意识是身体的,那就是本末倒置;如果指意识,那么人就是意识,而不是人有意识。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者是不变的,而存在是变化的。问题是,存在变化了,那么它还是自身吗?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是在世界之中的,这里的人只能指身体,因为世界是意识自我认识的产物,意识并不处于世界之中,所以这里的“人”不可能指意识。
海德格尔认为“挂念”是变化的动力,但是实际上,变化只是意识展开的结果,和挂念没有关系。
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是对于人体而言的,本真状态就是人体认为意识是无限的,非本真状态就是人体认为意识是有限的。非本真状态也叫沉沦。
海德格尔说非本真状态有三种,分别是闲言、好奇、两可。闲言就是一天无所事事,喜欢漫无边际闲聊;好奇并不是那种主动的好奇心,而是被人性的本能的好奇所驱使,例如喜欢到处八卦凑热闹;两可就是没有主见,对事情的判断总是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但是并没有证据证明,处于这三种状态的人体不认为意识是无限的。
人体如果不经过反思,一定会处于非本真状态。海德格尔认为是对死亡的畏惧驱使人从非本真状态走向本真状态。人体在死亡后变为非本真状态,因为它不再认为意识是无限的。同时,也正是因为对死亡的畏惧,激励着人体勇敢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