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片来了!

2023-04-10 10:41 作者:裴せせ  | 我要投稿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一篇章,新疆屯垦戍边的千年历史

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屯垦戍边,是中华民族绵延两千多年建设和保卫边疆的重要国策,

早在公元前60年,汉朝中央政府就在乌垒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开始对西域行使管辖权,从此新疆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汉朝屯田规模占据当时西域耕地面积三分之一以上。公元630年唐朝开始经营西域,在天山以南的高昌,今天的新疆吐鲁番,设置安西大都护府。之后又在天山以北的庭州,今天的新疆吉木萨尔县,设置北庭大都护府。统一管辖西域的军政事物。

全盛时,唐朝屯田规模,占据西域全部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唐朝的制度,物产,文化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丝绸之路远播西方,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1762年,清政府设立伊犁将军,统管西域军政以及屯田事物,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建省,改称西域为新疆,新疆之名从此沿用至今。清朝盛期,全疆开垦荒地960万亩地,达到了历代王朝屯垦的顶峰,用屯田的办法戍边,既解决了驻防部队物资给养保障的难题,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正如明代思想家李贽所言屯垦乃千古之策,历史证明,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

第二篇章,兵团是新中国戍边事业的开拓者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但是此时的新疆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为了不给新疆各族人民增加负担,驻疆人民解放军司令员王震将军下令,全体军人一律参加生产劳动,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于是,曾经扛过枪的肩头套上了拉犁的纤绳,曾经握过军号战旗的双手抡起了铁锹。在荒无人烟的大漠深处,想起了《戈壁滩上盖花园》的雄壮歌声。激昂的劳动号子唤醒了沉睡的戈壁,辛勤的汗水凝结成丰收的喜悦。

1950年拓荒当年,战士们就在隔壁荒漠,开垦荒漠93万亩,收获粮食3400万公斤,棉花7500多担,油料185万公斤。实现了粮食肉类蔬菜的大部分自给。此后,年年向国家交售大量富裕的农副产品。

1954年10月7日,遵照毛泽东主席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10.5万官兵就地集体转业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始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伟大事业的新篇章。这是继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伊利将军府之后的又一个历史丰碑,是中华民族在西域实行屯垦戍边历史的光荣延续。

建国初定的新疆一穷二白,除了少数民间手工业作坊,现代工业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连一个铁钉,一块方糖都生产不了。工业建设最重要的问题是资金,可是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资金不足怎么办。只能从牙缝里省钱。

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指示,军区直属部队,军服的双层衣领改为单层,四个口袋改成两个,一年节省一顶军帽,两套单衣节省一套,每个月津贴费3元节省2元,平均每个人每年节省91.2元用于发展新疆工业。这些工业都是百万军垦战士们的工资集出来的。

1952年4月,新疆第一所现代钢铁厂八一钢铁厂建成投产,1958年8月,新疆最大的棉纺织厂八一棉纺织厂奠基。1958年10月新疆第一座机制纸厂,八一造纸厂动工。1959年7月新疆最大的毛纺织企业八一毛纺织厂建成。1959年12月1日,中国第一所自己设计自己安装的大型制糖厂八一糖厂竣工投产,生产出了新疆第一块机制食用糖。

兵团人的奉献,终结了新疆没有现代化工业的历史。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从这里诞生了新疆第一缕纱,第一匹布,第一张纸,第一根钢锭,第一台拖拉机。后来这些企业大部分无偿移交地方政府,为新疆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天,兵团已经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创造了全区五分之一的经济总量。经过六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兵团已经逐步建立起涵盖食品加工,轻工业纺织,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的工业体系。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疆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兵团自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新疆的现代农业。60多年来,兵团在两大沙漠边缘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建起了数千公里的绿色屏障,开垦了将近2000万亩的良田。修建水利灌溉工程3200多项,修建大小水库一百多座,形成了中国西部内陆地区独具一格的现代化农业体系。目前,兵团高新节水灌溉面积已达1693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7%。每年节水数亿立方米。

依托于不断的科技创新,兵团农业已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由传统种植方式向机械化,信息化,精准化现代大农业的华丽转身。棉花亩产量已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交汇点,戈壁滩上建花园,曾经是新中国第一代屯垦人的追求和梦想。

2015年4月,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成立,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由兵团管理的第八座城市。可克达拉市不仅仅是一座绿色之城,也是一座活力之城,更是一座充满梦想的希望之城。

六十多年来,兵团人相继在戈壁荒漠中,建起了石河子,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北屯,铁门关,双河,可克达拉,昆玉,胡杨河,新星市等11个军垦新城和56个建制镇。兵团各师已形成以城市为核心 团场城镇协调发展的区划布局。这些共和国最年轻的城镇,赋予了兵团无限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兵团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与18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随着五家渠,阿拉尔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获准设立,石河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功扩区,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建设的有序推进,兵团正成为中国西部新的投资热土。

今天,兵团人走向世界的步伐正不断加快,兵团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

第三篇章,兵团是维护新疆生态安全的绿色长城

在新疆,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兵团的农牧团场。面对茫茫无际的苍黄,树是兵团人最亲近最忠诚的朋友。从踏进荒原的那一刻起,植树造林就成为了兵团人生存的一种本能。1988年美国的一颗地球观察卫星,从蔚蓝色的太空中发回了一组图片,人们惊奇的发现,在中国西部广袤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居然有一片绿洲,向沙漠腹地延伸了近60公里。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治沙专家带着疑惑不远万里来到新疆兵团150团,在这里他们亲眼见证了生命的顽强,认识了一支被称为兵团人的光荣群体。1958年7月,数千名兵团职工开进了被沙海环绕的莫索湾,一个班的职工为了种活10棵小白杨,用百里之外运来的食用水浇灌小树苗。职工们说,树扎下根,人才能安心的生活。

一代又一代的兵团人就是一棵棵白杨树,无论把根扎在哪里,那里就会有绿色,那里就会有希望,现在的150团人工林面积超过5万亩。如果按照间距1米,四行排列,林带长度足以从新疆延伸至首都北京。由于历史的原因,兵团的大多数城市和团场都分布在两大沙漠边缘和边境一线。严酷的自然环境,脆弱的经济基础,让生存在这里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

在新疆彩色地形图的下端两大片赭黄色分别代表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新疆第三大沙漠库木塔格沙漠。两大沙漠之间夹着一道浓重的墨绿色。那就是举世闻名的塔河下游绿色走廊。最危急时,两大沙漠相距只有两公里,随时都有握手的可能由兵团第二师驻守的五个团场,成为这里最后的屏障。

年复一年,34团护林队的职工们精心守护着这里的每一片绿色,时刻警惕着盗伐,火灾,虫害。面对近在咫尺的黄沙,他们没有逃避,他们选择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在塔里木,几乎每个团场都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的护林人,几乎每一个生活在塔里木的兵团人都要为了守护这片绿色做出牺牲。

今天,一条数百公里长,200米宽的防风固沙林,如同一道绿色长城,将步步紧逼的库木塔格沙漠牢牢锁住。驻守在绿色走廊的第二师,五个团场已经全部实现了高新节水滴灌。年节水数千万立方米。随着国家塔里木河流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塔河下游生态环境已经得到明显改善。至2020年,兵团森林资源面积已经达到了20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9.26%。兵团已经建成绿洲外围荒漠生态林,防风固沙基干林为主体的四级生态防护屏障体系。

在祖国的边疆在风沙肆虐的大漠边缘,他们竖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绿色长城,守护着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的绿色家园。

第四篇章,兵团是造福新疆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兵团自成立以来,始终同新疆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谱写着一曲曲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美妙乐章。

几年来,兵团先后帮助实施科技帮扶项目400多个,辐射带动项目300多个,辐射到南疆570多个地方乡和村。带动了6万多户少数民族群众脱贫增收。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南,昆仑山北麓的兵团第十四师一牧场是兵团最偏远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最远的放牧点离场部有100多公里。牧民子女上学十分困难,近年来,随着兵团教育惠民工程的不断深入,曾经破败落后的一牧场中学变得焕然一新。宽敞明亮的教室,设施完善的食堂,专业化的塑胶跑道和体育馆。到处洋溢着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学校给学生提供免费的住宿,营养均衡的饮食,还有各种补贴和优惠政策,可以很大幅度的减轻学生的家庭负担。学校内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也越来越好。每个教室都有数字化多功能的教学设备。如今一牧场中学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来自周边乡村,越来越多周边乡村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去读书。

目前,兵团中小学校、幼儿园、中职和各类本科院校就近招收新疆各民族学生达8.28万人,兵团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培养新疆各民族青少年人才成长的摇篮。

2、生命无价,大爱无言

如今兵团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养老、医疗和大病保险以及医疗救助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兵团2090所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向各族群众开放,每年救治当地各族群众近120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各族人民的医疗卫生水平

3、为了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半个多世纪,几代兵团人,用科技开辟出了自己的圆梦之路

兵团第一师地处南疆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大。2020年,全师225万亩棉花机械化采棉率达97.6%,为了帮助地方植棉户加快采收进度,第一师派出70余台采棉机帮助周边阿瓦提县采收棉花。兵团先进的采棉技术让当地棉农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喜悦。目前,阿瓦提县机械化采棉率已经达到80%,棉花种植是阿瓦提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为了提高棉花种植现代化水平,阿瓦提县积极向兵团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机器采棉技术的引进,有效降低了棉花采摘成本,仅此一项棉花亩产增收650元以上。目前,阿瓦提县累计聘请兵团相关技术人员300余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12万亩。如今,兵团已拥有采棉机2000多台,实现了棉花种植、管理、采收、装运、卸车、储存、加工全程机械化“一条龙”作业。每年节约的人工成本费用达数亿元。大量非高新农业机械的投入使用,使兵团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成为全国领先的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

4、每一个人的脱贫,都是一次攻坚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兵团不会让任何一个群众掉队。

纺织业迅速发展壮大,为南疆贫困家庭打开了一扇脱贫增收的窗户,使大量农民“从田间走进车间,从灶台走上机台”。在这里他们拥抱着现代的工业文明,他们用勤劳和努力,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5、如今27个规划统一的居住区,9583套富有当地特色的平房小院,彻底改变了南疆贫困团场,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

自2012年以来,兵团共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50多万户、游牧民定居工程4000户、近170万各族职工群众告别了低矮破旧的土胚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所。

2020年是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的划上句号,新疆各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迈入了全面小康社会。

2013年以来,兵团77个贫困团场已全部摘帽,共有16。1万贫困人口脱贫,兵团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大胜利。

60多年来,几代兵团人用辛勤和汗水造福新疆各族人民,一个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雄辩的证明,兵团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迈向新时代,兵团将进一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先进文化示范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增强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未来,兵团的事业将更加辉煌,新疆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片来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