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机械巨兽部署中!(上)

不得不承认,人类文明共同体联邦国防军当年的苛刻设计要求帮了卡莫夫大忙——若是离了“东风”号的空运能力,他怎么也想象不出如何在不弄坏点什么东西的前提下把这台67吨重的装甲怪兽从康斯坦尼亚城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中弄到城外去。
总之,“东风”号那为了当年联邦武器库中最重型的装甲战车而量身定做的货舱可谓是空间相当充足——七米宽,六米九高,下长四十米的巨大空间就算顶部匀出三米多当作了一行人的居住区,下方的空间依旧基本能塞进两台坦克——更别说目前只需要运载一台了。
因此,当卡莫夫一边挂着倒档将坦克沿着“东风”号的装卸坡道停进货舱内,一边用一个很别扭的姿势半站起身往后看——出于结构原因,这台战车的驾驶员后方视野简直灾难性的差——的时候,听到响动的奥米茄窝在探测器身体里飞了下来,一边告诉卡莫夫大致开到哪里停车一边这样吐槽了一句:
“所以这条“坦克登陆舰”终于能拿来运坦克了?”
“是这样没错,”对方把战车熄了火,跳下车招呼着其他人找点什么材料卡住负重轮将坦克固定在货舱内免得在飞行中滑走,而后又问奥米茄:“那毕竟得先有坦克才能有坦克登陆舰嘛——所以感觉怎么样?”
“我……不好说,”她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个就算悬挂因为巨大的重量被压低了一截都依旧超过三米四高的钢铁怪兽,集成式光学镜头闪了几下像是在眨眼睛一般:“嘛,就颜值来说至少不难看——虽然焊缝之类的细节处理还是糙,但是能按图纸造出来已经是胜利了。”
“啧,我不是说外观,我是说内在,”卡莫夫扶了一下他差点掉下来的单片眼镜道:“你之前一个劲说这东西开不动来着——你看这不是跑起来了?”
“谁知道你这是不是运气好,”奥米茄那个圆滚滚的探测器身子歪了一下,像是在歪脑袋一般:“能跑是一码子事,能形成稳定战斗力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奥米茄的话确实颇有几分道理。虽然此前她抱着试试水的态度帮卡莫夫做了不少模拟分析的活,但当她真正接触到卡莫夫对于各个子系统和整体架构的具体设计之时,海量的,完全相互排斥的信息还是让她花了好一阵子才理清思路(或者说,程序)将一大堆不管怎么看都根本不应该放在一起的特征联系起来——
简单来说,这台坦克的制造时代大约是17世纪末的科技水平,但却用上了本来应该出现在19世纪末的焊接技术。而如果说前面那条还能用雷魔法的拓展应用之类的花活搪塞过去的话,那这门电磁推进的巨型榴弹炮、同样是电磁推进的20mm机关炮以及配套的电磁制退系统放到目前这个条件下可就画风太离奇了——更别说剩下那些完全匪夷所思的譬如和彩灯一样五颜六色到处闪的仪表盘、一部粗糙但确实又能用的前四后二变速箱、那个靠液体炸药驱动的内燃蒸汽机和魔法/机械混合的冷却系统之类的抽象玩意了。
“总之,你这个东西真的太乱来了。”万千思绪汇到一起,让她憋出了和克雷特相同的评价。
“您老就打开点思路吧啊,知道正确的技术路径之后干嘛还过度纠结达成方式呢?”看着舱口施迈瑟老先生也带着几个工匠按时赶到了,卡莫夫一挥手便沿着货舱侧面那个木头楼梯往上爬:“走,开船。”
“你这——”奥米茄一下语塞,于是跟了上去:
“机魂不悦引擎炸了的话姐可不会去救你啊。”

从码头到突击队驻扎地的短暂飞行倒是一帆风顺——幸亏起飞前做足了准备工作,否则万一这台六十七吨的装甲怪兽在舱内因为没固定好而发起疯来,哪怕克雷特、纳迪莎和布莱克本三人联手怕是也制伏不了它的。
总之好在一切顺利。于是待到降落后没多久,舱内的一行人便把固定结构一拆,而后便是卡莫夫跳进驾驶舱发动引擎,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将坦克沿着“东风”号的坡道开了下去。
现在大致是早上七点四十,也就是突击队的用餐时间——因为今早勇者团参观坦克去了,因此前一天晚上克雷特就安排了其他人早起去拿早餐。不过虽然在场所有人都对“东风”号接近时那就算努力抑制也还是有些刺耳的啸叫早就基本习以为常了,但今天在战舰引擎声平息后伴随着规律的“嘭嘭嘭”爆响从装卸跳板上开下来的那个刷着极淡的蓝绿色底漆的大怪物还是齐刷刷吸引了全部36名突击队员的目光。
“坦克!是真的坦克啊!”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于是一群突击队员“呼啦啦”围了过来,其中好几个嘴里还叼着当天的早饭。看着这个只在电影和纪录片里见过的神代时期机械巨兽真的出现在了面前,无论是指战员还是基层士兵都乐坏了,和小孩子一般叽叽喳喳地唠了起来:
“真有你的啊,首长!”
“真不愧是勇者阁下。”
“女神在上啊,看看这大炮!”
“这下子魔王军可得倒大霉喽!”
“看这架势,别说施里芬防线了,亚特兰提克壁垒都打穿给你看啊!”
“好了好了!肃静肃静!”看着克雷特被一群人围了个水泄不通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还是一旁的布莱克本给他解了围:“都回去吃饭吧,之后上午克雷特·诺斯罗普怎么安排的就怎么走,别耽搁训练了!”
还得靠皇太子镇场子。于是一群突击队员便拿着餐具又离开了——不过因为布莱克本很清楚克雷特知道什么时候让队员们放松些而什么时候该严肃训练的关系,他也没将刚才这看似军纪散漫的小插曲放在心上,而是把后者拉到一边聊起来:
“所以,来谈谈正事吧——这个坦克,你打算怎么用?”
“我得泼盆冷水,殿下,”克雷特瞟了一眼一旁兴致勃勃拉着施迈瑟和其他几个帮工上车的卡莫夫,想了想道:“这台坦克它……可能适应不了暴风突击队的作战方式。”
“解释一下……?”对方迷惑地皱起眉头。
“前几周的战果你也看到了,最适合突击队的打法是乘坐“东风”号进入战场,执行一些铲除重要目标或是打击补给线的任务。在此期间若是碰到难以拔除的硬钉子的话就直接呼叫“东风”号的近距空中支援——就像阿克兰、敦布雷和纽汉姆那几次那样。”
“没错,但是卡莫夫阁下不是认为很可能会出现“东风”号无法及时进行支援的情况吗?”
“这个……这么说吧,”克雷特扶了扶额头,“卡莫夫是个有远见的人,但是有的时候他并不能意识到他看得有点太远了。”
“我需要指明的一点是,暴风突击队并不是一支战略性的力量——毕竟您指望三十六个人能做什么呢?”
“一个半月内拿下六座城?”布莱克本回忆着此前暴风突击队疯狂的闪击战术,笑了一下。
“啊,这确实,”克雷特也笑了一下,不过又深吸一口气道:“但恕我直言,暴风突击队作为一支小体量精锐部队,它的优势在于快速灵活的部署和作战方式,以及在步兵等级的作战单位上集成了最大限度的火力和防护。相对地,一号突击坦克虽然甲坚炮利但是它太过庞大缓慢而且迟钝了,如果把它强行编入突击队的话反而会拖累整个部队的战术机动性——毕竟您也不能指望把这个六十七吨的大怪物开上建筑物吧?”
“况且,作为一支战术部队而言暴风突击队再怎么分拆也是战术性地分拆,不可能分散到各个战区去的——您看算上汉森费尔顿突出部的话我们整个战线都快拉到八百五十公里了,三十六个突击队员撒下去平均二十来公里才能分到一个人,怎么看都不现实了。”
“所以考虑到突击队是和“东风”号一起集体行动的缘故,基本上不可能出现得不到火力支援的情况?”布莱克本明白了克雷特的意思。
“没错。所以说这个坦克说实话不是太能适应突击队快打快撤的战法——”克雷特顿了顿,赶紧又补上一句:“当然我可不是说这个坦克不好。虽然和突击队一起行动不大合适,但是一号突击坦克确实有足够的火力和防护来担任进攻矛头的。只不过,应当和它配合的并不是暴风突击队,而是——”
“帝国防卫军!”布莱克本脑袋确实灵光,一下子就想通了对方的用意。
“正是。”克雷特点点头,回忆了一下前几天商讨战术时得到的信息:“就目前这个境况来看,拿下汉森费尔顿之后我们无论是驻军还是补给都基本到极限了,前面还有条施里芬防线——说实话我不认为单靠三十六个突击队员加上“东风”号就能打穿一整条防线是一件很现实的事情。”
“因此我能给出的建议是让暴风突击队保留与坦克协同作战能力的前提下将复数的坦克分散加强给帝国军来增加整体战斗力,之后再发动一场大规模攻势来撕开防线——不过毕竟是要开展量产工作因此拖上几个月在所难免,但一来是目前的物质条件已经不支持我们继续发动进攻了,二来是解放区内也需要时间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因此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
“当然,我会让卡莫夫和施迈瑟先生跟其他工人商量把一部分零件外包出去来加快生产进度,而且成本这方面我们也都可以再商量——”
“无妨,若是它的性能真的能尽快结束这场战争的话多贵我都咬咬牙垫了。”看着远处喷吐着蒸汽轰鸣前进的突击坦克,布莱克本突然意识到自己此前似乎有些过于依赖暴风突击队的行动了。正如克雷特之前指出的,帝国军的战线已经拉长到了近八百五十公里之巨,而整条偌大的战线上竟只有自己这一支部队正一边吸引火力一边强行推进——若是“东风”号和突击队被施里芬防线钉死在原地分身乏术,魔王军又在其他方向发动战略反击的话,离了“东风”号的其他帝国军只怕是要复刻开战时那完全不可理喻的溃败了。
这是整个埃塞克里特帝国防卫军的战争,而不只是勇者团和暴风突击队的战争。若是帝国军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话,那要拿什么去面对后方忍饥挨饿勒紧裤腰带支持前线的父老乡亲?
“有的时候我真的觉得殿下您这么高瞻远瞩真的太好了。”克雷特的声音传了过来,“不过,呃——”
“怎么了?”
“接下来我怕是要开始教装甲战术和步-坦协同了,,,”想想之后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做,克雷特看上去有些欲哭无泪。
“……祝好运,”布莱克本想了半天只能憋出来这么一句话——毕竟一来他平时也够忙了,二来他也不懂什么装甲战术,因此到头来终究是爱莫能助。
算了,忙点就忙点吧,毕竟也没坏处。克雷特摇摇头这样想着:忙是正常的,毕竟就过去几个月的经历来看,疯狂而又革命性的事情简直太多了——先是电磁枪和动力甲,而后是恐怖空输人靠着划时代步兵战术六周半拿下六座城,现在又有了大炮和内燃机——若是战争拖个十年八载的,谁知道会演变成什么奇怪境况!
三位勇者已然在这世界上亲手铸造了一部名为“工业化”的机器;而这蕴含着无尽伟力的机器在远处机械巨兽迎着朝阳发出第一声咆哮之时正式宣告启动,驱动着整个世界走上了一条由已知和未知,过去与未来交织而成的,扑朔迷离的漫漫不归路。
真是应了那句古话:
“战争是推动科技发展的第一动力。”

话虽如此,现在就去关心这世界之后会变成什么样似乎为时尚早,因此将注意力集中在眼前这部正在测试的战车上大概会更合适些。
按照卡莫夫的设计,这台巨大的坦克里要塞进去七个人——车体前部的一名驾驶、一名机枪手和一名挤在小炮塔里的副炮手,以及炮塔里的一名车长、一名炮手和两个装填手。不过就目前而言,因为还没正式从布莱克本那里拿到编制和人手,所以情况便演变成了施迈瑟老先生坐上了车长席,其中两位工人坐进了装填手席位里,另一位挤进了副炮塔,卡莫夫本人则坐上了驾驶座,合上舱盖靠观察口开车——
然而没多久他就后悔了。
仓促赶工出来的内饰怎么看都有些粗糙,不仅舒适度和“东风”号上的硬皮座椅相比根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嵌在120mm正装甲上那个小小的观察窗视野也不甚理想。再加上以液体炸药驱动的魔石引擎出力实在是过于“爆炸性”以及简单的垂直弹簧悬挂效果只能说聊胜于无,于是在他一脚油门下去没两分钟脸就在观察镜的靠头上磕了十几次之后,他终究是决定把舱盖掀开露出半个脑袋以改善驾驶体验。
不过除此之外,只要能忍受虽然没有到要拿锤子敲的地步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操作起来也不算轻松的换挡杆和一眼看上去眼花缭乱跟圣诞树上挂的彩灯一般到处发光的仪表盘的话,这世界上第一台坦克的驾驶性能倒也还算说得过去。引擎、传动、仪表、悬挂、履带,这些虽然颇为粗糙但却刻意被设计的极其坚实耐用的零部件有条不紊地协同工作着,再加上时不时拉响的汽笛,宛如一首虽然不甚完美但也基本和谐的钢铁交响曲。
对于坦克机动性的测试持续了一上午——出于缺乏必要基础设施的原因,测试的内容也基本无外乎是绕着突击队驻扎点以及康斯坦尼亚城外围兜圈子罢了。虽然这种程度的测试理所当然地对于测定战车的极限性能没什么帮助,但就目前而言这台完全超脱时代的玩意能够尽量不出故障地在早春的野地中连续跑上快四十公里已经是相当好的成绩了。
“感觉卡莫夫好像开什么都很厉害诶?”于是上午十一点多的时候,纳迪莎这么问了克雷特一嘴——此时后者正坐在“东风”号的货舱内焦头烂额地赶工不出意外几天内就要开始用了的装甲兵训练纲要,纳迪莎则因为当过助教的缘故在一旁时不时地提供一点建设性意见。
“之前是“东风”号,现在又是一号坦克,以前我们怎么不知道他这么在行的——”她看了看克雷特刚刚提笔写下的内容,又提醒道:“内……你不觉得现在就把伏击战术和对空掩蔽什么的写入大纲太早了点吗?”
“啊,这好像确实,”克雷特皱皱眉头想了想觉得有道理,于是划掉了刚写下的标题,拍拍额头伸了个懒腰,道:“卡莫夫啊……他这——毕竟咱前世也没那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给我们开嘛,潜力体现不出来也还算符合逻辑。”
“他当时要是跟我一样学了开飞机的话,”他揉揉眼睛,打趣:“指不定能拿塞斯纳拉眼镜蛇呢。”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奥米茄的声音传了过来——她正窝在探测器身体里飘在旁边,面前用全息投影在半空中投射出一块电脑屏幕,看样子是在打《战地1》。
“要是塞斯纳能拉普加乔夫机动我这就去把我底层代码里关于物理学的部分全删了。”
“不至于不至于,”因为暂时想不出来还能再写点什么要点的缘故,克雷特站起身瞥了一眼旁边刚好是记分板的游戏界面,一下子乐了:
“嚯,19死269杀,平均一条命14个人头起步,女神大人您这真不是开了?”
“开个头,打得好就是开了?再说了姐又不是人机——”
周围尴尬地沉默了几秒,她也意识到自己这话说得大有问题,于是立马又改口:“——姐又不是那些低等bot,开个机械巨兽捞薯条不是轻松加愉快?”
“优势火力学说是吧?”克雷特笑,“不过倒也确实是你的风格。”
“哦对,说到机械巨兽,卡莫夫都在外面开了三个半小时了,中间真没坏过?”他又这样问。
“你也不看看那里面的魔法回路是谁写的,”纳迪莎一脸骄傲,“可别小看了教会学院跳级生啊!”
“啊,这部分也确实得靠你哈。”
“唔……不大行啊,”这时,一旁的奥米茄光学镜闪了几下像是在对焦,而后调整了一下全息投影将内容从游戏切到了“东风”号摄像头里拍到的内容,发了话:“再怎么说要让那坦克爬那个平均37.685度的坡也太不现实了吧?”
于是纳迪莎和克雷特两个人一齐凑上来看着投影里的画面。
和奥米茄说的一致,大概是此前测试相当顺利的自信心使然,此时卡莫夫正开着这台坦克拉着一车人试图爬上一个看上去就已经相当陡峭了的土坡。只见战车的驱动轮缓缓转动着,带动履带搅动着早春松软的泥地,伴随着大口喷出的蒸汽和引擎的轰鸣声将战车以缓慢但还算稳定的步伐向坡顶提升——
但好景不长,这装甲怪兽终究还是渐渐放慢了速度。虽然变速箱已经被挂上了最低档来最大限度地利用起魔石引擎的扭矩,可六十七吨的重量无论如何都还是过于沉重了。坦克的两条履带深深地陷进了泥土上的两道车辙中,车尾排气管喷出的蒸汽也变得断续而尖锐起来,任凭卡莫夫近乎将油门踩到了底都拒绝再往前挪动哪怕一丝一毫。
坏了。
看着不听使唤的战车,他心里“咯噔”一下,连忙低头扫了一眼仪表盘。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引擎转速表已经低破红区,传动系统和发动机本身的温度计正和火箭一般往高里蹿——这是气缸内部压力过高的标志。在这状态下若是还想继续爬坡的话,好点的结果是传动轴折断,若是运气不佳的话可就要变成发动机当场爆炸了。
没办法,他只能松开油门和离合器挂上空档,让坦克靠着自己的重量慢慢滑回坡底下去——好在伴随着噗呜一声尖啸,一大股高压蒸汽自排气管内喷薄而出,发动机转速也渐渐恢复了正常。
“喂,勇者!上不去吗这个坡?”施迈瑟先生从车长观察塔里探出脑袋来问。
“搞不定,车还是太沉了。”卡莫夫无奈摇摇头,把引擎熄了火从驾驶舱里爬了出来。
终究是绕不过材料学和加工水平这道坎啊。他一边运起法力将引擎舱的后半部分检修盖的螺钉依次卸下一边想道:虽然发动机的出力甚至比预期水平要高,但若是用不上优质钢材的话,那搞不好永远都会被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困扰了。
“情况怎么样?”看着卡莫夫已经将引擎盖底下的两个冷却风扇卸下来浮在了半空中,施迈瑟又问道。
“还行,应该还行,”前者皱着眉头大致检查了一下到处往外喷出水蒸汽的引擎,答:“至少发动机和传动貌似没出什么大问题。”
“啊,冷却系统出毛病了啊,”他又检查起两个大风扇底下的一段刻满了魔法回路的套管——这部分本来应当承担冷却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机械-魔法混合结构却因为方才过高的负荷反而自己先承受不住那块魔石的能量增幅而几乎烧坏了。
“这地方肯定得拉回去改了,”卡莫夫补上了一句。
“总的来说情况倒是不严重,”几分钟之后,他又手一挥将拆散开的零碎部件依次装配回原位,得出了结论:“除了冷却系统以外的其他地方除了过热以外都没什么损坏——就目前来看只要压一压发动机转速,就算不修散热器撑过下午的测试都不成问题。”
于是他坐回驾驶座,指挥几个人一起发动了引擎,将坦克又慢慢开回了“东风”号旁边。
“走吧,先吃午饭去。”

杂谈:
卡莫夫:俺寻思这个能跑.jpg
奥米茄:俺寻思这个不能.jpg
文中提到的亚特兰提克壁垒指的是德国二战的“大西洋防线(Atlantikwall)”,明显是这帮突击队员看电影和纪录片学来的词——因为异世界语和英语不互通所以这块采取了更合适的音译而非意译
至于这坦克该怎么用我想已经说的挺清楚的了——按计划走的话主角团不会急着正面攻击施里芬防线而是先缓上几个月,等到步坦协同战术训练好以后将突击坦克分散加强给帝国军而不是直属于暴风突击队——也就是说这台车比起正儿八经的装甲战兵器而言其实更接近一台重甲炮塔式突击炮
(所以到头来会看见一台一战末间战期画风的坦克后面跟着一群拿着刀剑弓弩的中世纪士兵朝着往外打魔法弹的掩体工事和战壕发动冲锋的场景,太抽象了)
关于这个坦克的燃料可以再聊聊
一般来讲炸药的威力取决于爆速,而燃料的性能(从最简单粗暴的定义来讲)取决于能量密度——很可笑的一点是单看能量密度的话包括TNT和RDX在内的很多烈性炸药还不如煤炭的能量密度来的高,但是因为爆速超高因此本质上这些炸药是将(相对)大量的能量在超短时间内一口气释放出来,所以破坏力就很足
对于这个低纯魔石-水合物燃料而言,这个东西属于很玄学的能量密度和爆速都高得离谱的类型(至少就设定而言过充能低纯魔石粉的威力接近等重RDX炸药,也就是TNT的大概150%),因此当成炸药或者当成燃料都是可以的——就是得看配比,虽然发动机设计的时候留了余量但万一浓度搞太高了还是等着全车升天吧(笑
另外文中那个爬坡爬不上去搞不好要爆缸的问题,简单点来说的话是陷车+自重过大导致履带和引擎几乎完全转不动的情况下再猛踩油门很有可能会因为燃料在气缸内爆炸性反应的气压无法释放导致损坏发动机——虽然卡莫夫确实有在气缸顶开了泄压孔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但是为了最大限度利用蒸汽膨胀的能量其实孔开得很小,如果压力太大该炸还得炸)
而且这车(以现代定义来讲)确实太慢了,虽然引擎输出功率达到了恐怖的850马力,但是毕竟是本着先解决有无的思维做出来的车,因此刚过两位数的越野极速基本是彻底告别战略转场了,再加上又出了引擎和传动过热的问题,只能说以“装了世界第一台内燃机、第一门榴弹炮的第一台坦克”这个定义而言表现还算不错了(
顺带说一句,引擎过热这事卡莫夫之后给了三个解决方案——要么重写魔法回路提高散热效率,要么改一套纯机械散热器,要么干脆给引擎上个限速器免得气缸炸掉
结果后来因为量产要赶进度所以选了最后一个方案
……于是发动机马力被从850一刀砍到550,配合上这个67吨的重量……嗯,能动就行,能动就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