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就是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看非洲人对中国的态度,难怪有人会慌

2022-01-12 18:23 作者:渣哥纪实  | 我要投稿

中国人在非洲有多受欢迎?

这个中国老师正在讲课,几十个非洲学生紧紧围着她身边,连本地老师都来听课取经,这是发生在埃塞俄比亚的真实一幕。


中国老师传授农业技术,希望能让贫困的非州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众所周知,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

农业生产总值在国家经济中占比很大,尽管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技术落后,当地农业发展得十分缓慢,人们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2009年在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宣布将对非洲的农业进行援助。

针对埃塞俄比亚的需求,中国先后派出了三批农业专家,以及17批教师队伍。

这些中国专家是如何援非的?一起来看看吧。


在埃塞俄比亚的农业部办公室里,有一些亚洲人的面孔,他们是来自中国的农业技术专家。

精通于不同的领域,有的擅长棉花种植、有的擅长水稻栽培,还有的擅长灌溉和农产品加工,这些专家大多都有过援外的经历,经验十分丰富。

在考察完当地农业情况后,他们很快发现了问题。

首先,在棉花种植方面,当地棉花品种不好,因此产量不高。

专家通过试验发现,中国的棉花品种完全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可以引进来大面积推广种植,从而改善当地棉花业的发展。

其次,在农田灌溉方面,专家惊讶地发现,当地的灌溉技术太落后,资源利用率居然低到只有2.9%。


除此之外,这里的水稻栽培方法也很原始,在国内很平常的技术,在这里却十分先进。

经过专家们一年多的努力,当地的水稻平均产量从每公顷2.5吨增长到了10吨,直接翻了四倍。

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以前一块地只能养活一家人,那么现在至少能让4家人不被饿死。

除了专家组,援非的还有农业职教组。

这位女老师就是职教组的一员,在奥洛米亚洲的一所农业职教学院任教,起初,学校很怀疑她的能力,不过很快,就被她的实力啪啪打脸了。

这位中国女老师叫马俪娜,来自四川成都,是一名畜牧专业农艺师。

她在这所农业职教学院已经任教三年多,主要教授家禽生产和生猪生产。


此时,她正在和另一位老师讨论如何引进新技术,因为当地鸡的品种不佳,生长周期太长、产肉性能也不好,她提出引进一些良种鸡。

但学校并不同意,由于当地经济贫困,学校的财政很紧张,花大价钱买鸡种充满风险。

面对学校的谨慎,马老师沉稳冷静,想出一个周全的方法:先花一点钱买少量良种鸡,等到鸡产蛋,再孵化蛋养出鸡,这样就可以减少大笔开支。

学校欣然同意了,但还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

疫苗、添加剂、微量元素这些在国内非常容易买到的东西,在当地却很难寻找,而且价格很贵,光是鸡的饲料就要两万多。

不仅如此,学校的鸡舍也破败不堪,挂满了肮脏的蜘蛛网,充斥着灰尘和细菌,改造鸡舍需要十几万比尔,相当于三万多人民币。

对于中国大部分院校来说,这笔钱简直是微乎其微,但是对当地而言,这是一笔很大的资金投入。


校方也很纠结,这么大笔钱短时间内很难筹集到。

不过,在马老师提交的报告中,校方也看出了其中的价值,对当地畜牧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意义,最终,校方同意了马老师的方案,并为此积极筹款。

与马老师一起在这所职教学院教书的,还有李美玉老师。

李老师是植物系专业,此时,她正在教学生如何建苗棚,非洲学生们紧紧围在她周围,穿着统一的校服,同样专注和期待的目光,黑色的脸庞上写满了对知识的急切渴求。

索罗姆是植物系的一名老师,他说,每次李老师上课时,自己都会来听课取经,在他看来,中国老师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


学院主要课程的规划和执行,都是由中国教师来完成的。

不仅如此,李美玉老师在学生群体中很受欢迎,学生们已经多次向学校反映,希望能让李老师的课时更多一点。

由于当地农业教学基础薄弱,缺少相关教材,中国老师们只能根据国内的教学经验,自己设计课程。

面对学校严重缺少农业相关的教科书的情况,她们利用业余时间自己编写课本,填补了当地农业教育的空缺。

对非洲学生而言,这些书本像火种一样珍贵,而这样手把手仔细教学的中国老师也非常难得。

每次上课,哪怕是户外站着,学生们都会做笔记,恨不得把老师说的每一个字都记下来。


厚厚的笔记本上抄满了密密麻麻的知识“李老师是非常好的老师”。

像马俪娜、李美玉这样的农业职教老师,中国已经先后派遣了400多名,他们遍布埃塞俄比亚十几所农业职教学院,培养了当地4万多名学生。

不过,这些中国老师在非洲的生活,却是我们想象不到的艰苦。

这位中国女老师为了援助非洲农业,来到埃塞俄比亚,没想到这里的条件如此恶劣。

在这所农业职教学院里,没有现代化教学楼,也没有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简陋到什么程度呢?

看看这些教室就知道了,一排3米高的平房,就是砖头和水泥的简单堆砌,没有任何一点美化和装饰。

连教室门牌都是用石头在墙上刻的数字“1、2、3”,乍一看还以为是建筑工地呢。


不仅如此,老师们的住宿条件也很简陋,卧室里只有床、桌、衣柜这几件旧家具,由于年久失修,很多设施都已经老化,马老师只能自己动手维修。

更恶劣的是,此地老鼠猖獗,为了防止它们啃电线,只能把线挂到墙上。

最让中国老师头疼的,还是这里的生活条件。

去年,一场雷电让当地停电停水40多天,非洲居民习以为常,直接去河边接水喝。

但对于中国老师而言,这是一段非常难熬的时光,蜡烛可以代替灯光,可干净的水源在非洲却很难找到。

看着浑浊的河流,中国老师实在很难接受,幸好,学校附近有一家中国公司,他们有大量干净的桶装水,缺水危机这才得以解决。

这天,马老师和李老师做晚餐时,宿舍突然停电了。

不过,她们表情很淡定,继续做着手中的活。


由于当地电力供应紧张,时不时就会突然停电,起初,两位女老师还会紧张害怕,现在已经习惯了。

马老师说,生活条件艰苦还是其次,更让人难以接受的,还是独处异乡的孤独。

不仅远离了家庭,而且在这里朋友也很少,大多数时候就是工作,想吃中国的蔬菜了,她就在宿舍门口的土地上种点苗。

想吃家乡味道了,就自己煮点番茄鸡蛋面,可想念家人是解决不了的。

跨越千里的网络视频通话看得见、摸不着,总是牵挂着、担忧着、放不下心。

虽然家人很支持她投身援非的事业,但马老师还是怀着愧疚之情。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离开非洲呢?


马老师是这么说的“在你的生命当中曾经有那么几年时间,你是把你的精力,你的聪明才智,用来教非洲人,我觉得还是挺值的。”

援助非洲的中国老师们,都怀着一个朴实而真切的目标,她们不仅希望能把知识教给学生,更希望能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让更多的非洲百姓解决温饱问题,继而脱贫、致富。


2017年,中国援非第17批农业职教组结束了阶段工作,离开时,埃塞俄比亚农业部部长专程赶来送行。

并且为中国老师颁发了证书,以此感谢他们为当地做出的突出贡献,尽管第17期职教组离开了,但还有更多的中国专家和教师将会来到这里。

怀着中国人的道义精神,继续援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世界人民。


这就是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看非洲人对中国的态度,难怪有人会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