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联BI系列火箭截击机,停留在原型的设计

苏联是世界上较早研制火箭飞机的国家,在上世纪30年代就逐步摸索,在卫国战争爆发前几天,苏联设计师刚刚提出取消燃油泵,改用压缩空气作为燃料喷射动力的火箭飞机设想,这种想法不久后运用到BI系列火箭截击机的身上,BI是Blizhnii Istrebitel的缩写,意为“近身战斗机”。

BI系列只停留在原型机阶段,总共建造了9架,它们的基本结构一样,不过在一些细微的地方经过反复地改进优化,相关工作一直持续到1945年。
战机为低单翼半硬壳式单座飞机,大部分结构为木质,机体表面简洁流畅,该机的水平尾翼翼尖安装圆形的翼面,这让该机非常的好辨认,起落架为后三点式,有的为轮式,有的为滑橇式。飞机表面覆以胶合板,再以织物蒙皮,副翼、方向舵也为织物覆盖,不过襟翼为硬铝,能承受更大的力量,其偏转角度可达50°,大幅提升低速状态下的升力,对于燃料耗尽的无动力飞机而言很重要。

战机的武器原计划采用4挺机枪,后来改为2门20毫米ShVAK航炮,它们并排安装在机鼻上半部分的木制框架内,每门航炮备弹45发,这点火力已经足够攻击使用了,毕竟火箭截击机的滞空时间以秒来计算,根本没有时间打出太多有效输出。

飞行员拥有一个带正面装甲板保护的座舱,舱盖也为防弹玻璃制成,后来在测试中发生燃料泄漏腐蚀的情况,于是在飞行员背后另外增加了一块5.5毫米厚的钢板。

飞行员的前方是燃料,他还背靠着强腐蚀的催化剂硝酸储存罐。机头内安装5个空气压缩罐和2个煤油储存罐,座椅背后是另外5个空气压缩罐和3个硝酸储存罐,煤油和硝酸通过压缩空气驱动,供应给尾部的火箭发动机产生推力,火箭喷口位于战机尾部。

飞行员可以通过调整压缩空气的喷射量进而调整燃油输出量,从而改变发动机的推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没有节制地消耗燃料只会让燃料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减少,火力全开的时候每秒就能消耗6千克的燃料,不过即便是有节制地使用也只能维持战机几分钟的动力,并且飞行员反应这套不同于常规战机的操作让人很不适应。

战机的硝酸储存罐还存在隐患,它用高强度的铬锰硅钢制成,它能承受更大的压力,但却不耐腐蚀,需要定期更换,第7架原型机BI-7就因为腐蚀问题而放弃继续使用。
火箭截击机无法提供常规战机那样的电力,因此航炮的控制以及起落架的运动都依靠压缩空气来驱动。

到1945年春季,苏联总共建造了9架BI原型机,它们之间的性能有所差异,测试飞行速度最大的约800千米/小时,火箭发动机最大推力状态下最长运行时间约为89秒。火箭战斗机在二战末期已经表现出颓势,尽管它有短暂的速度优势,但喷气式战斗机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BI火箭截击机没能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