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世界信念的双重功能

摘自:《公正世界信念的双重作用研究》(周春燕)
公正世界信念(BJW)具有适应功能和重建公正的功能。
BJW的适应功能体现在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上,其作为个人资源与主观幸福感互为因果(提高的BJW增加主观幸福感,而增加的主观幸福感也会提升BJW),其作为心理缓冲,能对遭遇不幸的人群的心理其缓冲、保护作用。从预防的角度,BJW高分者的抑郁、焦虑症状相对较少;从自我提升的角度,BJW高分者在对未来的希望上得分更高;BJW对消极情绪也有缓冲作用,如在愤怒唤起的情境中,BJW得分越高的人愤怒水平越低,自尊下降更少;如挫折情境中的青少年BJW越高其攻击性越小(Dalbert认为BJW的心理缓冲的原因是减少了“自我沉思”)。
另外,BJW还能够让人更愿意追求长远目标,相信自己终会得其所应得:对于处境不利的群体而言,高BJW让人更倾向于为长远的学业和职业目标投入精力和时间,更愿意在面对困难时选择坚持;而处境不利且低BJW者认为世界是不公正的,会用非理性的方式对现状合理化、放弃努力。
BJW的重建公正功能通过几种策略达成:
2种理性策略:在不公正之前进行预防、在不公正后进行补偿,即现实层面的公正重建。
4种非理性策略;对不公正原因、结果重新解释,对受害者性格、品行重新评价。
保护性策略:相信终极公正,未来公正会弥补、平衡眼前的不公。
最后的防御策略:以不公正世界信念取代BJW。
虽然对不公正的合理化是保护BJW的非理性策略(让人贬损、责怪受害者),但是也会存在通过补偿性合理化来完成对受害者的补偿(终极公正)。
公正重建后,其结果又:
可能导致对不公正受害者的消极态度,当BJW受威胁的程度越严重,越倾向于采用非理性策略对受害者进行贬损和责怪;BJW越高,对饮食障碍、肥胖、精神病患者有更强烈的污名效应,在归因上倾向于认为疾病是病人自身的原因。
会降低不公正感。BJW高分者倾向于将贫病交加归因为个体因素,低估外界作用;对于积极结果,BJW高分者也会认为富裕是个人原因,认为现状是合理的,得其所应得。
会降低处境不利者感知到的歧视水平。
会影响人们参加整合和社会活动,因为BJW高分者认为现状是合理的。
对于BJW的双重功能,双加工理论中依赖直觉的启发式系统与公正判断的非理性有关。
制度正当化也与BJW有关。“制度”指建立在家庭、机构、组织、社会群体、政府和自然界基础上的社会安排,“正当化”指为某些想法或行为提供合法性及支持的观念。该理论则指出,人们存在将现有社会安排进行合理化的倾向,将现存社会安排合法化(甚至在利益受损的情况下)。
制度正当化在处境不利的群体中表现得更强烈,该理论认为,当个体处于低控制环境中时,控制感受到威胁并降低,为了恢复重建控制感以获得秩序感、结构感,会通过引入外在制度的控制感弥补个体控制感的缺失。因为现状是最为熟悉的,所以想要维持现状。
BJW是制度正当化的重要思想来源,但与制度正当化的区别是,BJW有利有弊,而制度正当化是认知上的公正而非现实公正,其对低地位群体而言,短期可以实现心里缓冲,但长期则会降低自尊,减少提高地位的努力;对高地位群体,不公正感降低,对低社会阶层持消极态度,加剧阶层差距,导致排挤、歧视等消极群际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