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万元户(一)
原创 徐 明
近读常熟籍旅沪著名财经评论家周俊生先生的一篇《杨百万成功的那个时代,那是每一个人都有梦的时代》,对我触动很大,“杨百万”那个时代,也是我有梦的时代,人生、青春、理想、梦想、未来。
01
“万元户”的时代符号
万元户在今天是个不值一提的经济单位,有的孩子过个年,就成了“万元户”。甚至有不少经济相对富裕的家庭出现巨额红包,爷爷奶奶给孙子的一个压岁钱就是五千或一万。
而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万元户”却是人们富裕企求的标准,也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标杆,也一度成为富裕家庭的代名词。在当时,万元户确实鼓舞了农民的士气,增添了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个寻常的早晨,金色的阳光映照着家乡的小河,站在田野上的我面向天空的云彩,想着脱贫致富的问题,村子里与我想着同一问题,做着同一个梦的人很多,都想成为时代大潮里一朵奔腾的浪花。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我的青春在八十年代,我的梦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让千千万万的人富了起来,八十年代初期,社会上首次出现“万元户”。有人问我,你知不知道我们淼泉也出了“万元户”,我说知道,做豆腐的费金祥。他又问,你怎么知道的?我说,他女儿卫芬与我一起在蘑菇站工作。“万元户”,其时的一个“新名词”,一个时代概念和符号。
万元户的出现,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此后,党对农村政策和城市政策作了较大调整。在农村,推行农业承包责任制。一些农户靠个人或全家的埋头苦干,加上懂技术善经营,率先致富。费金祥是我们淼泉乡第一个“万元户”,名噪一时。后来,淼泉又出了好几个做竹夹和卖裤子的“万元户”,这些依靠练摊儿起家的个体户,最终成为了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人们从一个长期封闭的环境里走出,需要紧跟新形势,适应新环境。那时,中国的整个农村都迸发出勃勃生机,身处农村的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快点找到出路,快一点富起来,早日去掉农民身份,跳出“农门”当个工人,端上一只好的“饭碗”,过上好日子。我和许多人的想法一样,向往幸福,憧憬美好。理想终归理想,我很快发现,现实离理想很远,搞家庭副业实际上困难很多,充满艰辛,要钱没钱,要门路没门路,要项目没项目,困难远比想象的要难。我知道,不可能每个人的梦都能成功,但我也相信,有梦就有希望。

多年后,国内很多学者、经济学家、作家、记者写过八十年代,研究过八十年代。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整个八十年代对我的影响最大,一个开放的年代,觉醒的年代,八十年代是启蒙阶段,各种思想的碰撞、激荡,还有我的爱情,都在八十年代。今天,就在人们几乎已经忘却八十年代的时候,网上的一段“激荡四十年”的视频和周俊生的那篇有思想深度、文笔生动的文章又使我回忆起改革开放之初的八十年代。